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江苏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铁血丹心,报国无悔——再访黄埔抗战老兵施金林
来源:铁血社区   2017-09-19 16:40:26

  黄埔抗战老兵施金林1922年出生于无锡,军校18期生。在校期间,曾被派往潼关前线,用专打坦克的武器打掉日军数辆坦克。毕业后分到112师任排长,在河南境内和日军作战,因骁勇善战升少校连长。1949年在成都退役,退役时任军部参谋。

  一

  施金林的姑父沈仲俊曾留学法国,回国后创办上海音乐学院,后在法租界的喇格纳小学任校长。施金林8岁时随姑父在喇格纳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中华职业学校。

铁血丹心  报国无悔——再访黄埔抗战老兵施金林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进入上海各租界。8日大早,学校接到日方通知,日军将于上午10时进驻学校。校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上午各班只上一节课,日军一进校立即停课,学校解散,师生离校。校方要求:所有师生不许流泪!

  各班学生像平时一样按时来到教室早读。班主任向学生说明:早读后,上“孤岛”沦陷前的最后一课。

  施金林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看着窗外的景物,十分惆怅,万分感慨。学校有400多学生,20多位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教室宽敞明亮。操场上有单杠、双杠、乒乓球桌……图书馆藏书颇多,实验室设备齐全。校园里有假山和开满荷花的池塘。现在,要和这一切说“再见”,情何以堪!

  施金林所在班的最后一课是国文课,教国文的老师叫吴光华。吴老师40多岁,东北人,原是沈阳中学的老师,“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上海。吴老师是一个爱整洁的人,黑白相间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穿长衫,戴眼镜,举止斯文。

  那天,吴老师还像以前一样踱着方步走上讲台,缓缓放下手中的讲义说:“同学们,日本人要进租界了。如果学校继续办下去,就要开日语课,挂太阳旗……学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今天是最后一课……我们不能流泪。侵略者可以看到我们的血,但不能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泪……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示儿》和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吴老师讲课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他的东北话铿锵有力,美妙动听,很吸引学生。他特别强调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吴老师对古诗文娴熟于心,每次示范朗读从不看课本。那天,吴老师朗读陆游的《示儿》时,抑扬顿挫、形神并茂,念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时,手击讲台,如泣如诉。

  吴老师文学功底深厚,三言两语就能把学生带入诗文中的意境。他讲“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们的眼前立即浮现这样的画面:一个个血气方刚的中国军人,为收复失地,立下气吞山河的壮志,艰苦征战,“踏破贺兰山缺”,直捣黄龙。凯旋的将士在先辈的遗像前长跪祭奠,熊熊烈焰,纸灰飞扬……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

  讲完《示儿》,吴老师拿出一叠小报。以前,这些小报都是发给同学们看的。后来,租界屈服日军的压力,报纸就不能给学生了,老师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再后来,汪伪特工暗杀进步人士事件不断发生,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能讲了。今天是最后一课了,吴老师感到以后没有机会给同学们读这些小报了,顾不得危险,把报纸带到课堂上。

  “同学们,上海虽然沦陷了,但最终的胜利仍然是我们的。1个月前,日军进攻长沙,被中国军队歼灭3万多,击落6架飞机,击沉9艘汽艇……中国军队彻底把日军赶过新墙河北。”吴老师心情激动,语气自信。读完小报上的最新消息后,吴老师开始讲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出征前写《前出师表》,总结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最终导致‘汉室倾颓’的教训,规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第二年十一月,诸葛亮再次作本篇《后出师表》,陈述出兵北伐的必要和决心。”吴老师说:“当时诸葛亮北伐虽然成败未料,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赤胆光照千古,流芳百世。”

  “同学们,学习古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诸葛亮的忠是对汉家王朝的忠,是愚忠。你们要对国家忠,对人民忠!不能做亡国奴!”吴老师时刻忧虑国家安危,平时讲课经常联系目前形势借题发挥。今天讲《后出师表》谈到诸葛亮的历史局限性时,自然讲起当代青年应该负起怎样的时代重任。

  “现在全面抗战的烈火已经点燃,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东北抗日联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江南的游击队让日军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救亡组织纷纷成立,各党派、团体共赴国难。海外同胞捐款捐物,爱国华侨回国参战……

  “中国军队在万家岭全歼日军106师团;上海首任汉奸市长傅筱庵被军统刺杀;陈纳德在重庆成立‘飞虎队’;中共发动百团大战,消灭日伪军2万多……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数百万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浴血坚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后的胜利不远了,现在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同学们,去为了我们苦难的祖国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吧!希望有一天,你们是我的骄傲和自豪!”吴老师的话给施金林传递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慷慨赴国难的豪情陡然在他心中升起。

