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国际支持和援助 > 内容正文

二、苏联对华贷款和物资援助
来源:抗日战争图书馆   2021-03-20 16:54:58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欣慰地看到,苏联奉行的“不干涉主义”政策和争取改善苏日关系的方针,并不妨碍它在中国抗日中坚持鲜明的公正立场。不仅如此,苏联还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来表示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支持。苏联驻中国东北领事馆的人员曾采取半官方的、非正式的援助中国军队的行动。在日军侵人中国东北地区后,苏联领事馆人员根据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将军的请求,从苏远东地区为他弄来了很大一批武器。1931年10月,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代副司令马占山将军的部队也获得苏联的武器供应。只是后来由于日军控制了整个中苏边境,武器供应才变得很困难了。马占山将军置蒋介石当时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和辽宁、吉林两省相继陷落的孤立困境于不顾,于11月4日率部奋起在江桥抗战,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抗战热情。后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于12月退入苏联境内。1932年12月5日,苏炳文将军指挥的东北一部分抗日义勇军,迫于日本占领军的强大压力,也退入苏联境内。苏联政府不顾日本提出的“引渡”义勇军的无理要求,对中国这些抗日的爱国志士给予了妥善的安置。苏炳文为首的指挥部人员还应邀到过莫斯科,苏联方面在莫斯科火车站为中国的这些爱国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军事上处于劣势,急需获得国际上的财政信贷和军火武器之类的具体援助,以对付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可能进行的新的侵略扩张。当时,由于一些西方大国仍在实行对日绥靖政策,因此中国国民政府把苏联列为首要的求援对象,并通过外交渠道积极展开了争取苏联军事援助的工作。1935年10月9日,蒋介石委托孔祥熙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了会晤,期望苏联能向中国提供军事装备。11月19日,苏联通知国民政府,同意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1936年12月,李维诺夫通过中国新任驻苏大使蒋廷敝向国民政府表示:“苏联同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项条约,苏联将贷款给中国,用以购买苏联的军事装备。”1937年初,鲍格莫洛夫进一步通知国民政府,苏联同意提供信贷5000万美元。这就是说,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苏联已初步确定了以提供贷款购买苏联武器装备的方式来援助中国的抗日斗争。1937年8月,鲍格莫洛夫以苏联政府名义再次明确了这一点。

  日本法西斯于1937年借“七七事变”将局部侵华战争上升为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军事形势更趋紧张。鉴于西方列强“坐山观虎斗”、不愿助中国一臂之力的现实,蒋介石更加感到争取苏联援华抗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刚刚签订,蒋介石便迫不及待地派员向苏联政府求援。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与当今副总参谋长相当)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以“实业考察团”的名义赴莫斯科,就苏联对华军事援助一事进行谈判。1937年9月9日,中国军事代表与苏方代表团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并于9月14日达成了一些具体供应协议。苏联决定首先尽快向中国提供一些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弹药和零件等军事装备和器材,并同意向中国派遣苏联教官,以训练中国军队,最有效地发挥这批苏联军事装备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中国政府同意通过海路将这些急需的军事装备运送至中国。中国政府对这次谈判结果十分满意,因为从谈判中得到的东西比所预料的还要多。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曾为此专门向苏联政府表示了中国政府的谢意。

  在中国急需抗日的军事装备之时,苏联同意以若干军事物资援华,一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二是与其对中国坚持抗战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有关。苏联政府认为,通过实际援助进步鼓励中国坚持抗战,是十分必要和至关重要的。1937年 11月,李维诺夫私下对美国驻苏大使戴维斯预言:“中国不会放弃华北而与日本讲和,即使华北沦陷了,中国还会开展游击战抗日的。”李维诺夫还暗示,苏联将给中国抗日军民的游击战提供一些所需物资和装备等。

