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逃难纪实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母女二人的逃难路
来源:文史天地   2018-12-21 15:15:17

  长沙方言把祖母叫作“娭毑”(aījiē)。然而,我的娭毑却是母亲的养母。母亲10岁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失利,次年战火波及到我的家乡长沙。娭毑带着我母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岁月。

  一、千年古城遭大火

  长沙遭遇日寇飞机第一轮大轰炸的时间是1937年11月24日下午的3时许。日机从江西飞往长沙,对中国南北大动脉的粤汉铁路进行狂轰滥炸。由于人们对防空认识不足,无不被一种异样的恐惧笼罩着,街上到处都是四散乱窜的人。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娘和新郎却忽然不见了身影,后来,才发现新娘的断脚已被炸到了电线杆上。

抗战时期母女二人的逃难路

  日军进攻湖南长沙

  1938年8月17日上午11时许,日军出动飞机18架在长沙的经武路、南门外、新河一带共投弹120余枚。当人们听到一阵凄厉刺耳的空袭警报声后,便本能地就近纷纷躲在种有冬瓜的藤架下。殊不知,冬瓜表面的绿色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白光,日机误认为这里可能暗藏有伪装的坦克,故,对该地段投掷了大量的炸弹,致使许多身藏于此的无辜老百姓血肉横飞,缺肢少腿地惨死在这里。此次死亡的平民达200余人,伤500余人,被炸毁的房屋有300余栋。最令母亲终生难忘而记忆犹新的是:比她大几岁的兄长从此失踪……

  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公布的《湖南省抗战期间损失统计》所载:“……八年全面抗战期间,敌机轰炸长沙不下百余次之多。”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为了应对日寇的进犯,国民政府当局采用了迫不得已的“焦土政策”,制定了在以长沙地标为制高点的天心阁上点火为号,全城统一行动的焚城计划。此前,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字文白),就已得到蒋介石指令“若日军进攻长沙,在长沙无法守住之时,将其重要设施烧掉,以免资敌”。

  11月12日这个深秋的夜晚,正如时任长沙市长席楚霖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那样,“整个长沙城就像一只在狂风巨浪中颠簸着的破船,被恐怖的谣言笼罩着”。13日晚上凌晨两点一处榨油坊被炮弹击中后起火,烈焰伴着浓烟腾空而起,造成了实施该计划的官兵误认为是焚城的命令,于是,在慌乱中就开始了行动而酿成了此次惨祸。因事先并未来得及拉响防空警报并告知市民,便由时任长沙警备司令丰悌、警察局长文重孚和警备团长徐昆下令,四处浇洒汽油而点火。由于这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使得这场大火变得完全不受控制,紧接着,整个长沙就像一个巨大的汽油库被点燃了……

  大火两天三夜不熄,致使部分从前线撤退而负伤或生病的士兵,以及那些防不胜防的无辜市民计3000余人,在来不及转移中竟被活活烧死。有着自春秋战国以来近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这座文化古城,以及地面众多的古建筑与文物和全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房屋,就这样在一场人为制造的大火中遭到了空前劫难,烟飞火灭地化为灰烬。

  父亲生前回忆说:“事后国民政府为避免由此引发的事端而平息民愤,下令将丰悌、文重孚和徐昆三人执行枪决,以谢天下。但是,民间对此处理却颇有微词,特将张治中的姓名作藏头对联讽曰:上联是‘治安何在?两大方案一把火’;下联为‘中心何忍?三颗人头万古冤’,横批‘张皇失措’。以此宣泄民心对政府推卸责任之不满。当时,我在长沙北门正街‘新美丽’百货店学徒,还跟随师兄与其他市民跑去看热闹。”

  张治中含悲忍辱地在处理完善后工作之后,怀着对长沙市民无比负疚的心情而引咎辞职。随即,身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后又同时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一职(1939.1—1945.8),并被誉为“战神”之称的抗日名将薛岳(字伯陵)开始了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著名四次长沙大会战。古城长沙经过此次大火的劫难之后,并在如此高频率而笼罩于战火的肆虐中被反复撕裂,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二、艰难抉择别故里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娭毑曾心有余悸地多次向我们提及:“火烧长沙的那天晚上突如其来的大火令许多人措手不及,只见城内如几百条火龙相继窜向天空,把天边照得通红,幸好我们提前几天就到了河西乡里,连脸上都感到不时有一阵阵的热浪袭来,实在是太可怕了!由于原来的家早已被烧得一干二净,在寒天冻地中我只好带着你妈妈,茫然无措地跟随逃难的人群到沅陵去。”

