作者介绍
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曾作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革命史、中日关系史和西藏地方史。出版《近代日本的中国留日学生政策史》《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研究》《西藏史话》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文多篇。
米卫娜,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出版《近代华北日侨问题研究(1871—1946)》等专著多部,在《抗日战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文数十篇。
关亚新,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东北史研究,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合著《日本遗孤调查研究》《葫芦岛日侨遣返的调查与研究》等,在《求是》《瞭望》《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文多篇。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说明
第二章 抗战胜利与日本侨俘
第一节 近代日本的对华移民
一、日本对华移民的动因
二、日本对华移民的概况
三、日本对华移民的影响
第二节 抗战胜利与日本侨俘
一、抗战胜利与日本投降
二、中国受降与日本侨俘
三、遣返日本侨俘的政策
第三章 中国东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 中国东北日本侨俘遣返的筹划
一、召开遣返日本侨俘会议
二、成立遣返日本侨俘机构
三、细化遣返日本侨俘方案
第二节 东北国统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一、沈阳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二、沈阳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三、长春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四、长春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三节 东北解放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一、哈尔滨市日本侨俘的遣返
二、哈尔滨周边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三、吉林东部和“东南满”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四节 东北留用日籍技术人员的遣返
一、早期遣返
二、集中遣返
三、后续遣返
第四章 华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 日本的华北侵略与移民
一、日本在华北的侵略行动
二、日本在华北的移民活动
第二节 华北日本侨俘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一、华北各地的受降
二、华北的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三、华北的日本侨俘集中与管理
四、华北的日籍技术人员留用
五、华北的日本侨俘遣返
第三节 微观透视——以北平市日侨为例
一、北平的日本移民
二、北平市日侨集中管理处
三、北平市日侨的集中
四、北平市日侨的管理
五、北平市日侨的教育
六、北平市日籍人员的留用与劳役
七、北平市日侨的遣返
第五章 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 京沪地区受降及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一、京沪地区受降与日本侨俘
二、京沪地区的日本侨俘管理机构
第二节 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集中、管理与遣返
一、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集中与管理
二、京沪地区日籍技术人员的留用
三、京沪地区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三节 微观透视——上海市日侨的遣返
一、日本的上海移民侵略
二、上海日侨管理处
三、上海日侨的遣返
第六章 华南日本侨俘的遣返
第一节 广东受降与日本侨俘
一、日本投降前的广东局势
二、中日接洽与受降仪式
三、日军的缴械与收监
四、日侨的监管
第二节 待遣之华南日本侨俘
一、日本侨俘的集中营生活
二、日本侨俘的教育问题
三、日本侨俘的征用
第三节 不同的结局——遣返、留用与审判
一、日本侨俘的集中遣返与留用
二、日本战犯审判
第七章 台湾光复与遣返日本侨俘
第一节 台湾光复与日本侨俘
一、复台努力与驱逐日人
二、接收台湾与日本侨俘
第二节 日本侨俘的管理与遣返
一、日本侨俘的集中与管理
二、 日本侨俘的征用与遣返
第八章 新中国的日本侨民与战犯
第一节 新中国的日侨归国路
一、日侨回国政策
二、民间合作与日侨归国
三、二次协议与接续归国
四、外交斗争与三次协议
五、四次协议与归国尾声
六、日侨归国与中日关系
第二节 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改造
一、新中国的日本战犯
二、沈阳与太原审判
三、 日本战犯改造
第三节 日本遗孤的故事
一、移民侵略的产物
二、战火余生的弃儿
三、走进中国家庭
四、踏上寻亲之路
五、实现回日定居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后记
踏足战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史的学习与研究,既是偶然亦属必然。原本从事东亚国际关系史和日本史学习的我, 2007年7月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跟随步平先生学习中日关系史,但由于《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人手短缺,故从2008年1月在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同时,兼职《抗日战争研究》编辑,直至2009年5月博士后出站后调入该编辑部工作,即使作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在藏工作期间也从未停止编辑工作。正是在编辑工作中,我发现学界关于抗日战争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战争本身,以及战争相关的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领域,对于抗战胜利后的研究主要是惩处汉奸和东京审判,至于那约320万在华日本侨俘如何面对战败和战败后的处境,以及怎样被遣返和在遣返途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既似有所知,又朦朦胧胧,不太清楚。