  图一装载苏联援华物资的卡车行驶在中国西北公路上。

  苏联政府在1937 年秋与中国军事代表团的谈判中,不仅慷慨允诺给中国提供一些抗日急需的军事装备和器材,还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诸如中国应拥有自己的重工业、军事工业,应拥有自己的飞机、大炮和石油等。1937年11月11日,斯大林还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会见了杨杰,并指出:“谁想成为独立自主者,谁就应该组织自己的军事工业。外国人卖的是劣质武器,他们还完全可能拒绝出售武器。”斯大林还强调指出,在中国拥有自己的飞行员、自己的炮兵的条件下,任何人都不能战胜中国。他还建议中国应利用一切可能从各方面取得外援,但又说,“仅仅指靠外援是不可靠的事情”。

  1937年11月26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一方面就苏联对中国的友好支持态度深表感谢,另一方面则希望今后继续从苏联方面获得尽可能多的军事援助。1938年初,国民政府派立法院院长孙科为特使,率团访问莫斯科,并与苏联主要领导人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等举行了会晤,力争苏联向中国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

  这次,苏联政府决定再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抗战。斯大林在会见孙科时建议,第二次再贷款5000万美元。孙科表示,虽然这些数额很大,但对中国抗战来说仍显不足。他希望第二次贷款能增至1亿美元,斯大林允诺第二笔贷款用完后再提供第三笔贷款。根据协定,苏联对中国的贷款援助,属易货贷款援助。偿还办法是,中国政府每年按照下列货单向苏联提供商品与原料:茶叶、皮革、兽毛、锑、锡、锌、镍、钨、丝绸、棉花、桐油、药材、红铜。中国政府每年具体交付货品的种类与数量由苏方确定。

  待第二笔苏联贷款所剩不多时,国民政府通过苏联驻华大使馆请求苏联拨第三笔贷款,但无结果。于是,孙科在蒋介石催促下再次赴莫斯科求援。5月13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孙科。在斯大林的支持下,达成了苏联提供第三笔易货援华贷款1.5亿美元的协定。第三笔贷款的用途、年息,与前两笔贷款相同。

  图二苏联援华物资价目表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用重兵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从此,苏联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德国法西斯的进攻,无暇东顾,致使对华易货贷款中断。因此,苏联的第三笔援华易货贷款,实际上只动用了大约一半。1938 年至1939年间,苏联政府三笔援华易货贷款总额高达2.5亿美元,实际使用173175810.36美元,约占总额的三分之二。在此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再未从苏联方面获得过贷款。

  须要强调指出的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9年欧洲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世界大国中只有苏联一国最有诚意援助中国抗战和最关心中国抗战的前途。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前夕,在加强国内战备、准备应付欧亚法西斯侵略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向中国提供上述三笔易货贷款,用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实属难能可贵,这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冷漠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毫无疑问,当时苏联是中国的主要贷款国。更为难得的是,苏联贷款可用于购买武器和军用物资,贷款条件也优惠,年息仅为3%,而不是像西方列强贷款,分别要求支付4%、5%甚至6.5%的利息。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苏联向中国提供巨额贷款,绝对不是基于一般的谋取经济利益的动机,而是为了让中国获取急需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迅速加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如果当时苏联不在这方面大力援助军事实力远远不及日本的中国,则不可能真正达到授华制日的战略目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三笔巨额贷款产生了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效应。

  图三中国大西北的人民组织各种运输队,运送物资支持前线;同时还以货物出口苏联,换取国内所必需的物资,以支援抗战。

  苏联供给中国的武器,是以低于世界市场20%的优惠价格计算的。当时与苏方治谈的孙科对此也曾予以证实。由此可见苏联给中国供货价格之便宜和援华抗日之真诚。

  从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直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燥发,苏联供应中国陆、空军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数额也是比较大的。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生效的第一年里,中国就从苏联获得了20个师的全部装备。除动用苏联易货贷款购买武器装备外,中国还直接以易货方式从苏联取得了少量军事物资。在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近四年时间里,中国抗日战争迫切需要和实际获得的外援物资,大部分来自苏联,确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当时,中国国民政府各级官员均承认并多次感谢苏联给予了中国这种宝贵的援助。

