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华军援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德关系更是扑朔迷离。抗战期间,中、德长期形成的军事合作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到最后崩溃的复杂过程。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德在抗战时期短暂的军事合作关系,对于研究中德政治、军事关系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1.20世纪初的中、德关系历经断交到恢复的过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德关系紧张,最终断交。1917年3月初牞一艘载有500名华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中国政府于3月14日宣布与德国绝交牞先后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牞解除在华境内的德国武装牞没收德国在华财产牞基本废除德国的领事裁判权牞但是保护在华境内的普通德国民众牞也尊重德国皇族的称呼。
战后,中德两国关系在互利的基础上又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两国频繁地磋商牞于1921年5月20日在德国声明文书的基础上签订了《中德协约》。此后双方照会往返牞中德关系至此完全恢复正常。
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与德国在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继续着广泛的合作牞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德国1936年11月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牞与日本互相勾结牞但它依然小心翼翼地在中日两国间执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2.德国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准备
抗战前中德关系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上中德有互补性,中国需要德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德国扩充军火工业需要从中国进口其必不可少的钨、锑等稀有金属。到1936年上半年时,德国对华出口额已超过英国和日本,仅次于美国。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20世纪30年代,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德国先后派出了以前国防部长赛克特和前参谋总长法肯豪森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协助中国进行国防建设。特别是以法肯豪森为团长的德军事顾问团参与制定了对日作战的战略及战术,参与指导了中国军队的整编。在德顾问帮助下,87、88、36师成为全副德式装备的“示范军”部队。
抗战初,中国输入的外国军火武器80%来自德国,中国成为德国军火输出的主要国家,1935年为840万马克,1936年则达到了6458万马克,1937年双方签订的武器合同为6089万马克(而实际运交中国的武器则达到8278万马克)。德国输华军火占德国军火出口的总值,从1935年的8.1%到1937年增至37%,跃居位首。德国输华的军火不仅数量骤增,而且种类齐全,有战车、8.8公分及10.5公分重炮、高射炮连同探照灯、机枪、钢盔及机动通信器材、鱼雷、快艇等。
3.孔祥熙出访德国
受国民政府指令,孔祥熙一行于1937年6月,出访德国,同希特勒、戈林等进行了会谈。还参观了克虏伯兵工厂,多次表示了期望德国对中国抗战给予更大支持的愿望。孔祥熙询问德国的外交政策,希特勒表示希望远东国家如中国、日本,彼此友好合作,不要发生事故,如果中国日本的争执需要他做调停人,他愿尽力。孔祥熙对戈林说:“你们德国在远东采取哪种政策,同哪一国订约,我们不能干涉,可是我们要知道德国究竟是愿和中国做朋友,还是和日本做朋友?”戈林表示愿和中国做朋友。作战的战略及战术,参与指导了中国军队的整编。在德顾问帮助下,87、88、36师成为全副德式装备的“示范军”部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