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大青年学生是抗日爱国的“先锋队”和“一个重要的方面军”[1]。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以及对当代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抗战时期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国家的主要矛盾,日本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为了集中力量抗战,国共两党冰释前嫌,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战。民族危机加重是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国共第二次合作为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除此之外,高校的内迁加速了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
(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又迅速发动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军民虽奋起反抗,但仍节节败退,国民党迅速丢掉首都和半个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达到空前严重的局面。面对日本疯狂的侵略,全国人民和青年学生都不甘做亡国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大量青年学生跟随内迁,内迁后方的青年学生由于饱尝国破家亡的痛苦,对日本侵略者更痛恨和仇视,更不愿当亡国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内迁的青年学生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支持抗战。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是推动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大势所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了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为了凝聚抗战力量,国民党放松了对民众抗日活动的控制,国内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各种抗日活动如雨后春算蓬勃发展。这一时期,青年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增加抗战力量,组织的青年团体和发动的青年运动,得到了某种支持和默许,抗日救亡变成了合法运动。正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这样相对缓和的大环境中,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才有机会蓬勃发展。
(三)大量高校内迁。
全面抗战爆发后,处于平津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国内大量高等院校遭到破坏,为保存高等教育实力,避免教育受到战争更大的破坏,国民政府决定将大量高等院校内迁。战时高校内迁极大地增加了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的数量,提高了质量,同时推动了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战时生产的发展与扩大,掀起了著名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对西南地区封建、保守的风气有一定的冲击,发扬了民主、科学的启蒙作用,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内迁的青年学生纷纷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中,为青年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二、抗战时期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参与战争中,开展了一系列抗日爱国运动,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及与妥协投降倒退倾向作斗争。青年学生运动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维护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由于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与日军进行浴血奋战,绝不是喊几句口号,搞几次示威游行就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广大青年学生认清这一形势,为了民族独立,为了解放中国人民,他们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奋不顾身,积极投身于杀敌战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青年学生们组成了抗日先锋队,走在了抗日的最前线,为保卫抗日根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进一步粉碎了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宣传动员群众是青年学生的优势。1936年1月,平津学生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沿着平汉线进入中原,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广泛动员群众。这次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农舍,对整个抗战时期的学生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大批青年学生深入工农群众中,抗日爱国力量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正如毛泽东所说:“学生运动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要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1]
(三)与妥协投降倒退倾向作斗争。
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侵华政策,面对国民党政府接连发动的几次反共高潮和日渐抬头的投降妥协势力,特别是“汪伪”投降派,各种青年组织和学校纷纷发表讨汪通电,开展“讨汪锄奸运动周”,声讨汪伪逆流。青年学生对“汪伪”民族叛徒的声讨,掀起了青年学生运动的一次高潮,对国民党内潜在的投降派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遏制了国民党内妥协投降倒退的倾向,有效维护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抗战时期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一方面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巩固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抵制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企图。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青年运动仍存在种种不足。
(一)历史功绩
1.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都为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青年学生,理所应当肩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正如毛泽东所说:“现在的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而且是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一个阶段。青年们在这个阶段里,是负担了重大的责任的。”[1]青年学生们没有辜负大众的希望,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维护国共第二次合作
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的反共本质日渐暴露,接连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青年学生也未能幸免于难。面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青年学生们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之下,纷纷转变工作方法,将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公开工作转向秘密活动,践行中共中央“隐蔽精干”的十六字方针和开展“据点”的工作方式,保存实力,为青年运动的重新高涨奠定基础。同时,又无声地回击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政策,避免与国民党之间的正面冲突,维护来之不易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
(二)局限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在支援抗战、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抗战时期的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统一。毛泽东曾提出:“现在中国青年运动的不统一,是一个很大的缺点。”[2]青年运动的不统一,影响了全国青年的团结,甚至造成一些青年之间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青年的力量,不利于青年运动的发展。政党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为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抗战时期青年学生抗日爱国运动的当代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尽管历经波折,存在些许局限与不足,但作为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抗战时期的广大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新的希望,真正证实了“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命题。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不断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今天青年学生的成长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它是动态发展的,其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3]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灵魂就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争取国家独立,获得民族解放。现如今,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爱国主义的内容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转移到争取国家富强。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增强凝聚力。
作为一种民众情感的爱国主义,它能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团结一心,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广大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具有全球性意识。盲目排外的狭隘爱国意识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树立全球性意识,做好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准备面对激烈的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在深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双赢,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年学生更应具备开放性意识,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世界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