  大火之前的1938年11月初,湖南省的党政机关、学校、军队首次搬迁至现怀化地区的沅陵。当年为了“走兵”(即:逃难)以图活命,流离失所,远避他乡的成千上万难民们,纷纷随着政府的迁徙而先后至此。

  长沙因处于抗战前沿,战争的阴影完全笼罩着这座残垣断壁的城市。为了避免日寇的蹂躏和铁蹄的践踏而“走兵”的人群,早已把公路、码头挤得满满的,使得这里人流涌动,熙熙攘攘。仅有的交通工具均被各机关占据,长沙小吴门火车站和位于坡子街的船舶码头上混乱极了。

  一时间呼儿唤女而一片嘈杂,随处都可见到许多被抛弃的物品。各种交通工具如:木炭汽车、轮船,手推“独轮车”全都用上了。放眼望去全部都是大批携家带眷、扶老携幼的难民带着随身换洗的衣物和少量的钱财细软,争先恐后地希望能挤上并搭乘上这能为自己逃生的“诺亚方舟”。即使坐上了车船,但有时又不开了,只好焦虑地等待而不知何时才能启动。至于那些完全无代步工具的人们,则只能将简单的行李通通都背在自己的背上。

  在难民潮中,尤以妇女和儿童因属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最为悲惨。便捷的交通工具是谈不上的,纵然有,也不过是在独轮小车放随身替换的衣物行李,上面坐着不能长久行走的小脚老妇,并由体壮的儿孙前拉后推地执绳挽车。襁褓中的婴儿则由父母轮流抱着或背着,稍大一点的就坐在大人挑担的箩筐里,凡是能行走的孩童,中老年妇女全都只能徒步,不辞辛劳地开始了这段晓行夜宿或连夜疾走的颠沛流离之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当生命受到战争威胁的严酷形势下,难民们只能听天由命而无助地四处飘零。生活在这朝不保夕,今天不知明日的逃难生涯中,绘构并组成了一幅在抗战烽火中挣扎的流徙图,就像是在那浩淼无垠的大海中漂泊的一叶孤舟,不知何时到才能停泊靠岸……

  三、颠沛流离到沅陵

  大火之后,娭毑带着我母亲跟随逃难的人群从长沙出发,经过宁乡、益阳、桃江、汉寿、常德、桃源等地,踏上了人生旅程中历时最长而艰辛的逃难生涯。由于不熟悉地形而茫然行动,有时难免就会多走一些冤枉路。

  难民们有船坐船,无船徒步。长时间地在泞泥湿滑的山间小道或公路上前行,使得母亲的脚底起了好多血泡,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停在路边哭泣。娭毑只有连哄带劝地强行拖拽着她,才勉强跟上众人的步伐。到了晚上拿针刺破并放出泡内的血水,再用破布包扎,第二天又继续上路。

  夜间倘能找到客栈或投宿当地人家能得于歇息,那就最好不过了,实在不行,大家就只有露宿街头或道旁和衣而卧。因长时期忍饥受冻,缺医少药而引发了瘟疫,有时,待次日起来竟发觉旁边有的人却再也不能醒来,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去了。难民们挣扎在命垂一悬的生死线上,其生命是那么渺小,如同蚂蚁一样而不值钱。

  与此同时,还时常会有日军窜至乡间,洗劫村落。他们所过之地,杀人放火,搜刮一空。难民们惊魂未定之余,为了避免因孩子的哭声引来日军而被发现,牵连到更多无辜的人,有的父母不得不狠心地捂住抱在襁褓中孩子的嘴巴,然而,在不经意间却活活捂死了孩子。

  在去往沅陵路上一个寒冷的冬天,某小镇上来了一群疲惫不堪的难民,他们一路上步履蹒跚地走来,因连日奔波而面容显得极度憔悴。此前,由于天上忽然飞来了一架日机,先是进行了一阵扫射之后,随即就投下几颗炸弹并扬长而去。顿时,在凄厉的哭喊声中,人们惊慌失措地乱成一团,四散逃离。

