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城是锁钥黔北门户的重镇。川黔之道穿越其间,南依娄山关,北临凉风垭七十二弯,东滨天门河,西垂黑石溪。四溪河两岸万顷田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堪称黔北高原鱼米之乡。这里自古有人烟,自古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仅1935年1—3月中央工农红军首破娄山关,进驻桐梓县城,布兵川黔边境松坎镇,确保“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二渡赤水,红军回师桐梓,重占桐梓,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组织指挥了攻占娄山关,进军遵义城的著名娄山关战斗,冲破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红军长征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红军和全国革命人民,是中国革命由低潮转向胜利的转折点。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兽蹄玷污了神州大地。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被日寇占领,被迫搬迁到大西南的重庆。当时桐梓县城与重庆已有川黔公路交通,北距重庆246公里。在抗日烽火燃遍神州的年代,这里是川黔孔道,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国民党政府把外省几间兵工厂迁于此,为抗战所需制造枪支,在此期间科技、文化、国防、兵工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名流大量相继迁徙而来,两广、江、浙、江西及东北、华北、两湖、福建、中原等敌占区的同胞也相继逃难至此,定居、通商、贸易、就学于斯,食宿于兹,烦扰于民,桐梓人极尽“大后方”地主之谊,先后接纳了38个疏散单位。抗战伊始,马尾“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先迁到福建鼓山涌泉寺,后迁湖南辰溪,1938年春迁来桐梓县城,驻东街砖木结构的金汉初修建的“节孝祠”楼房里(简称“桐梓海校”)。1945年8月日寇投降,年底桐梓海校迁往重庆,后迁上海,最后迁往山东青岛。海校驻桐七年多,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海军高级将领和人才,为保卫赤县海疆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前身是清朝晚期兴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校址在福建闽江口马尾镇的马尾造船所对面后山的山脚下。它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被日本覆灭后,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左宗棠(福建人)一手经办的福州船政局,并开设船政学堂。学生招收福建人。前学堂培训制造专业,后学堂培训驾驶与轮机专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福建人陈绍宽时任民国海军部长,将马尾船政学堂改为“中华民国海军学校”。
海校驻桐时全校有学生200余人,分为航海、轮机、定航三个专业。海校迁来后,也招过生,大部分是福建人,没有招收当地的学生。我们只知道有一个海校教官的妻弟,名叫赵光耀,湖北人,他先在桐梓县中读书,后来进了海校。海校校规严格,学习风气很浓,课程繁重。除了国语(今称语文)和公民(今称政治)课外,数理化基础课和舰船专业知识课全是用英文课本。所以每天凌晨至早餐前“节孝祠”前操场和邻近“城隍庙”院坝到处是读书的学生。上午四节课,下午是体育锻炼,到县体育场(东门外)踢足球、打篮球或田径锻炼。夏天到东门外溱溪河水碾堰坎上“钓鱼洞”、“珠沙桥下”一带游泳。学员在学习期间严禁谈恋爱。校门设有警卫,除星期日外,学员平时不能外出。学生上街,穿戴整洁,头戴海军帽,帽檐上有“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八个字,身穿着黑色衣服,所有衣服扣子包括封领扣必须扣好,到街上,只要两人就要并排走,三人或以上就排成纵队走,步伐整齐划一,始终保持一致。从不侵犯百姓、骚扰群众。也没有与外边发生纠纷事件。他们的校风深为当地群众赞誉。校长高宪申少将,在节庆日开大会时,他身着全副戎装,挂军衔、戴勋章,非常威武。训育主任邓兆祥。除教官外,还有军需官,毎个队有正副队长。在当地雇请勤务兵、炊事员、杂工。海校师资质量很高。他们的教官都经英国留学,回国任教。他们除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外,还在县立中学、省立中学兼课为地方培养人才。如刘云霖,福建人,英国皇家大学毕业,在县中兼代数、几何课;杨雨生,福建人,留学英国,海军专业,曾任过军舰舰长,在县中兼数学、物理、化学课;欧阳省三兼数学、物理、化学课。他们博学多才,教学十分认真负责,教学水平相当高,深受学生爱戴。接受过他们教育的学生,今天谈起来印象都是很深的。在省立中学高中部兼体育课的徐教官、林教官与县中体育教师潘奎龙三人协作,经常组织海校与县中进行练习性的篮球比赛,使两校学生的球艺提高很快。县中篮球健将侯显扬、王绍基等就是这段时间锻炼出来的。杨森执政贵州省主席时在贵阳组织的合群球队,他二人就是这个球队的台柱。海校与县中联合代表球队还和美军车队的驾驶兵大个子洋人进行篮球比赛,战胜了洋大个子球队,一时轰动内外。
海校面临大敌当前,对学生进行极其严格的训练。1942年,邓兆祥被调来海校任训育主任。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拼杀,但邓兆祥脑海里始终缭绕着抗日前线的炮火声。他常常给学生讲一件事:甲午中日海战时,日本人曾俘我“镇远”、“靖远”等舰。日本人为炫耀其战绩,竟将“镇远”、“靖远”两舰的铁锚、锚链陈列于东京公园里,令华侨和中国留学生无地自容。邓兆祥亲自题写了“雪甲午耻”制成匾额,悬挂在海校图书馆的大门上,以激励学生不忘国耻,誓死驱除倭寇,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当时在桐梓海校学习的许多学生都清楚记得,邓兆祥始终穿着布鞋。他发誓,抗战不胜利决不穿皮鞋。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好多学生对他的言行仍然铭记在心头。1990年他的一位学生专程到邓老家,让邓老穿上皮鞋与他合影。这位学生把邓老穿皮鞋合影照赠寄海内外所有的同学。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0余年,堪称世界海军之“最”;他有过驾巡洋舰“重庆号”起义的壮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慰勉;他曾担任过海军基地、舰队、海军副司令员等要职,为人民海军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十多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岗位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随着我国国力和科技的日益强盛,他的夙愿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盼望“建立强大的海军”已指日可待。“高原战舰”培育的海魂将会继续发挥无穷无尽的力量。
1945年底海校迁离桐梓。海校在桐梓七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毕业航海班学生十二届计253名;轮机班学生六届计102名;造船班一届10名;化学班一届10名。1946年上半年,一张《大刚报》登载了一则惊人的报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把其早应退役的军舰“伏波号”赠送给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只有在云贵高原上海校培育的那点海军本钱,于是组织教官带领海校新收的学生约200人去接收。回国途中被一艘英国商船撞坏。商船溜走,“伏波号”下沉,官兵们下水逃生但无救援,仅一人遇救免于难,其余均葬身大海。由此可见英国政府的伪善,英国商人的毫无人道!海校其余师生,目前遍布大陆和台湾,许多都是知名人士,有的还是军政要员。如李景森,1939年毕业桐梓海校,后又回母校工作。80年代,他任广州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香港南方船务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桐梓海校至今滞留台湾的,如刘和谦是“海军舰队司令”,“三军参谋总长”;罗绮任“海军联勤副总司令”,秦庆华任“军政部次长”,郑本基任“海军政战部主任”,邹坚曾任“海军司令”等等。
人去楼空,经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人事沉浮,但海校楼房依旧。1989年,曾就读桐梓海校的一批老先生,结伴故地重游,怀旧于此。1996年桐梓县人民政府将海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省级文物单位。如今,在桐梓海校遗址维修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00年第4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