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文化 > 新书推荐 > 内容正文

魏华龄著《桂林抗战文化史》出版
来源:广西日报 2011-09-21 (作者:王建平)   2016-09-07 08:52:27

  一位90岁老人,用2年时间,写出了一部54万字的史书。这就是魏华龄的《桂林抗战文化史》。

  广西地处边隅,向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的文化名人汇集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使桂林成为与延安遥相呼应的反法西斯文化重镇和全国进步文化人向往的地方,谱写出广西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魏华龄就是对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进行学术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军人。在他和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关于桂林抗战文化的科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而漓江出版社今年7月出版的《桂林抗战文化史》则是最新的贡献、最有分量的成果。

  对于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学术界从“史”的层面做较为完整的梳理和把握并不多,其开拓之作就是魏华龄在1987年出版的《桂林文化城史话》。然而,他对此并“不满意”,认为该书在资料和认识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立志再写一本更为系统的著作,即《桂林抗战文化史》。魏华龄在书中将研究的对象由“桂林文化城”改为“桂林抗战文化史”,在时间维度上把桂林文化城的1938至1944年的特定时期扩展到1932至1945年的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空间维度上不再拘泥于桂林城本身,而延伸至广西各地,乃至延安。这一转变扩大了研究范畴,增加了历史内容,调整了评价视角,创新了学术观点。他一方面吸收了学术界20多年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将自己长期积累的资料和治学心得融汇书中。不但深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传统课题的探讨,而且还关注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前的文化活动”、“文化城的社会科学”、“抗战教育与科学事业”、“文化城的少年儿童工作”、“桂林抗战文化在敌后”等过去很少涉及的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因此,《桂林抗战文化史》是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大集成,信息新、史料全、涉及面广,彰显出作者宏大的气魄。读者一书在手,便可了解桂林抗战文化的大概。

  该书的特色有两点。一是体例与众不同。它不像一些历史著作那样构建分阶段的理论框架,进行纵向的史学描述和学理判断,而是以三大板块,组成理论体系。书的“概览”部分在宏观上着眼,对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抗战文化的内涵、特征、现象、历史地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和与延安抗战文化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学术概括。“文化活动及成就”部分着眼于“点”的深入分析和具体历史现象的叙述,关注文化史的方方面面。既有社会科学、出版发行事业、新闻事业、文学活动、抗战戏剧、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的分类研究,又有聚焦于广西建设研究会、国防艺术社、广西省立艺术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等一些历史事象的集中论述。“附录”部分则梳理桂林抗战文化大事记,介绍旅桂文化人及其笔名,标明参考文献和资料,对桂林抗战文化的细节进行补充。这样的结构,点面结合,互相呼应,自成体系,很好地记录了桂林抗战文化的历史。

  二是史料翔实真切。它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切身体验。魏华龄作为桂林抗战文化的亲历者,对所研究的内容有着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因此对这一段历史非常熟悉,对抗战时代气氛的描述尤为真切。这是当下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们所没有的优势,也是《桂林抗战文化史》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它来自于作者的辛勤劳动。魏华龄几十年来收集了大量资料,不但支撑起《桂林抗战文化史》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达到了“为桂林文化城留下一卷比较能够反映桂林抗战文化盛况的史料”的著书目的,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桂林抗战文化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影视工作者纷纷将它搬上荧屏,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段全国人民进行文化抗战的历史。就笔者所知,这两年以其为题材拍摄的电视片有《桂林抗战文化城》《红旗漫卷八桂》《追寻历史的足迹》等,正在创作的还有2部电视连续剧和1部系列纪录片。魏华龄及其《桂林抗战文化史》等科研成果对这些电视片的摄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而电视片的播出又扩大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社会影响。学术研究与影视拍摄彼此互动,相得益彰,成为广西当代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