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将军事磨擦的矛头直接指向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这时日寇增兵苏南,配合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对苏南进行集中的扫荡。皖南事变后,日军想取渔人之利,一网打尽苏南新四军,于1941年1月中旬纠集7000余兵力,首先突击扫荡溧武公路以北的镇江、句容地区。第16旅连续作战20余次,付出重大代价后向溧武公路以南转移。在苏南的国民党军却趁机向溧水、溧阳地区的新四军进攻。第16旅顾全大局,忍痛转至太湖、滆湖地区。与此同时,日军在苏州、青浦等地连续进行了1个多月的扫荡。3月10日,新四军第18旅第53团1营,在苏州东北环潭一带被1500余名日伪军包围,遭受重大损失,百余人在突围中壮烈牺牲。1941年3月,陈毅给第2支队和苏皖区党委的指示信说:“自皖南事变后,敌伪顽对我夹击形势将更严重,但在敌伪顽尚未妥协以前,决不能做到密切配合夹击我们,尤以苏南地区是敌人心腹,不仅不容我军控制,也不容顽军深入,在敌人加强苏南据点后,我军活动固属困难,但顽方更为困难。”同时指出:“为应付将来严重局面,确实坚持苏南游击战争,你们应彻底转变过去工作路线,不仅欲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而且应设法恢复已弄坏的旧交关系”。1941年5月,国民党驻溧阳、宜兴等地的第40师,又向新四军第16旅发动攻击。第16旅忍无可忍,奋起自卫还击,在溧阳县黄金山地区三战皆捷,打退了顽军的进攻。苏南全党全军经过半年的艰苦战斗,终于顶住了逆浪,战胜了种种困难,渡过了难关。
1941年4月,谭震林由东路来到第2支队司令部,传达党中央指示及皖南事变的经过情况,宣布中央军委1月20日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江南部队整编为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同时在京沪铁路以南成立了第5、6两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春,茅山地区的第2支队改编为第16旅,东路地区的江抗改编为第18旅。第16旅转战于茅山和太滆等地,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5月下旬还在溧阳黄金山挫败国民党第40师的进攻,接着北返茅山,西进溧水,恢复了原有阵地。第18旅对进犯东路地区破坏根据地建设的忠救军进行了自卫反击,并积极向京沪铁路以南的淀山湖、太湖等地发展,将这一地区开辟为新的游击区。1941年5月,江南区党委成立,谭震林、邓振询任正、副书记,统一领导苏南及苏浙皖边区的党组织,辖6个特委。苏南根据地的最高政权机构江南行政委员会亦于4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辖6个专署及23个县级民主政府。
1941年上半年,日军为了扶植汪伪政权,并腾出手来进行太平洋战争,在苏南由对点线的扫荡,发展为对纵深的反复清剿,由过去的打了就走,发展为大量增设据点进行驻剿。梅花桩般的日伪据点遍布苏南,达到300余处。新四军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避强袭弱,进行伏击和偷袭。7月初和9月,日军连续对茅山地区进行了两次扫荡。9月6日,日军突然袭击句容县第5区中心乡柏巷大坝棚子,苏南第5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句容县长巫恒通重伤被俘,拒医绝食,壮烈殉国。9月29日,日伪4000余人合围句容岗南村,新四军苏南第5保安司令部遭受损失。
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3000余人分3路奔袭合击驻于溧阳塘马地区的新四军第16旅旅部和中共江南区委领导机关。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第16旅政委廖海涛,指挥被围的千余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突围转移,经10余次反复冲杀,毙敌数百名,虽大部突出重围,但罗忠毅、廖海涛以及第48团1营和旅特务连的27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之后,第16旅由谭震林兼任旅长,钟国楚任政委,总结了经验教训,继续在苏南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4月,江渭清任第16旅政委,钟国楚任旅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确保对占领区的统治,更多地掠夺战略资源,并抽兵南进扩大侵略战争,决定对苏南实施清乡,妄图尽快消灭在苏南的新四军主力。日军第13军从1941年2月起,就着手研究清乡计划。3月,日军把清乡指挥所移到苏州。汪伪政府也于3月成立清乡委员会,汪精卫自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副之,警政部长李士群任秘书长。从1941年7月—1943年10月,日伪军相继对苏南根据地的苏州、常熟、太仓、江阴、无锡、武进、淞沪、太滆、丹北和茅山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苏南抗日军民,为保卫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由于缺乏反清乡斗争的准备和经验,坚持原地斗争的部队遭受部分损失,未及转入隐蔽斗争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被破坏。新四军第6师师部和江南区党委及时吸取教训,改变斗争方式,实行分区转移,有计划地将第18旅主力和地方党政工作人员撤出清乡区,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第18旅转移到苏中根据地开辟江(都)高(邮)宝(应)新区,东路地区转入隐蔽斗争(该地区曾一度划归苏中抗日根据地,地处上海外围的淞沪地区则划归浙东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江南区党委改称苏皖区党委,江渭清、邓振询分任正、副书记,主要领导京沪路以南、太湖以西的苏浙皖边区。
1942年7月,国民党新7师及江苏省保安第4团2000余人进攻第16旅驻地溧水里佳山。与此同时,从江北靖江地区窜回江南的忠救军教导第1、第4团与金(坛)丹(阳)武(进)地区的伪军相勾结,抢占了金丹武这一战略通道。第16旅奋起反击,挫败了顽军和伪军的进犯。1943年4月,国民党23集团军以13个团1.5万余人清剿溧阳、溧水地区。第16旅退让无效,被迫反击,取得胜利后,转移到溧武公路以北地区分散抗日,开辟边区。在残酷的敌后斗争中,苏皖区党委副书记邓振询在江宁秦淮河畔不幸以身殉国。
1942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第1师和第6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对外番号不变,谭震林调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3年1月16日,第16旅与由王必成率领抵达溧水里佳山区的第1师第2旅合并,仍沿用第16旅番号,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增强了苏南抗日主力,提高了干部群众抗战胜利的信心。此时,在苏南的新四军增加到5600余人。3月18日,在溧水县小蒋家召开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选举成立了苏南区行政公署,江渭清为主任,邓仲铭为副主任。
1943年3月,日、伪军开始对丹北、茅山和太滆等地区清乡。这里的军民采取外线打击与内线坚持相结合、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抗日军民全力破坏日、伪军的清乡封锁线,拆除和烧毁竹篱笆约150公里;地下党派人打入伪军伪组织,开展分化瓦解工作;武工队严厉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为配合反清乡斗争,第16旅派主力部队先后攻克日、伪军设在西旸、包巷、延陵、丁庄等地的清乡据点,使其无法全面推行伪化政策。至1943年10月,丹北、茅山、太滆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连日军大本营派出的高级考察团也不得不承认其清乡工作遭到失败。抗日力量在广大农村仍占优势。如太滆地区进行清乡的50多个乡,新四军可控制30多个;丹北地区清乡区共有210多个乡,抗日民主政权仍能控制172个,占80%以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