  那时,苏联援华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主要运输线有两条:一是由苏联塞瓦斯托波尔、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海运至香港、越南海防或缅甸仰光,经滇越铁路或滇缅公路运至中国腹地。1937 年11月至1938年间,苏联通过英法殖民地港口从海路向中国运送了大量武器装备;二是利用汽车由阿拉木图经霍尔果斯、乌鲁木齐运至兰州。这是一条新修建的公路运输线。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控制了中国与外界的海陆空交通线。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便于从苏联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苏联应中国政府1937年提出的要求,很快帮助中国开辟了这样一条 主要位于中国境内新疆、甘肃两省的汽车运输线,其起始点为苏联的萨雷奥泽克(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终点为中国的兰州,全长为2925公里,其中230公里在苏联境内,其余在中国境内。护路者不仅有中国地方部队,还有苏联人。用汽车运送的物资不仅有各种武器装备,而且还有拆开分别装运的飞机。在中苏两国间所有运输线中,这条公路的运输量最大。因为这条公路有相当长一段是在海拔1500至3000米的山路上盘旋,技术工作异常复杂,苏联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除了公路,苏联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辟了一条自苏联阿拉木图至中国兰州的航线路。

  为了给中国源源不断地输送抗战急需的军事物资,苏联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统计,自1937年10月至1939年2月间,在苏联领土上为中国转运军事物资的铁路货车累计达5640列以上;在萨雷一奧捷克至兰州的公路上,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的汽车累计达5260辆以上,这批汽车的运行总里程为1850万公里。不同断地为中国运送军事物资的苏联人员先后达4000多人。

  苏联的武器和军事装备援助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力支持。首先,这些武器装备非常有利于国民党军队的重组与作战。到1938年初,中国空军已建立了3个飞行大队,其中规模最大的第一飞行大队以及第三飞行大队都是在苏联提供的飞机和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第二飞行大队的装备靠的是美、法、英、意等国提供的飞机。此外,中国建军史上的第一个机械化师也是在苏联援助的军事装备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徐州对日作战中惨败,炮兵损失极大。后来也是由于苏联的帮助,国民党军队又重建了炮兵。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期和中期,苏联援华武器装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中国空军使用苏制作战飞机,并与苏军志愿飞行员并肩作战,保卫过南京、重庆、武汉、兰州、西安、成都等政治经济中心和战略要地,轰炸日军机场、车站、舰船、列车、仓库,远征台湾、越南,支援陆军作战,在这些重大战役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绩。

  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苏联以优惠军事贷款的形式共向中国提供飞机1285架,其中歼击机777架、轰炸机408架、教练机100架。援华歼击机的主要机种是V-15和M-16。

  图四运送苏联援华物资的中国驮队

  图五苏联提供的H-15歼击机

  图六组装中的H-15歼击机

  图七 1937年冬至1941年,中国空军使用的主力战机为W-16歼击机。

  图八1937年底飞抵中国的H-15歼击机。机尾“P-7180”为中国空军飞机的序号。

  图九 M-16歼击机机群

  图十 H-16歼击机。苏联政府仅于1937年就向中国提供了H-16歼击机62架。

  苏联提供的408架轰炸机包括AB-3重型30架、CB-2中型328架、TB-3重型50架。苏联还提供了航空炸弹21.5万枚。

 

 图十一 TB-3重型轰炸机

  苏联提供汽车共1850辆(含卡车、油罐车、修理车、救护车等)。

  图十二 苏联提供的油罐车

  图十三 苏联提供的流动修理车

  苏联提供的机枪共14000挺(包括轻、重机枪和高射机枪)、步枪11万枝、步枪子弹1.5亿发。

  图十四 苏联提供的防空武器

  图十五 苏联提供的高射机枪

  图十六 中国士兵用苏联提供的高射机枪向日机射击。

  苏联提供各类火炮1600门、炮弹200万发。

  图十七 苏联提供的加农炮

  图十八 苏联提供的野战炮

  图十九 苏联提供的T-26型坦克

  图二十 1938年,中国政府利用苏联贷款组建了当时中国唯一一支装甲兵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