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又向上海发起大规模进攻,11月12日占领上海。接着日军兵分三路合击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相继失陷,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1938年初毛泽东同志指示:“新四军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奉命挺进苏南敌后,开始了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从皖南岩寺出发进入苏南,实施战略侦察。随即陈毅、傅秋涛率新四军第一支队于6月上外进入苏南敌后,与先遣支队会师。6月15日一支队到达宝堰,该友支队司令部设于前隍村。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张鼎丞率领下,也于7月进入京杭车道以西、京芜铁路以东地区活动。
新四军进入苏南后,6月17日首战韦岗告捷。在6到8月的三个月里进行了新丰、西善桥、高资、句容、珥陵、仓头、麟麒门等大小战斗一百多次,迫使敌人调兵遗将、增设据点。此后我军又粉碎了日军数十次扫荡,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陈毅同志号召和动员全体指战员靠模范的群众纪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胜利的战斗进江南。
我军在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的同时,派出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发展党员,重建党的组织。一些与组织失去联系的老党员及其他爱国人士所建立的抗日游击队也纷纷与我军联系,接受领导。如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以及镇句边的樊玉琳部,金坛边的吴甲寅、朱春苑部,句溧边的许维新部,当涂的刘一鸿部等。7月成立了镇句金丹四县抗敌总会,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与此同时,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东路地区也初步建立了常熟、无锡、江阴、青浦等游击地。这样到1938年底,我军完成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初创任务。
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在茅山根据地大抵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指示,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达皖南军部,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早在1938年9月,陈毅就派二团参谋长王必成率一个营东进到江阴、无锡地区进行战略侦察,与当地抗日武装取得了联系。1939年1月陈毅又派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到“江抗”三路加强领导。3月,管文蔚部攻占扬中,为向北发展架设了江心跳板。5月1日陈毅命叶飞从茅山出发,率六团在武进南部戴溪桥与“江抗”三路合编,成立“江抗”总指挥部,继续向东作战,攻打浒墅关车站,袭击虹桥机场,开创了东路抗战的新局面。10月江抗奉命西撤后,东路地区的党组织重新成立了新“江抗”、新“民抗”,坚持东路敌后斗争,而“江抗”二团则不断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新“江抗”的巩固和发展。
为了适应敌后形势的需要,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在溧阳水西村成立了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统一领导和指挥第一、第二支队及地方抗日武装。同年12月,苏皖区党委也宣告成立,吴仲超为书记,谭启龙为副书记。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新四军进入江南一年半来在各地创建的零星分散的抗日游击基地,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了一片,而且在党和军队的领导体制上也统一为一个整体,这就为迎接新的战斗、完成向北发展的光荣使命准备了重要条件。至此,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
12月初,江南指挥部命陶勇率四团一部与先期过江的挺纵梅嘉生部合编成苏皖支队,担任向六合、天长地区发展的任务。接着,又命挺纵一团、四团渡江向江都吴家桥周围地区发展,控制了长江渡口,形成了我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的有利态势。
1940年3月,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召开了联席会议。东南局派邓振询接任苏皖区党委书记,袁国平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时局和党的任务的决定》,确定了今后的任务。同年4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去东路地区领导党政军全面工作,集中一切力量,迅速扩大武装,建立政权,发展地方党组织,逐步形成了以苏常太、澄锡虞为中心的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至此,在苏皖区党委领导下,已有19个县委、4000多名党员,我主力部队已达一万多人;东路地区也建立了6个县委、县工委。这一切对进一步加强党对苏南敌后抗战的领导、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南京粉墨登场,成立伪国民政府。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十分严重。此时,国民党四十师逼近溧阳地区,接着六十三师开进高淳,形成了对我东西大包围,步步紧逼,公开反共。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我军为顾全大局、团结抗日,江南指挥部撤出溧阳县水西、前马,转移到溧武公路以北,并在西塔山一带击退尾追顽军二个团,从而保卫了苏南敌后抗日阵地,为主力北渡赢得了时间。7月8日,江南指挥部及所属主力部队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地区,投入了开辟苏中根据地的战斗。陈毅、粟裕率主力部队北渡后,留下了新二支队及地方武装三千多人,继续坚持苏南敌后斗争。
1941年1月6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二支队转移到太?地区。这时,北有敌人扫荡,南有顽军进攻,战斗频繁,环境恶化,是苏南敌后斗争最艰苦险恶的时期。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华东地区抗日武装整编为七个师,苏南部队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3月上旬,东路部队在澄东地区改编为六师十八旅;4月28日,新二支队在宜兴闸口改编为六师十六旅,接着挥师西进,取得了溧阳黄金山反顽战斗的三战三捷,扭转了皖南事变以来茅山地区的危局。
7月,日伪军一万八千多人对苏常太、澄锡虞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实行分割占领、分进合击。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10月军部决定6师师部和18旅转移到苏北,担负起开辟新区的任务。
日伪军在对东路地区清乡同时,又对茅山地区大扫荡。11月28日,日军调集炮、骑、步兵三千多人三路合围16旅旅部驻地溧阳塘马村,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亲自组织部队狙击敌人。在战斗中,罗忠毅、廖海涛和二百多名指战员壮烈殉国。接着,六师师长谭震林从苏中南下并亲自接任16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1942年4月,江渭清返回苏南,任16旅政委和苏皖区党委书记,钟国楚改任旅长。这一年,我军在敌顽夹击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并向西恢复了横山地区。
1943年1月,王必成率二旅旅部和第四团南下,与16旅会师,二支部队合编为16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3月,苏南区行政公署成立,江渭清任主任,邓振询任副主任。
1943年3月到9月,是苏南敌后斗争又一个艰苦险恶时期,日伪军先后抽调一万多兵力对茅山、太?、丹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清乡,筑竹篱笆650华里。我苏皖区党委和16旅迅速作出布署,军民密切配合,经过半年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终于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与此同时,国民党利用日伪军对茅山地区清乡之际,又调集了13个团的兵力向16旅驻地发动了进攻,我军被迫自卫,重创顽军,粉碎了顽军企图消灭苏南新四军的阴谋,取得了两溧反顽战役的胜利。
9月底,日军分三路向苏浙皖边区大举进犯,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十六旅尾敌南进,伺机歼敌,收复了溧阳、郎溪、广德等县新沦陷区的广大农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