越是如此,越激发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所幸的是,在《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工作期间,我有机会接触抗日战争史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研究抗战胜利后中国遣返日俘日侨的知名学者与青年才俊。如,我曾编辑过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张志坤、关亚新研究员的《吉林东部地区日侨俘遣返述略》,并在编辑中向他们请教中国东北地区遣返日本侨俘的相关史实。我还编辑过天津市档案馆胡荣华馆员的《战后天津暨华北地区日俘日侨遣返研究》、天津大学渠占辉教授的《战后华北地区日侨的收容与遣返》、山西省档案馆孔繁芝与尤晋鸣馆员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记录》等,并在这些成果发表后仍保持联系。当孔繁芝馆员听说我对战后日本侨俘问题感兴趣后,又将其主编的《二战后侵华日军“山西残留”——历史真实与档案征引》赠送于我,厚厚的三大卷。我曾多次参考与引用。在学术交流中,我还结识了河南理工大学的米卫娜副教授,她主要研究华北地区日侨问题,搜集了大量相关的档案史料,尤其擅长当时北平市、河北省的日本侨俘研究。
缘于求知的兴趣,始于朋友的鼓励,从而使我在战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史领域有了一探究竟的奢望。2015年,即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综合学界关于抗战胜利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研究的既有成果,从介绍遣返日本侨俘的总体情况出发,分别介绍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大遣返、华北日本侨俘遣返、华东与华中及台澎地区日本侨俘遣返的研究现状,认为这一体现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与人为善、宽宏大量的民族品格的重要历史事件,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也未出现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成果,呼吁学界广泛发掘相关史料,及时关注和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扩大选题范围,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推进抗战胜利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史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拙文在《暨南学报》发表后不仅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而且受到学界一定关注,特别是德高望重的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正在筹划出版“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他希望我承担“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这一卷。
张老的抬爱既使我受宠若惊,又深感责任重大,几欲辞,不敢就:一则我学习和从事的专业方向是日本近现代史和西藏地方史,抗日战争史研究是副业,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史研究仅仅是“客串”而已;二则当时我已从《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调入中国革命史研究室工作,自己本身的业务工作也需要“转向”,即正在学习和选择自己关于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对象与领域;三则无论资历还是能力,均难以担当负责一卷的重任。正在徘徊、动摇之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姜良芹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晶、南京工程学院张玉萍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洪小夏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王卫星研究员等多次鼓励与支持,方使我卸下包袱,抱着勉力而为的心态试试做。我知道,凭我一人之力是绝对不可能完成此项任务的,毕竟“隔行如隔山”,况且战后中国各地遣返日本侨俘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
集体攻关靠朋友,我联系了从事战后中国各地遣返日本侨俘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如关亚新、米卫娜,以及苏州大学的张传宇副教授,在他们应允参加和表示支持后,感觉这项课题几乎完成了一半,顿时松了一口气。米卫娜一人独立担纲三章,任务最重。关亚新、张志坤在看过我列的提纲后,又再拟提纲、重列框架,提出重要的参考意见与写作建议,某种程度上是保障本书顺利撰写的思想灵魂。张传宇是研究广东日本居留民问题的专家,在中日两国发表过不少重量级的研究成果,此次应允加盟,以其日语优势和丰富的中日文资料,重点撰写华南特别是广东日本侨俘在战后的集中管理、战犯审判和遣返回国,弥补了学界关于华南日本侨俘遣返研究相对薄弱的缺憾,为本书增色不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褚静涛研究员,为抗战胜利后台澎地区日本侨俘遣返研究提供了不少资料线索,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吾等在写作中受益良多,真诚致谢。
现本书初稿草成,兹将各位撰写章节的具体分工陈述如下:
第一章:徐志民
第二章:米卫娜
第三章:关亚新、张志坤
第四章:米卫娜
第五章:米卫娜
第六章:张传宇
第七章:徐志民、刘晓欣
第八章:第一、二节:徐志民、刘晓欣;第三节:关亚新、张志坤。
参考文献:刘晓欣、徐志民
索引:刘晓欣、徐志民
全书虽由我统稿,但我更多的是从内容连贯、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统一化处理,虽就各部分的个别疑问请教相关章节负责人,但毕竟自身的知识不足、水平有限,错漏恐是在所难免,心中惴惴不安。由于资料、时间、能力、篇幅所限,未能深入、系统地阐述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的全貌,如仍有部分省市和地区的日本侨俘遣返工作未能涉及,日本侨俘返回日本后的生活与现状也未能涵盖,等等,甚是遗憾。同时,诚挚地欢迎学界同人不吝赐教、批评指正,这是对我们学术研究的关心与期待,是对我们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鞭策和鼓励。最后,我们由衷地感谢为本书付梓辛勤劳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张晓薇编审及其他编校人员,虽未曾谋面,但你们的辛苦我们懂。
徐志民
2021年6月20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