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北位于安徽省的东北部,故称皖东北。它西北有战略重镇徐州,西临徐州至蚌埠的津浦铁路,北至陇海路,东北至运河,南有淮河,东面是烟波浩淼的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统一战线和坚持敌后抗战与建立根据地等指示精神,皖东北地区在上海、安徽、山东、豫皖苏等党组织的努力下,打开了皖东北地区的抗日局面,创建了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9年2月,山东分局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的方针和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精神,经分局书记郭洪涛、统战部长郭子化(当时驻鲁南大王庄)与淄博特委书记金明等研究,决定派特委组织部长杨纯、妇女部长江彤赴皖东北。
途中,朱伯庸认为两个女同志,又是女扮男装,不仅工作不便,且易引起皖六区督察专员盛子瑾的怀疑,遂商定把江彤留在邳睢铜南进支队李浩然处;又因杨纯在山东有名气(任过团政委),故征得杨纯同意,化名陈光薇。杨纯随朱到皖东北管镇后,与中共特支书记江上青接上组织关系,江以总结抗战赴皖东北3个月的成绩名义,为杨纯接风,在摆的两桌筵宴中,使杨纯认识了国民党皖第六区盛子瑾等党政军的头面人物和我方一些人员。为便于工作,杨纯被委任为政治部民运科长,住皖东北日报社。随即建立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
皖东北特委建立后,首先将皖东北地区各方面党的关系统一起来,从而加强了皖东北地区党的领导。杨纯同志带来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山东分局作出的向苏皖边发展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指示,部署了发动群众、建立我党领导的武装,进一步控制县、区、乡政权的任务。当时皖东北各地纷纷成立农抗会、青抗会、工抗会、妇抗会等抗日救亡群众团体。
1939年5月,活动在丰县、沛县一带的苏鲁豫支队所属的胡炳云大队和孙象涵大队南下皖东北,同年9月,江华率领导的八路军苏皖纵队和在陇海铁路沿线活动的由钟辉领导的陇海南进支队南下,成为开辟皖东北并在该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战的主力军。
7月初,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和刘玉柱同志受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彭雪枫的委托,并携带其给盛子瑾的亲笔信来皖东北。他俩过津浦路后,首先到驻扎在宿(县)东栏杆集的赵汇川部,听取了宿县县委的汇报。经灵璧时,谢绝县长许志远的挽留,于泗北许大庄巧遇杨纯和秘书邓青,杨向其介绍皖东北专员盛子瑾和特委委员江上青等情况。张、刘经青阳赶赴罗岗,在江上青的安排下,张、刘将彭雪枫写给盛子瑾的信和名片递上,张爱萍以八路军高级参谋、刘玉柱以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身份,在盛专员公署罗岗汤圩子谈判,在场的有江上青和盛的老婆杨文蔚。
由于皖东北特委的工作和江上青的斡旋,谈判非常顺利,盛欢迎八路军、新四军以小股部队进入皖东北,并答应按月供应解决粮草(1万元法币)。我方表示,拥护盛专员领导抗战。从而与盛正式建立了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打开皖东北局面,统一南下八路军与地方党的领导,张爱萍经与杨纯、吴法宪等研究,建立了皖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爱萍,委员杨纯、吴法宪等。由于盛与我合作,就使本来反对盛子瑾的地方实力派许志远,更是公开反盛,双方见面就火并血斗。为了调停许、盛之间的矛盾,由张爱萍、刘玉柱出面主持,于1939年8月29日在灵北张大路,由胡炳云大队警戒,双方进行谈判,达成和解,但仍面和心不和。
谈判后,盛不听张爱萍劝其走马厂返回,以一连武装擅自从小湾返回。途经刘圩东3里小湾村时,突遭大地主柏宜逊、王仲涛等600余名地主武装的袭击,他们将骑马走在前面的江上青当成盛子瑾,致使江当场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朱伯庸、蒋茂林(国民党进步人士)、张愚飞(副官)等,而盛一听枪响,立即下马,躲进河边树林中,后掉转马头,逃回刘圩,被我胡大队解救,改道马公店回专署驻地。后经我党努力,正确处理了小湾子事件,避免了皖东北的一场内战。
12月初,张爱萍在6抗3支队赵汇川、沱河大队余筱仙部护送下,到涡阳新兴集向彭雪枫汇报工作,在新兴集的近10天里,护送部队受到支队首长和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彭雪枫司令员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部队鼓舞很大。为了加强皖东北的军事力量,决定成立新四军6支队4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
彭雪枫不仅将张太生的老一团划归张爱萍指挥,而且又派出一大批政工干部到赵汇川的3支队工作。12月26日,中原局电示,经党中央决定,陇海路南及苏北地区划归中原局领导,同时确定该地区为新四军发展主要方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