  这条被炸毁的街道上房屋倒塌,满目疮痍,那刚被炸的死者身上还流淌着鲜红的血水。只有余火还在蔓延并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但见,从旁边的一个食杂铺里散落出了许多胡椒,娭毑见状而不忍暴殄天物便随手捧了一些装进行囊,不曾想,这一不经意举动得到的胡椒,后来却在同行的难民中派上了极大的用场。

  母亲曾深情地回忆道:“你娭毑常说‘穷要心好,富要饶人’。她老人家平生笃信的就是‘修桥补路积阴功’。当时,逃难的人群中因偶遇风寒而感冒、随时都伴有肚痛、呕吐或腹泻、食欲不振和反胃等症状发生。由于胡椒有散寒、下气、健胃、止痛、消炎、解毒等疗效,外敷还可治疮肿、蛇、犬咬伤,又可用作菜蔬中的调味品。她就及时拿出胡椒分发给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所以,一般都能很快见效。一时间,竟使她俨然成了一个临时的土郎中。”

  母亲她们从桃源乘坐那种像国画中老渔翁垂钓江边的小船,船舱的中间是用对剖的竹片搭成的半圆形支架,上面覆上一层油布或竹篾席作为篷盖,用于遮阳避雨并供人乘坐。在影视剧及水墨山水画中,这种船似乎充满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其实,当你真正坐在这种狭窄而不能随意动弹的小船上,由梢公一人摇橹而晃晃悠悠地缓慢激流逆行,是极其单调且十分乏味的。除了在停泊靠岸吃饭时才能得于活动一下身子,一连好几天都只能蜷缩在船舱内,在那万分焦灼的等待中,备受心急如焚的熬煎。

  特别是在那风餐露宿而连日长途跋涉的奔波,加之还要为填饱饥肠辘辘的肚腹而想方设法,且又缺乏绿色菜蔬的维生素来补充,致使难民们的身体每况愈下,脸上无不面呈菜青色。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群难民悄无声息而又冷又饿地拖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行进到了一个前不巴村,后不靠店而荒无人烟的乡村小路上,娭毑拖着睡眼朦胧,跌跌撞撞跟上步伐的我母亲,好不容易才紧随大家同行。忽然,见路边有一大片长满植物叶片的农田,人们不由眼前一亮,无不为之欣喜,便纷纷赶紧采摘下来洗净下锅。然而,当煮熟后放入嘴里咀嚼时,却感到那味道有别于平时所吃的蔬菜而难以下咽,极不正常。原来,这是刚长出不久后的嫩烟苗。

  当好不容易到达了沅陵,才稍有一种安全感。数月后,娭毑带着我母亲返回长沙,只见那个曾经付出心血和汗水而梦萦魂牵的家,位于浏城桥的原木板老屋在大火中被彻底烧毁而破败不堪。每一个家庭均面临着如何来收拾这样的烂摊子并重振家园。面对这一凄凉的景象,在逃难中虽吃尽苦头而从未掉过泪水的娭毑,此时却因倍感势单力薄,忍不住低声啜泣。母亲紧张得用双手紧紧地环抱住她,无助地在一旁陪伴着而默默相视流泪……

  四、凄风苦雨湘桂路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娭毑和父母提起“走兵”,这无疑是一件令他们终生难忘而又很恐怖的事情。娭毑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提及“‘民国三十三(1944年),日本进湖南。’”指的就是在惨烈的第四次长沙会战中,由于中日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战事空前,致使长沙沦陷。

  在1944年5月的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总结了前三次失败的经验而欲此次势在必得,在隆隆的炮火声中遂陷长沙于敌手。难民犹如在狂风暴雨中的离乱小草,再度辗转迁移。娭毑带着我母亲又一次踏上了奔波在湘桂铁路或公路上沿途沐风栉雨的艰辛之旅。

  搭乘湘桂铁路的难民火车,有“上、中、下”三等位子。这并非是有钱人歧视无钱人而人为划分的等级,乃是在特殊年代中的产物和无奈之举。那火车也并非是遇站停车,按时发车,而是根据所贮燃料的多少和前方战事情况,随时都可能停车,到底要停多久则不一定。动辄一停就是好几个小时,由于机车动力的不足,常常会把整节车厢抛下而不顾了。难民们就搭乘着这样的列车,走一阵,停一阵,再走一阵,再停一阵……白天,黑夜,黎明,黄昏,日复一日……

