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前线纪实
丛书主编、84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余子道介绍说,《淞沪抗战史料》既有当年淞沪抗战的战地记录、照片、命令、地图,又有许多名作家名记者的战地通讯、报告文学;既有当年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录;又有上海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支援前线的生动写照……他说,许多名家和名记者如郭沫若、夏衍、胡风、钱杏邨、张天翼、范长江、曹聚仁、谢冰莹等都参与了主编或撰写了这些纪实作品,这是这套丛书的一大亮点。
郭沫若于1937年7月摆脱日本监视,辗转回国,于7月27日抵达上海。随即,“八·一三”抗战爆发,他用自己行囊中最重要的一支笔,写下了《到浦东去来》《前线归来》等作品,并主编了《上海抗战记》。
在范长江主编的《淞沪火线上》,记者还看到了本报老报人冯英子当年作为战地记者所写的通讯《走向东战场》,这篇通讯记录了他随着我军×××师踏上征程的所见所闻,他甚至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爬上难民列车,从苏州一路颠簸到了战火纷飞的浏河前线……
整套丛书最后一篇是著名记者范长江写的《告别上海》,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江湾吴淞一带的建筑,没有不被敌人的炮火打得百孔千疮,特别是吴淞镇已成瓦砾一片,敌人的汽车和人马在我们战士血染过的黄浦江边……”
珍贵史料翔实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指出,《淞沪抗战史料》有着大量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如第一辑中何天言编的《上海抗日血战史》,收入了1932年“一·二八”抗战的46张珍贵照片,书中还收入了十九路军高级将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人的照片、电文、命令和题词,一些行军日记、作战地图和珍贵文件都颇有史料价值。
著名作家钱杏邨(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完成于1932年4月,堪称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阿英以“南强编辑部”名义编辑了我国第一部冠以“报告文学”名称的作品集,全书分六辑,收入作品28篇,都是当年战地记者在战场上冒险写就,如曹家桥之役、八字桥之役、江湾血战、庙行攻守等。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陈挥说,《上海抗日血战史》不仅全面详尽地叙述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历史风云,而且还通过美、英、法、苏等国的态度介绍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
胡风主编的《闸北七十三天》、杨纪写的《沪战实录》、曹聚仁写的《大江南线》、谢冰莹的《军中随笔》等,都颇具史料意义。《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还详尽记载了史量才、黄炎培等为首的上海市民团体支援抗战的情景。
重温爱国情怀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谢俊美说,丛书中《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刊载的《十九路军对日战歌》,唱出了中国军民的爱国心情:“拿起你的枪,快快走前方,和这恶虎狼,拼命战一场。”。书中刊载的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中写道:“与仇敌拼命,迥非寻常作战之可比,意义丰富,价值无上,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之和平;挥洒一滴血,即可挽回一分国运”。可见,十九路军将士将此次抗战作为保卫世界和平和挽救民族危亡来看待。可以说,它在八十三年前的上海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哨战。
在记述“八·一三”的《上海抗战记》中,有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文字:“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敌人赶尽。我们万众一心,向着胜利解放的路前进!”爱国将领冯玉祥还在其中写下了讴歌勇敢抗日女性的诗篇《女军人》,爱国激情溢于言表。本报记者俞亮鑫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共12辑32册即:《上海抗日血战史》《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报告书》《十九路军六十一师百廿一旅淞沪抗日战记》《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之真相、挥戈录:上海战事记载、淞沪御侮记》《上海抗战、淞沪血战面面观、空军抗战纪略、远东第一次空中大战记》《沪难与日本、淞沪和战纪事》《战地摄影、庙行镇战记、淞沪抗日战役第五军战斗要报、商务印书馆通信录国难特刊》《十九路军血战全史、一二八两路创痕、一二八的一些纪念品》《军中随笔、东战场上、上海前线、大江南线、东线血战记、别动队在浦东》《沪战实录、上海抗日血战记、淞沪抗日之血痕》《闸北七十三天、淞沪火线上、上海抗战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