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大事件 > 12·13国家公祭日 > 内容正文

南京大屠杀85周年:当时光棱镜照进“记忆之所”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12-13 09:01:03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达六周的时间里,侵华日寇在南京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日,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冰点之下的黑白祭,在时光棱镜的折射下,将化为一缕暖光洒向每个热爱和平人士的“记忆之所”。资料图为东南大学师生点亮烛光,缅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a target=

资料图为东南大学师生点亮烛光,缅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蚀骨之痛,民族之殇,当以国之名祭之。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冰点之下的黑白祭,在时光棱镜的折射下,化为一缕光洒向和平人士的“记忆之所”。  

      1937-2022:历史无法倒带,但真相不容磨灭。  

      20世纪80年代,为唤醒冰封许久的“南京记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建馆、立碑、编史”工作全面展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回忆:“1984年成立的南京大屠杀编史工作小组,首批只有七八个人,我们分工明确,撰写不同部分。”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资料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a target=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5周年。12月13资料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揭露真相的队伍中。在他们的努力下,历史的脉络日臻清晰。

  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组织编纂的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迄今仍是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史料集。张宪文始终坚持学术创新,“不能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像翻烧饼那样反复翻。”他邀请海外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将散落到海外的史实资料填补进来,以期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国际上为更多人所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认为,向全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离不开国际友人相助。“目前,海外很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来自华人作家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这部作品能获得广泛传播,得益于以纯正英文书写、通过欧美话语体系完成。”   1756-54:幸存者相继凋零,但和平之声愈发响亮。

  1756,这是1987年首次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统计时,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人数。目前,他们仅剩下54位。

  2022年8月,13位幸存者后代接过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证人不老,传承有声。

资料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右一)、马庭宝(右二)、阮定东(右三)参加家庭祭告活动。 <a target=

资料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右一)、马庭宝(右二)、阮定东(右三)参加家庭祭告活动。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的儿子黄兴华作为其中一员,多年来一直陪伴母亲参加各类悼念活动。“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这段家国记忆代代相传,漂洋过海。海外和平人士、华侨华人等也主动化为“白鸽使者”,让和平之声愈发响亮。

      南京大屠杀期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秘密拍下日军暴行。这段动态影像在东京审判中成为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通过视频表示哀悼。他说:“1937年,许多留在南京的国际和平人士以人道主义精神,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希望大家永远珍惜和平。”

资料图为老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加祭奠活动。 <a target=

资料图为老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加祭奠活动。

      正如张生所言,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真实性不仅仅是中国一国之事,更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责任。它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全人类的伤痛。

      “每年举行国家公祭仪式,表达的是一种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宣誓的是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未来,传播真相的队伍将进一步扩容,共同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永远传递下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