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上的太行山脉象征着自强不息、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巍峨耸立,而北京城西部天然屏障的西山,北京人习惯称之为“大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犹如一只强大的臂膀,护佑着北京城,有“京城右臂”或“神京右臂”之称。1937年卢沟桥抗战的枪声打响后,大西山就开始点燃抗日斗争的烽火。这片烽火以平西为根据地,向北、向东连成一片。
一、对平西抗日战争的回顾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北平城西南的桥头堡一一宛平城遭到日军炮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9路军在卢沟桥针对日军的挑衅和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会议还决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会议特别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八路军的具体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
根据洛川会议精神,1939年1月,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西挺进军,由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②为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1939年2月7日挺进军在平西三坡正式成立,10月,挺进军进驻门头沟斋堂川,将司令部设在马栏村。
据萧克将军的回忆:挺进军成立的时候,发布了有150句的六字韵文布告,讲明了成立挺进军的性质。布告中有“朱彭总副司令,下了一个命令,成立一路精兵,军名叫做挺进,旗号青天白日,宗旨救国救民。……本军出师华北,转战冀热察晋,忠愤耿耿在民,杀敌决不后人。……坚定胜利信心,中国绝不会亡,大家起来救国,个个拼命来干。”③。这是在1939年初,正是日寇大举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的时候。面对强敌,八路军根据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决定,开始有计划的深入战区或敌后,化整为零。平西挺进军首先来到日寇占领的冀热察和统治相对薄弱的平西、冀东地区,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应当指出的是:在挺进军成立之前,平西已经燃起抗日烽火。据原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汪之力回忆:“卢沟桥事变后,在北平近郊及西山一带迅速出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它带着蓝袖箍,自称为国民抗日军。群众看到队伍中有很多青年学生,都叫它学生军。它活动在当时敌人军事指挥的心脏地区,打监狱,截汽车,在颐和园北山作战,居然把敌人飞机打落在清河。终于迫使日寇出动一个师团的兵力,并以飞机、坦克、大炮相配合,进行大范围的兜剿,但仍然扑了空。青纱帐倒,游击队开进昌平、宛平山区建立根据地,以便继续开展游击战争。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是沦陷后的故都周围却依然炮火轰鸣。”④据汪之力回忆,参加游击队的除了北平城内的大中学生、市民、近郊农民,还有29军撤离失散的军人,东北义勇军退入关内的将士,甚至包括刚刚从国民党监狱解放出来的政治犯人等。
1939年冬,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挺进军取消了原有的支队建制,将平西地区的部队进行了较大的整编:撤销了原第4纵队第11、12两个支队的番号,将第11支队的31、32、33大队和房(山)、涞(水)、涿(县)游击队改编为第6、第7两个团,把第12支队第34、36大队及平西游击队一部分编为第9团,原已合编的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及平西游击队之一部,合编为第10团,冀东临时来平西整训的800多人编为第12团,仍在冀东的包森支队编为第13团部队。挺进军整编后,一边战斗,一边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普遍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建立了各种制度,加强了党的工作,从而提高了军事、政治素质和组织纪律,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在部队整训的同时,平西党组织还在群众中掀起了参加子弟兵的热潮,出现了“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热潮,尤其在平西山区,青壮年踊跃参加挺进军,进一步充实了部队人员、装备。这时期,平西全部兵力已达到1.2万多人。在老部队中,党员比例在30%以上,游击队也普遍建立了党组织。
在平西抗日斗争中,萧克领导的挺进军在地方党组织支持下,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并且得到八路军总部的认可,这对挺进军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历史经验,这对当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有借鉴意义。“三位一体”的方针是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
