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280多名广西青年学生,毅然参加了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线,沿途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护理伤员,安置难民,与前方将士并肩浴血战斗。他们以自己的烈火青春,谱写了一曲慷慨赴难、忠心报国之歌!
携笔从戎 巾帼不让须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面抗战局面已经形成。10月5日,在广西国民党主力部队北上抗日后,新桂系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分别在桂林、柳州等四区招考青年学生,组建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全省青年踊跃响应,参加考试者达5000多人,录取200多人,加上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提前毕业的37名学生和国防艺术社调派来的10多名社员,计280多人。其中有中共地下党员10人。
▲1937年11月,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在桂林训练(原载于《中华》1937年第5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档案馆藏
令人称奇的是,广西学生军中女学生约占一半。1911年出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广州起义的朱澄霞,当时正在桂林女中教书。她接受中共党组织的安排,将幼子托付给母亲抚养后,只身参加了学生军。李剑芳、李剑侠两姐妹同时参加学生军。她们的父亲是位普通工人,虽然不舍,却很理解女儿们,临别时嘱咐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次年,他还写了一首诗寄给在抗日前线的两个女儿:“铁蹄踏起漫天尘,卫国何须问几春!烽烟到处生灵劫,饿殍遍野哭声频!西南尽日惊铁鸟,家国无计乐天伦。望儿勿以高堂念,丹心为国献终身。”充分表达了对侵华日寇的痛恨,以及对女儿丹心报国的支持!
广西学生军组建完毕后,先在桂林李家村集中训练一个多月。12月14日,全体学生军在桂林两万多名群众的欢送中,昂首高唱《广西学生军军歌》:“我们是广西青年学生军,我们是铁打的一群,在伟大的时代里担负起伟大的使命。我们抱定勇敢、坚强、战斗、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和前线战士、全国同胞誓死克服我们的敌人……”在歌声中,他们告别桑梓,辞别亲友,踏上征途。
武汉练兵 获冯玉祥笔赞
12月28日,广西学生军到达湖北武汉,驻扎在武昌蛇山公园的抱冰堂。
在武汉停留的一个多月里,广西学生军参加了保卫大武汉示威游行和献金活动。游行之日,他们全副武装,扛着大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头,社会各界名流紧随其后,带领数万军民高歌行进,轰动了武汉三镇。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保卫大武汉工作,广西学生军走上街头,利用他们在群众中树立的良好形象,运用各种方式宣传献金活动。广西学生军所在的捐献点,人们争相捐献,场面十分感人。
广西学生军还慰问了广西子弟兵中的重伤员,开展街头抗日宣传,写标语、出墙报、演戏、歌咏、演讲,激发起群众的抗战情绪,掀起慰问热潮。冯玉祥将军在1938年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以日来见街头广西学生军,三五成群,分头宣传。标语到处皆是,俱见其工作认真,爱国心切。”
兵分三路 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2月,广西学生军开往第五战区前线配合正规军抗战工作。到河南潢川后,学生军中的原广西大学学生30多人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担任指导员等职。其余的广西学生军冒着日寇的炮火开赴安徽。一路上,他们在火线上开展宣传慰问活动,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4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将广西学生军分成两个男女混合中队:一中队150多人去安徽六安;二中队82人留在合肥。之后,随着抗战形势变化,一分为三的广西学生军辗转各地,开展抗日宣传和战地服务工作。
留在抗敌青年军团工作的广西学生军,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分赴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工作,有的返回广西。
一中队先后投入到徐州保卫战和随枣会战。他们在转移行军途中,稍有停留,都会开展慰问演出活动,其间,还分组下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协助当地组织训练群众,配合军队作战。10月底,一中队撤退到湖北荆门的第二天,遇到3架敌机轰炸,女同学何异、刘佩文不幸遇难,李芳林被炸伤背部。全队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会后,当晚继续向襄樊(今襄阳)进发。1939年底,一中队宣告解散,按各人志愿分别送到军校、大专院校深造学习,或到安徽、广西工作。
1938年5月,二中队转移到安徽省霍邱县城时,二中队的中共地下党员与当地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根据中共安徽省工委指示,在二中队正式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而二中队指导员朱澄霞本身就是中共地下党员,这个中队实际上逐步由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不久,二中队先后开赴河南、湖北,同时分组到城乡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抗战工作。
1938年底,二中队转移到安徽省立煌县(今金寨县所在)。朱澄霞主持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妇工会工作,成立妇女组织,发动妇女慰问前线抗日将士,组织其剪发、放足、识字,动员她们参加生产、开展参政活动,这令1939年秋到立煌县的国际友人、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称赞不已。史沫特莱在给妇工会筹办的《妇女月刊》题词中写道:“在这大别山中,我遇着了许多新中国的女性,遇着她们使我心中有一种感觉,认为她们在这敌人的后方为了她们祖国的自由而贡献她们全部的能力。”
1940年3月,由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二中队的中共党员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带领部分进步群众撤退到淮南、淮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抗战工作。而留下的学生军陆续另行安排去向。至此,1937年组建的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据不完全统计,在1937年至1945年8月间,本届广西学生军中有24人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3日 总第3546期 第三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