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说:
今天是9月27日,1937年的今天,新设立的国民政府工矿调整委员会召集会议,决定扩大工厂内迁规模,并增拨经费。
七七事变前,中国工业大部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议决将沿海工矿向内地迁移。1937年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由资源委员会、财政部、军政部、实业部组成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以资源委员会为主办机关。随后又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确定工厂迁移的目的地为武昌。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上海等地要求内迁的厂家不断增加。这样,原先的补助经费等内迁方案已不现实。资源委员会于9月18日向行政院提出《迁移工厂扩充范围请增经费办法》。经行政院决议,由新设立的工矿调整委员会取代资源委员会负责工厂内迁工作,并把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厂矿和普通厂矿两种,政府不再负责普通厂矿的内迁需用。但其自愿内迁者,得予以免税免验、便利运输、代征地亩等便利。9月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召集各有关单位开会,决定增拨工厂内迁的经费和地亩额度,增迁8家工厂,以及中华书局等十余家文化印刷厂。内迁工厂先是由沿海地区迁到华中的武汉、长沙等地。随着战争的扩大,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发起,内迁工厂又由中部地区向西部的四川、贵州、湘西等地迁移。
从此,近代以来一场规模空前的中国工业大迁徙紧张地开展了。迁厂工作极其复杂,困难重重,在日军炮口下把大量的机器设备拆运出来,其风险更是显而易见。但是,内迁各厂满怀爱国激情,“誓不以厂资敌”,冒着连天炮火抢拆、抢装、抢运,长途辗转,历尽千辛万苦,陆续抵达武汉。有人评论道:“冷冰冰的机器,每每涂上热腾腾的血。”当时承担主要运输任务的民生公司,在日军的空袭中,连续抢运四十多天,公司伤亡员工177人,损失船只16艘。到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沿海工厂共有304家,机件重量五万余吨。这一大规模的工厂内迁,是近代史上中国实业界的一大壮举。大批工厂的内迁,对中国坚持抗战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