平西是指当时北平以西、北岳恒山东北的宛平、百花山、涿县、涞水以西以北小五台山一带,约12个县辖地区。据原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彭城回忆:“平西十二县,东起北平西郊,西抵紫荆关,南达平汉路,北接平绥路,包括宛平、昌平、房山、涞水、良乡、涿县、怀来、涿鹿、蔚县、宣化、阳原、怀安,矿产富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⑤这个地区西北是大山重叠,水资源丰富,东南临平汉路及涞(水)易(县)支线,北界平绥路,南到紫荆关、易水边,纵横一二百公里。东南方面,还是一块人员稠密,粮产较丰的小平原。从战略上讲,这里逼近平津,是晋察冀根据地东北面的屏障,是向冀东和平北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巩固平西就成为挺进军落实洛川会议决定、进行山地游击战和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先决条件。
冀东是东北伸向华北的走廊,当时是日寇侵入中国的要冲地带,日寇一直把冀东作为军事兵站和转运补给的基地。由此,冀东开展游击战争始终受到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甚至包括毛泽东同志的关注。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有些地方的游击战争,全部活动地区开始都是游击区,例如冀东的游击战争。那里已有长期的伪政权,当地起义的民众武装和从五台山派去的游击支队.整个活动地区开始都是游击区。”⑥冀东范围包括密(云)、平(谷)、蓟(县)、兴(隆)、遵(化)、迁(安)等,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有富于反抗外族入侵和封建压迫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1937年6-7月间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发动的冀东暴动,波及冀东及周边20多个县,有20多万民众参加,组织了大约10万人的抗日联军,摧毁了一批日伪政权,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冀东暴动失败后,仍有抗日武装在冀东坚持斗争。
平北是指北平北部长城内外广大地区,当时是被敌人占领并经营己久地区。挺进军对这一区域在战略上也予以极大关注。这是因为平北是开辟北平、承德、张家口之间的冀、热、察三省边界广大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平西和冀东连接起来的中间走廊。只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区和建立根据地,才能使平西、冀东、平北3个地区的游击战争互相配合,长期坚持山地游击战。“三位一体”任务的提出,从战略上统一了3个地区广大军民的思想,对于创建冀热察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具有典范意义。
挺进军成立后,以斋堂川为中心,坚持在平西、平北、冀东作战,指挥当地军民粉碎了日军多次大扫荡,基本上摧毁了日伪军建立的基层政权,迫使敌人龟缩到大中小城市和重要城镇内,小股武装和汉奸特务不敢轻易出来活动。据萧克将军回忆:“在1940年1月,挺进军主力一部出击宛平、房山境内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周口店一线,袭占了南窖、北窖等敌伪重要据点,破坏了从这里运煤至北京的高线铁道,毙伤俘敌伪二百多人。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地区、北平近郊,挺进军频频出击,连得胜利,给平郊敌伪军以很大震动”。⑦
1940年3月后,日寇开始大规模“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采取全面、多路合围的进攻方式,实行野蛮、残酷的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从1940年下半年起,敌人又改变策略,以“蚕食”为主,对根据地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制造大片无人区。敌人在冀东和平北、平北和平西之间沿平古路、平绥路及永定河一线,以及平西与北岳之间从涞源到徐水、易县一带的主要交通线上(如紫荆关等地),构筑了一系列碉堡;在平西与冀中之间沿平汉路两侧,深沟高垒,碉堡林立。敌人每次向我根据地进攻和“扫荡”,都要建立一些据点,以分割和缩小我根据地。例如,在宛平等县,敌人首先在军响、镇边城、青白口、东西斋堂、十字道等重要村庄建立据点,强迫群众在各据点之间修筑公路,然后把各据点附近的小村庄全部烧毁,把群众赶入到据点或修筑的碉堡周围,建立战略村,实行连保连坐制度。敌人不断的“蚕食”,不仅扩大了占领区,也极大地缩小了抗日根据地,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受到了严重摧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1年前,平西158个村庄被烧毁142个,被无辜杀害的群众达1670人,被抢走牲畜7万多头,平西腹地成了敌人设在南苑空军学校的靶场,敌人的飞机多次对平西腹地的村子进行轰炸。当时平西比较大的村子,只有霞云岭一个村子没有被烧和被炸。1942年12月12日,日伪军50多人分兵两路包围了门头沟王家山村,一些来不及转移的老弱妇孺被敌人包围在村中,遭受敌人残酷杀害,这就是平西抗战史中的“王家山惨案”。据门头沟档案局石建山提供的材料表明⑧,在王家山惨案中被日寇用火烧活活烧死的无辜百姓总计42人,其中有27名不满13岁的儿童,13名妇女(包括怀有身孕的),1名70多岁的老人和1名16周岁的青年。日寇的残暴令人发指,震惊了平西,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人们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据彭城回忆“在平西,有一个被人们广为传颂的五壮士跳崖的悲壮故事。四三年底,在坂城东北曹家沟,我七团与千余进犯之敌遭遇。为了掩护主力后撤,该团副排长李连山带领一个班进行掩护。弹雨呼啸,敌人的进攻一次次地被打退,新的进攻又开始了,鬼子端着刺刀嚎叫着冲了上来,阻击班仅剩五人,退至绝地,弹药己尽。李连山决定跳崖,未及跳下即中弹身亡,其余战士四人,相继从二十余丈高崖跳下,全部壮烈牺牲。”⑨读到这些回忆录,使我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不仅有河北狼牙山五壮士,在平西抗日斗争中也有五壮士,还有众多的回忆录记述了数不清抗日斗争的故事,因为版面有限,不能一一介绍。
