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讯,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用纸和笔写信了,纸质书信日薄西山,用书信留下珍贵记忆的许多作者也日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原本作为私人交流的书信,能有幸结集出版,必能从一个私人的角度展现历史的侧影、揭秘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
《历史的绝笔》
中华书局的《重读抗战家书》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主持编写的,所收入的32封抗战英烈家书,原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聊城傅斯年陈列馆等单位。这些家书的时间跨度从1931年至1945年,写下这些家书的,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既有共产党官兵,也有国民党官兵。这32封家书,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妻儿的,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有写给叔父姨母的,其中不乏烈士赴死前的遗书,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例如彭雪枫致妻书,除了谈论激烈的战斗,还很关心孩子,他说假如生产了,不论男孩或女孩,提议起名叫“流离”!他还和妻子谈论自己读的书,正读着高尔基的《母亲》,又准备向人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读了古剧《西厢记》,又正读着《燕子笺》。战乱之际,他却认为是读书的最良时机。“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这样朴素而真实的言语,正是珍贵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记忆,呈现出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画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抗战英烈们浓厚的家国情怀,中华书局还赠送了10000册《重读抗战家书》给中央党校、解放军官兵和大中小学在校师生。
《历史的绝笔》则是传记名家叶永烈首次披露自己收藏的名人书信。叶永烈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人脉”甚广,所以与许多名人有了书信往返。尤其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正是纸质书信盛行的“黄金时代”,所以收到的纸质书信甚多。如今这些书信、手稿、采访录音带原件已经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在捐赠之前,叶永烈摩挲故纸,用散文的笔调写下这本《历史的绝笔——名人书信背后的历史侧影》。
这些书信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华罗庚院士的信夹着文言,字东歪西倒,他自谦是“蟹爬字”,苏步青院士的字则横平竖直,方方正正。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非常认真,在校对叶永烈的《钱学森》一书时,修改之处不是随手画一道线,而是用尺画出笔直的线。作家秦瘦鸥先生的信“图文并茂”。为了帮助叶永烈找到他家,特地自绘了一幅地图,四纵四横八条马路都写上路名,然后用箭头指明他家的位置,其详细不亚于今日Google地图。
叶永烈收藏的书法最漂亮的信,要算两位诗人流沙河和汪国真所写。流沙河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写信,而汪国真的草书信笺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传统书信之美。出人意料的是,乒乓“三连冠”庄则栋也是一手好毛笔字,而且用语富有古文韵味。
叶永烈还收藏了众多政坛名人的书信。其中有一封信,信纸很薄,皱巴巴的,差一点被当作废纸扔掉,细细一看,竟是艾思奇夫人王丹一1978年9月2日的信,谈了关于艾思奇这名字的三种说法,极为珍贵,赶紧放进了文件夹。
书中收录了1979年一位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千字来信,他是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的工人,信中讲述自己在业余创作的遭遇颇为感人。叶永烈当时不仅回信鼓励,而且把这封信保存下来。此人便是日后蜚声文坛的“童话大王”郑渊洁。
由于采访、通信,很多名人的通讯录上有叶永烈的地址,所以当他们去世时,叶永烈往往会受到治丧委员会寄来的讣告、生平,叶永烈把讣告作为他们最后的告别信保存。
每一封手写的信都富有个性,面字如人,如今整理成书,泛黄而不褪色。大历史,小故事,重现书信字里行间隐藏的时代风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