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来到茅山,站在雄伟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望母山顶秋风阵阵,仿佛走进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38年4月26日,新四军军部在岩寺召开直属队和各支队排以上干部参加的挺进敌后动员大会。会后,组成了400余人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又从战地服务团抽出9名熟悉江南民情风俗、与苏南民众语言相通的团员,便于开展抗日宣传和群众工作。”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周再兴介绍,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4月28日,粟裕率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实行战略侦察。6月8日,陈毅、傅秋涛率领的第一支队进入苏南敌后,与先遣支队在溧水新桥会师。7月,张鼎丞率第二支队进入京杭铁道以西、京芜铁路以东地区活动。
陈毅与粟裕会师后,新四军第一支队于1938年6月13日进入茅山地区。“6月17日,粟裕指挥先遣支队首战韦岗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周再兴介绍,在镇、句二县交界处赣船山下的韦岗,新四军先遣支队伏击了日军,毙土井少佐、大尉梅泽武四郎及以下日军10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军旗1面、长短枪10余支、日钞7000余元,以及车中满载的军需物品。
“虽然激战只有半小时,但这场战斗意义深远,是新四军进入苏南后的第一仗。它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而且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为尔后江南千百次战斗和建立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周再兴说。
陈毅获知胜利喜报之后,当即赋诗祝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从韦岗初战到新丰夜袭,从西善桥战斗到高资战斗,在随后的三个月里,新四军进行了大小战斗一百多次,粉碎了日军数十次扫荡。同时,在新四军的团结教育和积极争取下,处于观望状态的各方面势力,纷纷投入到抗战的队伍中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主动接受新四军领导;陈毅“三顾茅麓”,赢得了茅麓公司经理纪振钢的大力支持;拥有万亩田地的句容大地主王诚龙、王诚凤兄弟俩开仓供应军粮,冒死搜集传送情报。
“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的同时,新四军派出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发展党员,重建党的组织。”周再兴说,到1938年底,新四军靠胜利的战斗、模范的群众纪律和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了立足点,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周恩来到达皖南军部云岭,传达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确立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后,新四军以茅山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东进淞沪,北渡长江,开创苏南东路和苏中抗战新局面。为了发展和壮大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先后取得了芜湖官陡门战斗、句容东湾战斗、丹徒上下会战斗和丹阳九里战斗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在溧阳水西村成立了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统一领导和指挥第一、第二支队及地方抗日武装。同年1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也宣告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中共苏皖区党委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江南各地抗日游击基地实现了地理上连成一片和领导体制上的一体化。至此,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周再兴说。
“苏南抗日根据地,西起宁芜,北带长江,南抵天目山麓,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郊县和皖南、浙西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一块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周再兴介绍,苏南抗日战争的每一场战斗,或许都算不上规模庞大,但从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7年间,5000多场战斗却汇成了苏南抗日战争史诗性的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多万兵力,其中日军3万多,伪军7万多。抗日军民对敌作战5000余次,共毙、伤、俘日伪军4万余人。苏南5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7000多人为国捐躯。
穿越烽火硝烟,回望历史。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雄踞江南,虎视京(宁)沪,屏障江淮,拱卫浙皖,充分发挥了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作用,东进北上南下的基地作用和战略通道与枢纽作用,为坚持和发展华中敌后抗战,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