  这种难民火车的速度极为缓慢,犹如老牛拉破车地缓缓移行,有时一天只走一二十公里,并越走越慢,且越停越久,甚至还不如步行。但是,坐车总比走路好,所以,娭毑与我母亲形影不离地就一直都是搭乘着这列火车。母女俩要下车就一起下,要上车也一起上,生怕火车一下子忽然开走就把两人给分散了。在逃难途中能有幸搭乘上难民火车,已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母亲她们则是经历过坐“上、中、下”铺位的体验。

  “上位”就是车厢的顶上,坐在那里无论是刮风、下雨、烈日,倒是可以沐浴到新鲜的空气。但是,白天被暴晒得头脑发昏,夜晚却被露水和寒风吹得浑身冰凉。至于下雨那就更不用说了,则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况且,车顶上极不安全,一根凸出的树枝就可以将人扫下车子;电线随时也可将人挂住;稍打一个瞌睡,就可能滑下车去。所以,当列车开动时必须用手紧紧地抓牢。好在,烧煤的蒸汽机车行走得极慢,那一阵阵浓黑的煤烟随风而至,把人呛得咳个不停,开了没多久一个个就被熏成了“黑人”。每天随时都可以听到一阵惨痛的呼叫或哭声,人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在扒火车而挤踩摔轧中,又发生了一件“意料之中”的“意外”。

  想象中的“中位”虽有车厢保护,无风吹日晒和雨淋之苦,一定比较安稳而舒服。可是,里面的人却挤得像沙丁鱼,稍稍挪动一下身子都显得异常的困难。母亲形象地说:“站着都可以睡觉,反正有四面的人墙支撑而不会使你倒下。”于是,小孩的大小便常常是就地解决,车厢里的汗、尿气味,以及各种腐败食物间杂的臭味随时都可能致人生病。更何况,那车厢里还有一部分呻吟不止的老弱病残者和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人们只盼望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则是“下位”,即:在车箱底部与车轮之间有一个呈〕形的长铁条上面,架起木板再用绳索加固并捆牢,人就可以平躺或趴在木板的上面,鼻子顶着的就是车厢的底部,身体的侧面就是开动时轰隆作响而旋转的车轮,稍有不慎,就会滚到铁轨上去被辗为肉泥。当然,对这种“下位”的选择实出迫于无奈,只不过那列车行走极慢,在此能得到稍事的遮风避雨,再说,总比步行或露宿要好一些。

  现广西河池地区的金城江,是湘桂铁路线上位于境内的一个编组中转站,当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像样的市政设施。这列不堪重负的难民火车,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风雨旅途之后,终于在疲惫的喘息中缓缓地停靠到了这里。从全国各地陆续逃难出来因“黔南事变”滞留而不再前行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金城江作为暂时的居住地,由于战局紧张,这里一下子就聚集了数万之众的难民。单是人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加之那混乱不堪的情形就可想而知。此时,在火车站周边或铁路两侧的沿线,就出现了许多临时用毛竹、篾片、篾席等搭起来一小间一小间的房子。这是一些善于捕捉商机的本地人或先期到达的外地人,雇工搭建好了这不漏雨,能避风的简易竹篱编房,专门租给那些逃难至此而以观时局变化再另作打算的难民们。

  1945年8月中旬某日,晨光熹微,此时传来了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而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人们无不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啊!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可以回家了!于是,娭毑带着我母亲从金城江又重新回到了长沙。

  1972年10月我随母亲千里迢迢到长沙,从坡子街码头乘船,寻找失散多年被日军烧掉房屋后,被迫从长沙迁居到洞庭湖区而从未见面的外公。此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即兴而发地写下:

  洞庭水乡泽国处,

  万顷碧波此彼伏。

  晨风徐徐相伴送,

  扬帆泛舟笛声柔。

  清波萦绕岳阳楼,

  登临欲访觅旧踪。

  水天一色呈一线,

  烟波浩淼海涯洲。

  渔舟唱晚归来时,

  心旷神怡乐悠悠。

  遥眺碧水东流去,

  抚今忆昔思潮涌。

  故迹萧瑟楼栏凋,

  金锁长堤镇寒潮。

  日寇侵华逞疯狂,

  汪伪作伥为虎狼。

  高唱战歌齐从军,

  忍顾斩断思家情。

  抗战英烈同千古,

  壮志未酬誓不消。

  欲毁中原三足鼎,

  罄竹难书罪难逃。

  抛洒血肉灭倭寇,

  慷慨捧出报国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