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胜
1897-1969
林可胜,祖籍福建省海澄县,1897年10月15日出生于新加坡一个显赫的侨领家族。其父林文庆曾担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兼军医,其母黄端群是清末民初著名革命家黄乃裳的女儿,他的姨父伍连德则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者。林可胜8岁时就被送往英国爱丁堡求学,中学毕业后考进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他在1919年获得医学和化学的双学位,此后又先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生理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1925年10月,他回国进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担任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又兼任中国生理学会、中华医学会会长。
中央研究院人员录中林可胜简历及著作
林可胜不但医学精湛,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心。1933年长城抗战时,林可胜便担任华北救护委员会委员,亲率协和医院救护队在古北口、喜峰口等战地开展救护工作。
1933年5月28日,林可胜设宴招待前线归来的救护队员后合影(前排右三为林可胜)
1937年底,林可胜临危受任,在将家人送去新加坡后,只身来到武汉,筹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于1938年初成立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部。他注重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为救护总队提出了“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行动宗旨,倡导救护总队内不分国共,团结抗日,以“具丰富感情,抱牺牲精神,本博爱襟怀,献科技身手,做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病安全,增人类幸福”为信条,一往无前奉献自己的爱国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长林可胜
随着战局变化,救护总队部先迁往湖南长沙,再迁至祁阳,最后转移到抗战大后方的贵阳图云关。来到图云关,也就意味着救护总队又得再次白手起家,因为当时的图云关除了关口上的几家杂货小铺、一家小饭店外,再无其他建筑。办公室、货物仓库、宿舍等等,都得重新修建。战时的条件愈加窘困,人、钱、器材都无处可寻,林可胜只好组织大家用芦苇或秫秸代替瓦片铺盖屋顶;用竹片编成墙板,涂上泥,刷石灰水以作墙面,泥土加石灰砸实成地板。遇上雨天时,屋外下大雨 ,床上下小雨。若是雨连日不止,山沟上的水灌入宿舍,泛滥成灾,生活很不方便。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林可胜惨淡经营,一边不断充实救护总队,一边尽心尽力完成救护任务。
训练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组织系统表
1940年夏天,林可胜带着医师深入到各个战区,考察当地的军医设备。当时许多地区未通公路,炎炎烈日下,他常常光着上身走在最前头。在行走了足足70天回到图云关后,他们就针对水致传染病与肠胃病预防,拟定了一个“水与污染物管制计划”。这一方案的推广,在当时大大地减少了军队的传染病,对提升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战地救护站
有一年圣诞节的傍晚,救护总站收到一批从前线转来的伤兵,当时工作人员正在举办欢庆圣诞的晚会,这些伤员无人收纳,只好蜷缩在医院门口等待。林可胜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下山到现场确认。在核实情况后,他命令全体医护人员紧急集合,安置好全部伤兵,并亲自煮粥给他们吃,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都未合眼。林可胜的“图云关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从救护总队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八年间,林可胜从海外募集善款6600万美元,并悉数用于救护事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外科 | 手术 | 119836次 |
骨折复位 | 35522次 | |
敷药 | 8784731次 | |
内科 | 住院治疗 | 2142997次 |
门诊平民 | 2002996次 | |
预防接种 | 4632446次 | |
其他 | X光照相 | 5631次 |
X光透视 | 52798次 | |
灭蚤 | 792148次 | |
检查 | 226593次 | |
特别营养 | 934933次 |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没有再回协和医学院,而是在各军医学校和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的基础上创建了国防医学院。1948年,他因为在医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但是他推辞了官位远走美国,并在1955年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第一个华裔院士。1969年7月8日,林可胜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因病去世,享年72岁。
1949年9月30日,国防医学院官佐士兵学员生员额统计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