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当年的岁月,95岁的抗战老兵石德合哭了。
7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回望历史,逝者永垂;当下仍有在世的抗战老兵星散各地,已然风烛残年的他们是我们民族血性的缩影。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那年那月,我的抗战”系列报道,听老兵讲述他们亲历的抗战故事,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兵戈岁月。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珍惜先辈用热血换来的和平。
找到石德合老人并不难。“村里没人不知道他是扛过枪、打过鬼子的。”在江苏邳州市港上镇石家村,随便找人一打听,便会被热情地引到老人的住处。
现年95岁的石德合是村里年岁最长者之一,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耳朵有点失聪;当年加入当地抗日武装时,他只有16岁,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后来,他们被收编到国民革命军苏北游击第九纵队第二十六支队,再后来解放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起义,他也由此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员,28岁回乡务农,前后从军12载。
石德合的孙子告诉记者,要是在去年以前,只要一提到当年抗日打鬼子的经历,爷爷能滔滔不绝说上一天。现在,虽说老人的记忆力尚可,但说话的气力明显不比从前了。即便如此,从他的讲述中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血火峥嵘。
帽子被打穿了个洞都没觉得怕
台儿庄与邳州只有一条运河相隔。据石德合回忆,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当年邳县所属的多个乡镇相继沦陷,他曾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野蛮暴行。最初,他参加的是邳县当地张凤文、张凤仪兄弟发起的“抗倭义勇军”,台儿庄战役前夕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为苏北游击第九纵队第二十六支队,队伍最壮大时战斗人员达到600多人,主要活跃在今徐州邳州、宿迁、连云港东海等陇海铁路线一带。
说起记忆最深的一场战斗,老人记得,那是1943年深秋,“那天我们行军到邳县港上镇大范家村附近,遇上8名日本兵带着100多名伪军出来干坏事,抢了老百姓的鸡鸭牛羊正准备往回走,我们200多人就给他们摆了一个口袋阵,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这些敌人全包了饺子。”
这是他参战以来打得最痛快的一次,战斗结束打扫完战场后,石德合觉得头上有点冷,拿下帽子一看,发现帽子右侧紧贴头皮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子弹打了一个洞,“要是稍稍再偏1公分命就没了”。石德合说,他没有感觉到害怕,“人一旦上了战场,你就没有功夫害怕了,害怕也没用。”正是有了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他们还打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游击战战例。比如在邳县炮车镇附近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们就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200多名游击队员将12个日本兵和500多名伪军打败,其中击毙日军10人,活捉1人,仅1名日本兵逃脱,俘获伪军160余人,缴获一批兵器辎重。那场战斗后,支队奖给石德合一支“三八大盖”,换下了此前使用的“汉阳造”。
石德合说,当时他们这支抗日武装常驻地多在炮车镇附近,镇上的日军、伪军、维持会最怕的就是这支善于田间伏击和夜间偷袭的苏北游击第九纵队二十六支队。从1942到1945年三年时间,他们一共消灭了多少敌人,老人已经记不清了。
他能记得的是,在东陇海铁路线邳县、炮车、新沂至窑湾以及(老)沂河两岸,石德合和战友们经常偷袭鬼子据点,攻打日本洋行,破坏铁路运输线等。力量壮大后,他们的活动范围又逐步扩展到周边多个县城,转战于陇海铁路两侧的纪集、炮车、窑湾、港上、邳城、铁富、官湖、陈楼等地,先后跟日寇进行过70余次交锋,有力地牵制了日军进攻的步伐,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稳定了沦陷区的民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