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庄村距离山西河津市车程仅十多分钟,87岁的杨四子老人家便住此处。七十年前,就在这黄河两岸,他与无数抗战英烈一道,对日本侵略军展开奋起抗击。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思绪再次回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日军侵入山西后,河津一带也被占据。邻村东庄先被日军占领,因为百姓反抗,一天之内日军竟杀害了百余中国同胞。”老人说,此事传来,乡亲们对日军无不咬牙切齿,他自此立下奋勇杀敌的决心。
1941年,年仅13岁的杨四子入伍。“我5岁父母双亡,无牵无挂。抗战的部队路过我们村,我搂住首长的腿要求上战场。首长见我年纪小不肯收,亲戚便给我头上扎了块毛巾,说我是看着小、年纪已够大。这样首长把我留在身边做了一名传令兵。”
来到部队,杨四子为自己更名为“杨庭贵”,并苦练作战本领。很快,大家便发现,他年纪虽小,但全营打靶总能得第一;练习作战动作,大家还没掌握,班长已喊他出队做示范;作战时,一不留神“小家伙”已冲锋在前,机智杀敌却并不冒进,深得大家喜爱。
1941年,在山西万荣县南北吴村,杨四子所在抗战部队与日军发生激战。老人回忆说:“我们卷入敌人心脏,大家抱着必胜的信心,并不畏惧。我年纪小,大家不让我参战,我就在手榴弹上绑上炸药,自制手炮弹,对日军杀伤力很大。这一仗,我们俘获了2个日本兵,还有一些皇协军。”
1942年12月,日军调集兵力,妄图对河津上牛村中国抗战部队加以围歼。战斗持续3天,难分胜负。第3天夜间,中国抗战部队发起冲锋,才把粮食从日军手中夺回,并致日军伤亡惨重。杨四子记得,在这场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抗战步枪班死伤无数,才为后面战友杀开一条血路。
在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中国抗战部队多次采用夜袭获胜。杨四子回忆:“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寒夜,没有炕,我和战友们捡来砖头做枕、铺点麦秸做炕,一夜露宿。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行装行进,为减负,大家把棉花掏出来,只带夹被。最紧张的一次,一夜赶了120里路,黎明即开战。虽然无比艰苦,但大家热情高涨。”
1941年至1944年间,在山西垣曲、河南济源等地,杨四子所在的中国抗战部队与日军多次激战。“牺牲的战友很多,战壕都填平了。渡黄河时,敌军就在对岸扫射,没有桥,我们背着大葫芦,溜着绳索渡。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负伤、牺牲,看着他们落入滔滔黄河,但后面战士没有后退,上了岸即开战,胜利就是这样来之不易。”
当年,老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并不知一纸“功报”已送归故里,退伍回乡后看到不禁感慨万千。老人一生性格爽快、心头并不留事,但对抗战往事只道“忘不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