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苏南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苏 南 区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8-01-29 16:50:47

  苏南抗日根据地,西起宁芜,东至淞沪,北依长江,南抵天目山麓,包括今长江南部,上海郊县和皖南、浙西各一部分。京沪(南京——上海)铁路横贯境内,将全区自然分成两大块,路南称茅山地区,路北称东路地区。城市、集镇和交通线为日伪军占领,一部分地区为国民党军队所控制,广大农村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控制及半控制的地区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1938年,新四军进入江南后,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国共合作抗战的政策,协助国民党在沦陷区恢复县政府,在国民党顽固派坚持推行反共政策,限制和破坏新四军抗日活动的情况下,仍从国共合作的大局出发,不在国民党活动的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仅在新四军活动的中心区建立政权。民国29年才逐步在游击区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一 一抗敌总会,抗日自卫委员会,代行政权职能。民国30年1月上旬,“皖南事变”以后,苏南根据地迅速公开成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将原来的抗敌总会、抗日自卫委员会改组为县政府,并建立行政分区以及全苏南区的政权领导机构。

  由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中共路东特委书记吴仲超等人发起,在无锡北乡召开江南行政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议,推选谭震林、何克希、吴仲超、吴达人、韦永义、顾复生等25人为委员。4月1日江南行政委员会正式成立,何克希任主任,吴达人任秘书长。下设6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共辖23个县政府、1个县行政委员会、2个特区行署和2个行政办事处,共2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机关。

  第一行政区(苏常太地区):辖苏州、常熟、太仓、阳澄4县。

  第二行政区(澄锡虞地区):辖沙洲、江阴、无锡3县和锡北、虞西2个特区。

  第三行政区(青昆嘉地区):辖南汇、青浦、嘉定、昆山4县。

  第四行政区(丹北地区):辖澄西、武进、山南、山北、扬中5县。

  第五行政区(茅山地区):辖镇江、句容、江宁3县和丹南行政办事处。

  第六行政区(太滆地区):辖武南、金坛、溧阳、溧水4县和金丹武行政办事处、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

  日伪在苏南境内先后分区进行了7期清乡,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也发动对苏南新四军的围剿。苏南军民为了进行反清乡、反清剿的斗争,在方针政策上作了调整。民国30年10月,第五、第六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成立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江宁、句容、镇江、溧水、溧阳、金坛、武南7县和宜武锡三县行政委员会、丹南、金丹武2个行政办事处。民国31年4月下旬,中共江南区党委决定,丹北、澄锡虞、苏常太三个地区划归苏中领导,淞沪地区划归浙东区党委领导。会后,党政组织进行调整,苏南行政专员公署只保留名称,不设机构。

  在溧水县小蒋家小学召开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苏南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苏南区行政公署 ,选出江渭清等13人为行政委员,江渭清为主任,邓钟铭为副主任。直辖句容、茅东(原镇江县改称)、丹阳、镇句、镇丹、金坛、武南、宜兴(由锡宜武三县行政委员会改称)、江宁、溧水、溧阳11个县、1个江当溧三县行政委员会和锡南、苏西两个行政办事处。会后不久,因日伪军对茅山、太滆地区进行扫荡、清乡,苏南区行政公署对机构进行精简调整,扩大县、区、乡的管辖范围,以便于在“清乡”区内坚持原地斗争穿插转移,撤销丹阳县,将其辖区并 入镇江县和茅东县。同年10月至年底,恢复两溧地区,解放高淳北部和宣(城)、长(兴)公路以北地区,先后成立高淳、溧(阳)南、郎溪、广德县政府和宣(城)当(涂)行政办事处。是年底,镇江县划归丹北地区领导。苏南行署直辖13个县,1个行政委员会,3个行政办事处。

  中共苏皖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全区划为4个行政分区,分别设立中共地委和专员公署。5月,成立长兴县政府;6月,溧水、高淳两县合并成立溧高县政府;8月,锡南、苏西两行政办事处合并成立太湖行政办事处。是年底,苏南区行政公署辖4个行政分区、14个县、2个行政办事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