  吴老师介绍作者诸葛亮的情况和《后出师表》写作的前后背景后,开始讲课文。他还和平时一样,先示范性地把课文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同学们一起朗读。今天,同学们的朗读声特别响亮,念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时,同学们手拍课桌。课堂上,书声如滔滔江水,拍声如万炮齐鸣……学生们朗读完,吴老师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吴老师像往常一样讲课生动、条理清晰,语言如行云流水。

  9:30左右,校门外传来日军军车的鸣叫声,一个老师跑到窗口打了个的手势。吴老师脸色苍白,合上课文,愣了片刻,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笔走龙蛇,狂书草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4个大字刚劲有力,气势恢弘,如枪戟林立,翻江倒海,铺满了整个黑板,痛表赤子爱国的忠贞。吴老师声音中充满冷峻:“我老了,不能上前线了,靠你们了。”吴老师非常爱国,一直把课堂当着阵地,经常借助历史故事联系当前形势,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现在上海就要彻底沦陷了,吴老师如同失去阵地的战士,悲愤交加,五内俱焚,脸上流露出悲痛、忧伤的表情。

  施金林蓦然发现,吴老师的鬓边竟出现了丝丝白发。施金林揉了揉眼睛,不相信这是真的,希望这只是自己的幻觉。他心里浑浑沌沌,好像一叶孤舟在大海里飘浮,看不到岸,看不到飞鸟……一片茫然。他把目光投向窗外,借此转移内心的伤痛。

  学校很美,进校门是一条林荫大道,两边的法国梧桐枝繁叶茂,“支支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这个绿色隧道一样的树荫下,有多少难忘的记忆啊!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举行“还都”仪式后,上海许多地方挂“伪国旗”。“伪国旗”是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一黄色布条,上写“和平、反共、建国”6个字。汪精卫卖国的丑恶行径,激起了爱国学生极大的愤慨。

  有一次,施金林和同学在市区发反汪传单,回校时,被一个汪伪特务盯梢。他们加快脚步进了租界。那特务出示证件后,也进了租界。施金林碰到正准备外出办事的吴老师,他三言两语说了事情经过,吴老师让他们躲到自己宿舍,然后去找法国警官。当时,德国已入侵法国。吴老师法语好,他对法国警官说:“中国反对日本和你们反对德国法西斯是一回事。”最终说服法国警官把那特务赶出了租界。

  恍惚间,施金林听见吴老师说了声“下课!”,径去。吴老师转身时,施金林发现他的眼中有点点亮光。施金林的目光再次投到黑板上,投向吴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了的那14个字,仿佛看到一道道撕裂长夜的闪电,看到吴老师壮怀激烈仰天长啸的形象。中国文明的千年持续,就因为有吴老师这样的民族脊梁。淞沪抗战爆发后,闸北、虹口、扬树浦,宝山等地全部卷入战火,大批难民涌入租界。中华职业学生号召全校师生“每人一天少吃一碗饭”救济难民。施金林忘不了,吴老师带着他们一起给难民送衣送饭;忘不了,和吴老师一起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勇士们送慰问品……

  最后一课,施金林终身难忘!吴老师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感染了他。施金林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曾和战友在潼关重创日军。其他同学散居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传承他的薪火,恒久不灭。

  二

  上海沦陷后,施金林的姑父买了3张通行证交给施金林,让他和要好的同学一起离开上海。施金林找王金安、林子全两位同学商量“离开上海,我们到哪里去”。“考军校,打鬼子!”三个人很快想到一起。通行证只能让他们平安离开上海,出了上海,通行证就没有用了。

  一天,施金林和他的同学走到无锡境内,遇到一个50多岁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前面有日军岗哨,不能过去。这些天,日军到处抓民工给他们挖战壕,修碉堡。一个民工一顿只给一个馒头,干活稍慢的,立即用枪托打,刺刀刺,狼狗咬;逃跑的抓回来后捆在树上,让新兵当活靶子练习刺杀。老人被日军抓去烧饭,第一次给日军烧饭,见锅里饭好了,水往外溢,就把锅盖揭开透气,被一个日本兵看到了,上来就打了他一个耳光,说:“你的,只能烧火,不能揭锅盖。”老人说,在一天夜里,他找机会悄悄溜出来了。