斋堂川位于京西门头沟的深山之中,在抗战中既是挺进军的活动核心区域,又是日伪军盘踞的据点。到1945年春天,平西和全国各战场一样,对敌斗争形势发生了变化,抗战军民大反攻的时刻终于来临。4月初,八路军和抗日军民在斋堂村东的王家滩设伏,对准备撤离的日寇和伪军发动了围歼战,击毙日伪军70多名,其中包括1名鬼子中队长和2名小队长,缴获百余支枪支,部分伪军反正投诚,彻底消灭了盘踞在斋堂川的日伪军。斋堂川的解放,标志着平西抗战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
在开辟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萧克将军在回忆挺进军开辟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斗争中,就曾提到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战士,如白乙化、包森、陈群、刘诚光、刘开绪等同志,在抗战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彭城在回忆中也指出:“在平西的房涞涿八区,一年之内,就牺牲了陈建、陈志、景松年、韩晓耕等七个区长。时至今日,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心里就一阵阵难过。”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中共门头沟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和门头沟区民政局编辑的《门头沟英烈》(第一辑)中提到的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有魏国臣、刘恭、安玉戈、安增祥、韩祥海、杨殿印、刘玉坤、杨运亭等。在我学习、工作期间,包森、白乙化等烈士的英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在1968年进行野营拉练的时候,我有幸来到平谷夏各庄,参观了平西烈士包森的纪念展览陈列室。尽管包森烈士已经离开冀东老百姓多年,但是房东在讲述他的事迹时依然是历历在目,话语中充满了思念的情感,可以想象共产党员、八路军干部包森与当地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亲人般的情感。包森是平西抗日斗争中的传奇人物,他在房山创建了第一支抗日游击队,建立了第一个区级抗日政权,开辟弹药,迫使伪军44人反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人们称他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后来转战冀东,为八路军冀东支队负责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被任命为挺进军13团团长,在冀东一带与日军进行山地游击战。他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对敌斗争英勇顽强,胆略惊人,智谋非凡。1942年2月17日,包森带领队伍与日军和“满州队”交战,当他爬上遵化县野虎山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敌人的冷枪击中了胸部,为国捐躯,年仅32岁。包森是平西千千万万抗战英烈中的一名,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平西抗战的壮丽诗篇,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一直不能忘怀。
另一位是白乙化烈士。在编辑“可爱的北京小丛书”我任编辑部主任的时候,特别邀请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陆兵同志,请他撰写《京都英烈》。陆兵是密云县人,对京华英烈了解甚多,研究成果颇丰。尤其一谈到在他家乡牺牲的白乙化,他的话就特别多,而且充满了敬佩的感情。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安眠于密云县石城镇群山绿树中的白乙化墓地。白乙化,字野鹤,191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 1928年考入沈阳东北军教导队,后升入东北讲武堂步兵本科, 1929年秋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白乙化向校方提出抗战申请,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当先去杀敌,再来求学。如能战死在抗战杀敌的战场上,余愿得偿矣!”白乙化返回辽阳,组织抗日义勇军,任司令,扯起“平东洋”的抗日旗帜,因机智勇敢,被誉为“小白龙”。1935年,白乙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被称为运动中的“虎将”。1936年赴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也称东北义勇军垦区)担任垦区工委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筹备组织武装暴动,成立“抗日民族先锋队”,任总大队长。1939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部挺进到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冀东抗日联军合并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任副司令员。1939年底华北抗联改编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十团也称“老十团”是抗日武装中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团,连以上干部多是大、中学生,战士多数参加过冀东暴动。1940年春,为了完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任务,白乙化又奉命率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白乙化在青白口、东胡林一线阻击日军,敌人派飞机轰炸,飞机子弹像雨点般密集,压得八路军部队抬不起头来,白乙化带领战士用步枪打中了敌人飞机油箱,迫使敌机拖着滚滚浓烟坠毁。白乙化能用步枪击落敌机,“小白龙”的名号更加响亮,老百姓甚至传说白乙化领导的八路军是“神兵”、“天将”。1941年2月4日,日寇又集结了数百人,沿着白河袭击我军阵地,战斗从上午打到下午,十分激烈,白乙化跃上山顶的一块大青石时,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0岁。{11}据2015年4月27日法制晚报在6版介绍,白乙化:文武双全的“小白龙”,懂英语、会写诗的儒将,曾率军灭日寇“长胜部队”,上战场身先士卒,为在京牺牲最高级别八路军干部。
