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河北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94岁抗战老兵阎安德:在这片革命热土上,并不孤独
来源:抗战老兵口述中心   2019-07-02 14:44:00

  94岁抗战老兵阎安德讲述抗战经历 段然行之/摄

  从怀来县城向北行驶约五公里,便到达存瑞镇秦家沟村,四周群山环绕,一座座平房矗立其中。再往村里深处走,便到了阎安德家里,门上悬挂的“光荣之家”牌匾,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张家口曾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西接绥远,东临平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片革命热土上,沉睡着许多革命先烈。无数像阎安德一样的人,曾在这里抗战厮杀、浴血奋战。

  已经94岁的阎安德是秦家沟村最年长的老人,也是村里仅剩的一位抗战老人,但他并不觉得孤独。曾经那些枪林弹雨的瞬间,他时常在茶余饭后,说给乡亲们听。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滋生出的红色精神坐标,历经岁月洗礼,愈加熠熠生辉,也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始终陪伴着他。

  岁月的痕迹留在阎安德的脸上,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战事,他都会热泪盈眶 段然行之/摄

  唯一的一次战役

  距离阎安德居住地五公里,是董存瑞纪念馆。5月25日,是董存瑞牺牲纪念日,阎安德像往年一样,一早起来,徒步走到那里。

  “我跟他(董存瑞)是一个团的,虽然没见过他,但每次来到这里都感到很亲切。”每次参观完董存瑞纪念馆,阎安德总会向儿子讲述当时的革命的艰辛和不易,告诉他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阎安德屋子里有一张照片,阎安德和另一位老兵,正坐在一起交谈着,两人胸前佩戴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念章。这是在董存瑞纪念馆里,阎安德遇到的一位抗战老兵,现场一位志愿者看到之后,特地为两位老人拍了照片,并寄回家中。

  每次到董存瑞纪念馆,阎安德总能找到跟过去那段抗战岁月有关的人和事。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述他参加革命的经历。大海陀,是他经常提起的地方。”阎安德儿子阎玉成说。

  1938年春天,八路军老十团曾在大海陀地区进行过革命斗争。1939年,大海陀正式被开辟为革命根据地,并成立龙延怀县政府。

  1944年,阎安德和村里的阎正银、阎正才一起参军,被编入龙延怀一中队。

  龙延怀是平北抗日根据地位重要组成部分,平北抗日根据地位于平绥路以北,平古路以西,地跨冀热察三省,处于北平、张家口、承德三角区域,与平西、冀东根据地互为依托,互相配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龙赤、龙延怀两个县牺牲的村干部、战士、群众约一万人,有许多著名的将军在这里指挥了上百次战斗。

  “当时,日军修建了许多碉堡,俗称炮楼。炮楼易守难攻,打起来很困难,也容易产生严重伤亡。当时日军架的炮楼很高,机枪冲着炮楼眼儿射击,非常激烈。”阎安德说。

  在这场战役中,参军仅四个月的阎正银不幸牺牲,没能跟阎安德回来。“就在前一天中午,他还跟我说,这一仗不好打,不知道能不能活着离开战场。”阎安德记得,当时阎正银就是在他前面,被日军用机枪射死。

  “后来班长安排我把受伤的战友背下去,这也算是我有幸能活下来的原因之一。”阎安德说,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牺牲了10多个人,乡亲们把他们从战场上抬出来,那时候村里没有棺材,村民就用自家的柜子安葬他们,立起墓碑。

  阎安德说,这是自己参加的唯一一场战役,永远也不会忘记。

  阎安德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段然行之/摄

  解甲归田,养活一家人

  这次战役结束之后,闫安德在部队的训练中度过。“打赢之后,我们从炮楼里缴获到一些枪和子弹。当时一个班12个人,只有6个人能分到枪,剩下的人都是背着手榴弹和地雷。在部队,我们每天训练投掷手榴弹和射击。”

  1946年,阎安德退伍。第二年春天,阎安德特地把战友阎正银的尸体运回老家。“我必须去,也只能我去,只有我知道他埋在哪儿。”阎安德说。

  对牺牲的战士来说,能够回到故土并不容易。“每年春节,阎正银的侄子都来看望父亲,很感谢他。”阎安德的二儿子阎玉成说。

  对阎安德来说,在这场战役之后,失去的不止是战友。

  1944年,阎安德父母双双去世。“奶奶去世时42岁,爷爷想奶奶,也想打仗的儿子,在同一年去世了。爷爷去世时才39岁。”阎玉成说。

  谈起父亲,阎玉成一方面是敬佩,一方面是遗憾。

  阎安德是家中长子,父母过世之后,留给他的是一个两岁的妹妹,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7岁和11岁。

  阎玉成以前听母亲说,当时父亲退伍后本来被分到北京一家棉纺厂做保卫科科长,但是不到三个月,决定回到老家。“没办法,得养活这一家人。父亲一辈子务农种地,把弟弟妹妹们抚养长大,很不容易。”

  如今,已经94岁的阎安德,似乎也很难“闲”下来,每天都要坚持提几桶水,往家里的菜园里浇浇水。

  在阎玉成印象中,父亲是一个知足乐观的人,很少抱怨。“母亲10多年前去世,从那之后,父亲说话逐渐变少了。”阎玉成说。

  阎安德翻看与志愿者合影照片 段然行之/摄

  抗战老兵,越来越受关注

  对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大概都很难从中再抽离出来。对阎安德来说,时间在向前走,而记忆的一部分,永远留在那里。

  虽然在部队只待了3年,但是很多习惯有意无意地保留了下来,成为阎安德生活的一部分。“这么多年,父亲都有定点吃饭的习惯。每天上午11:30和晚上6:30,吃午饭和晚饭,很少改变。”

  阎安德的家中插着许多面五星红旗 段然行之/摄

  除此之外,阎玉成说,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6:50准时坐到电视机前,等着看新闻联播。“他记性很好,每天新闻里的大小事儿都关心。”

  阎安德也自豪地表示,参军的时候,自己是高小文化,“在部队,我是少有的识字的人。”

  2015年,怀来县民政局给阎安德送来一枚纪念章,顶端写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字样。“自从发了这个纪念章,父亲每天都佩戴在衣服上,从来没有离开过。”阎玉成说。

  也因为这枚纪念章,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位抗战老兵。

  阎安德胸前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段然行之/摄

  近几年,来阎安德家里的人越来越多了。“去年建军节的时候,很多志愿者来到家里,送了很多生活用品。他们坐在板凳上,围成一圈,听我讲抗战故事。”阎安德说。

  已到耄耋之年的阎安德,对战争的记忆虽然大都是碎片化的,但是他喜欢向每一位来访者一遍又一遍地讲述那段抗战经历。

  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亲历那段历史的人将越来越少。但是,历史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淹没,就像悬挂在阎安德家门口的“光荣之家”牌匾,时刻提醒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存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