  施金林一行人为避开日军岗哨,只好夜里赶路。荒田野外,月色惨淡。施金林用星星辨别方向,走在前面带路。一行人走过一道道沟坎,脚步声惊起野树间的宿鸟,“啪啪”飞了起来。施金林不禁大声诵起《木兰辞》中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诗句激发了同学们从军报国的激情,大家情绪昂扬,谈笑风生,高歌低吟,胆怯的影子见不到了,疲劳的神态觅不着了。

  施正林和他的同学在安徽界首镇,看到黄埔军校招生通告。他们报名考试。当时军校招生很严,文化考试、体检合格后,先编入18期入伍生团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6个月后,再次考试,施金林考入黄埔军校18期,编入22总队,他的两个同学编入7总队,学校在西安王曲镇。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中会战,冈村宁次指挥14.8万日军,重炮轰击、坦克开道、飞机配合,打得汤恩伯37天丢掉38座县城。如果日军过了潼关,西安、重庆就危险了。胡宗南向中央求援。蒋介石从仰光空运8支专打坦克的枪给胡宗南。这种枪是当时盟国刚研制成功的高科技武器,是坦克的克星。因为这种枪是专门为防御坦克进攻时所用,所以士兵们惯称它为坦克防御枪。这枪比一般步枪长30公分,子弹有步枪子弹两倍大,弹体内药量多,击发后,推力足,威力大。扣一次板机,连续3颗子弹出膛。这3颗子弹的作用分别是:第一颗子弹可轻易击穿坦克钢板;第二颗子弹进入车体爆炸,可局部毁坏车体,且产生高温;第三颗子弹内装着高压液化气燃料,进入坦克内立刻燃烧,车体急遽升温,引起油箱汽油燃烧,油箱爆炸,车体迅即瘫痪。

  胡宗南接到枪后,派一个教官到军校挑16个学员训练。施金林被选中,经过一个星期的严格训练后,这批学员送到潼关前线的40军106师参战。

  106师李振清师长行伍出生,幼读私塾,后投笔从戎,经历过大小战斗无数,每次打仗都带头冲锋,他武功好,刀法精,要求手下每一个士兵都会舞大刀,士兵们背后给他起了个“李大刀”的外号。

  李师长温良厚重,见到施金林等人非常高兴,说:“中午和我一起吃饭。”转身吩咐炊事员,“加个菜!”

  饭后,李师长带施金林等16个同学到指挥所,指着墙上的军用地图上的402高地说:“日军陆空协同作战,激战两天,402高地附近几个小高地被日军占领,我军组织反攻,将阵地抢了回来,今天早上,日军出动几十辆坦克又把阵地夺了过去。”402高地下面有一条红线,指向潼关方向,李师长的手指移到红线上,连续敲了几下,提高声音对施金林和他的同学说:“这是明天日军的进攻路线。你们在路两边埋伏,打掉他的坦克。日军坦克太厉害了,速度快,火力猛。我们没有反坦克武器,都是组织敢死队上去炸。日军狙击手枪法很准,我们好多弟兄还没有靠近坦克就被撂倒。”李师长的指挥所离前线很近,外面的枪炮声不时传来。

  下午,双方炮火稀疏下来,乘此机会,李师长带施金林等同学到伏击点。路上,经过几处阵地。这些地方刚刚经过几个昼夜的鏖战,阵地前躺满了敌我双方的尸体。身经百战的李师长早已见惯了这一切,初上战场的施金林感到一阵毛骨悚然。

  伏击点距离师部指挥所五六里。李师长站到山上一块岩石上,指着山下的公路说:“明天将有大批坦克开过来,你们就在公路两侧埋伏,两人一组,每组相距100米。信号弹一响,你们就向山下的坦克开火。只要把坦克打掉,下面的仗就好打了。拜托诸位了!”

  第二天凌晨,施金林和他的同学悄悄进入阵地。施金林和一个叫王桂良的学员一组。

  晨雾渐散,东方出现粉红的朝霞,山中清脆婉转的鸟鸣不时传来。“鬼子怎么还不来?我到前面看看。”王桂良爬上前面的小山头向远处瞭望,一会儿,转身向施金林打了个暗号:“鬼子来了!”施金林立即打开枪的保险,身体像雕塑一样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开过来的日军坦克。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一共有30多辆坦克,坦克后面是步兵。

  第一次打仗,施金林的心“怦怦”直跳,离开上海两年多了,今天终于可以亲手教训日本畜牲了,心中激动,双手冒汗。“呯!”信号弹腾空而起,几乎同时,施金林手中的坦克枪对着走在最前面的那辆坦克喷出烈焰……防御枪容弹12发,每次连发3颗,施金林很快打完枪中的子弹,闪到一块岩石后面装弹,一旁的王桂良指着山下的坦克兴奋地叫道:“着火了!”