二、对平西抗日战争的反思
平西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缩影。以往我们对平西抗日战争有回忆录,有档案文献整理,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特别是1997年,在斋堂川马兰村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由农民集资创办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2007年,在该陈列馆开馆10周年的时候,马栏村在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对陈列馆进行了彻底改造修缮,并且重新布展。这些都是对平西抗日战争红色文化遗产的记忆、保护与传承。然而,就平西抗日战争的深入研究还是簿弱的,这与我们即将迎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进行成果展示还是不够的。
对平西抗日战争至少有三点值得深入研究。一是我们以往谈论平西抗日战争的视野窄,就事说事的回忆录成果多,范围主要集中在门头沟区文史研究。由于我们研究视野窄,北京城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多数认为平西抗日战争就是门头沟的事,甚至认为就是发生在斋堂川马兰村的事。对平西抗日战争整体不了解,特别是从平西到平北,再到冀东这一大的地域范围去了解平西抗日战争不够,包括平西抗日根据与北平城内的抗日斗争的联系、相互关系研究也深入不够。例如,最近深入挖掘的昌平南口抗战及髽鬏山抗战也属于平西抗战的一部分,人们认知不多。二是对平西挺进军建立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不够,未能将平西抗日战争放在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救亡中加以考量,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洛川会议精神相契合不够。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是从洛川会议开始形成的,平西挺进军就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开赴到华北抗战的最前沿,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是当时率先落实党的洛川会议精神并开始积极地行动的。当时毛泽东对第一批开展山地用击战争是这样记述的:“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12}三是对平西抗日战争是东方战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山地游击战争中的典范地位认识不够,理论上研究更是不够深入。
三、对平西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传承与思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北京的发展;二是京津冀一体化。他说,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结,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奠定了文化认同的思路和基础。
通过对平西抗战的回顾,我个人认为以斋堂川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不仅覆盖了今日的门头沟区、房山区、海淀区等,还深入到河北省的怀来、涞水等县,包括了整个永定河流域。这么好的红色文化基础和内容,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加以传承和利用。为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平西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成果、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什么是抗战精神?已经有不少文章论述。其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爱国、一致抵御外来侵略;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排在前列。平西抗战就集中体现了上述文化和精神。特别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太行山为依托,以大西山为挺进军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大力弘扬平西挺进军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挺进到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北京周边山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进行艰苦奋斗,与日寇进行浴血奋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革命精神。人活着就要争口气,这就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京津冀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又是北京周边、特别是平西、平北、冀东山区的贫困县脱贫。我们今天弘扬平西抗战精神,就是要继续发扬以门头沟为支点的联系北京城与河北大区域的城镇化建设。为此,我认为:
1、平西抗战文化不仅仅是门头沟区的文化遗产,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从平西抗战历史中寻找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新视野。根据平西挺进军坚决落实党的洛川会议精神和“立足平西、发展平北、坚持冀东”的全局观念,在当前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开要阔视野,走出门头沟,立足京津冀,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来思考大西山区域的发展规划。
2、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要加强区域文化认同。在区域文化认同中,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提出红色文化认同,在京津冀红色文化中要突显平西抗战文化。要让平西抗战文化发挥联系京津冀文化“纽带”的优势,让抗战红色文化连通京津冀晋等广大地区。最近,看到北京日报报导“京津冀三地将同展抗战史料”{13}。三地从600余件档案中选择出200余件,将于6月9日当天于北京、天津两地同时展出,河北则稍后推出。该展览分为“华北危急,救亡图存”、“卢沟醒狮,全民抗战”、“八年沦陷,燕赵悲歌”、“累累罪行,铁证如山”、“抗战群英,万古流芳”等部分。展品是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档案馆征集来的。门头沟应该积极参与这一纪念抗战文化的展览。
3、加强对平西抗日战争红色文化的系统整理,形成准确翔实的系列文献,包括珍贵照片和实物,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组织编写系列科普性文化丛书,让红色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以门头沟为区位中心,联络平北、冀东等地举行“继承抗战传统、造福京冀繁荣”系列活动,组织包括专家学者和抗战老人参加的座谈会,组织青少年实地走访抗战的纪念地、烈士纪念地等活动,最好是以线带点的线路实地考察,是平西抗战遗迹的长征。这也需要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能够积极参与,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提出具体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2015年5月18日于北京联合大学综合楼)
注释:
①李建平(1954年——),男,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特聘教授,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②萧克(1907年—2008),原名武毅,字子敬,湖南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1925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历任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③详见《北京文史资料精选——门头沟卷》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2006年10月第一版,第187页萧克撰写的“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
④详见《平西儿女革命回忆录》(上集)平西抗日斗争史编写组、中法大学校友会编委会合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第86页汪之力文“抗战初期的北平西山抗日游击队”。
⑤详见《平西儿女革命回忆录>(上集)平西抗日斗争史编写组、中法大学校友会编委会合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第140页彭城“平西烽火红,当年鏖战急”。
⑥详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4月第一版,1968年12月北京印刷,第391页。
⑦详见《北京文史资料精选——门头沟卷》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2006年10月第一版,第187页萧克撰写的“抗战中的冀热察挺进军”。
⑧详见《北京文史资料精选——门头沟卷》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6年10月第一版,第216页石建山撰写的“王家山惨案”。
⑨详见《平西儿女革命回忆录》(上集)平西抗战斗争史编写组、中法大学校友会编委会合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第142页。彭诚文“平西烽火红,当年鏖战急”。
⑩详见《平西儿女革命回忆录》(上集)平西抗战斗争史编写组、中法大学校友会编委会合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第142页。彭城文“平西烽火红,当年鏖战急”。
{11}内容详见“可爱的北京小丛书”《京都英烈》陆兵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75-82页“民族英雄小白龙——记传奇英雄白乙化烈士”
{12}详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12月北京印刷,第388页。
{13}详见北京日报2015年5月6日5版延伸阅读专栏“京津冀三地将同展抗战史料”。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