  “好!”施金林装好子弹后一跃而起,往山下滚进,他要拉近自己和坦克之间的距离,让每一颗子弹发挥最大威力。此时,公路上日军的坦克在垂死挣扎,第一辆坦克不能动,后面的坦克无法向前,在公路上打着转,对着两边山头疯狂打炮,炮弹呼啸着在施金林周围炸开,泥土、石块、弹片乱飞乱崩……施金林毫不理会,在距离第二辆坦克不到5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倚托在一块巨石后面,再次扣动板机。很快,公路上30多辆坦克全燃烧起来了。随着一声冲锋号响,李师长亲自带领102师的骑兵骤风暴雨般地冲了上来,刀光闪闪,杀声震天。日军失去坦克优势,士气大减。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杀得日军死伤累累。李师长乘胜追击,当天就恢复了一座县城。

  这次战斗粉碎了日军过潼关的企图,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

  战斗结束,李师长和学员们一一握手,说:“谢谢你们!日军的坦克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今天如果再吃败仗,日军就过潼关了。日军过了潼关,我唯有一死,以谢国人!”

  施金林和他的同学在豫中会战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回校那天,校门口挤满了教官和学员,打着“欢迎英雄凯旋”的横幅早早等在那里,当看到施金林和他的同学时,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涌上去紧紧地拥抱他们,把他们抬起,一次次抛向空中……

  1944年6月5日施金林毕业。这批学员从入伍生到军校毕业淘汰了2/3的学员,施金林是学员尖子生中的尖子。

  施金林毕业后分到12军112师任工兵排长。12军下辖111师和112师。豫中会战后,河南处于抗战前沿,双方冲突不断。战事紧张时,施金林常常把手下的士兵分成一个个小组外出执行任务,有时清理日军埋下的地雷,有时在日军下乡的路上埋雷……每一次执行任务回来,清点人数是施金林最难受的时候,经常有战友没有回来,有的触雷牺牲,有的被日军狙击手打死……

  112师的张营长很喜欢施金林,经常喊他到营部吃饭。张营长40多岁,穷苦出生,文化不高,待人重情义,没有城府。施金林和他谈得来。有一次,张营长得到一个情报,驻地附近的日军据点里有一门口径20公分的迫击炮,威力极大。张营长心里痒痒的,想把那炮夺过来。他派侦察员去了解情况,侦察员回来报告:“碉堡里只有二十几个日军。”张营长大喜,集合队伍准备拔据点。施金林对张营长说:“这样去搞不到迫击炮。日军对炮控制很严,我们营有四百多人,一旦把碉堡围起来,日军见败局已定时,肯定会按规定把炮毁掉的。”“那你说怎么办?”“挑十个神枪手给我,我只用一个排就能把那炮抢过来。”

  施金林让两个班悄悄埋伏在碉堡两边,他自己带一个班向碉堡发起进攻,碉堡里的日军把迫击炮抬出来,准备对着施金林这边开炮。没等日军迫击炮架好,预先埋伏好的十个神枪手把从碉堡里出来的日军一一放倒。施金林一声令下,三个班同时冲锋,很快就把碉堡拿下来了。这次战斗,不但把迫击炮抢过来,还缴获了两挺机关枪,活捉了两个日军。这件事件后,张营长把施金林当着“高参”,俩人成了莫逆之交。

  四

  1945年春天,112师在河南亳州乡下活动,地方商会组织妇女到部队照顾伤员,带队的是一个叫孔瑶的女教师。孔瑶20岁,大学刚毕业,在镇上教书,会长的女儿。孔瑶身材匀称,眼神清澈,微微一笑,清新怡人,还有那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然气息,让人如沐春风。当时,施金林已升到连长了,穿一身黄呢军服,肩章是银梅花的少校军衔,左胸是略章,很神气。孔瑶对年轻英俊的施金林有好感,对他多了一份关爱,经常悄悄地给他洗衣服。

  有一次,孔瑶把洗好的衣服装在包里给施金林送去,走到门口,见施金林在屋里找东西,嘴里说:“怪了,昨天刚换下来的衣服怎么找不到了?”孔瑶说:“我刚才看见你警卫端了一盆子衣服到河边去洗,你衣服八成是被他拿去了。”“这小子拿我衣服也不说一声。”说着奔河边去了。孔瑶悄悄把衣服从包里拿出来,塞到被单里。

  一个月后,部队要开拔,孔瑶着急了。一个天高气爽的午后,在军营旁边的小河边,这位山东女子向施金林道出心中的情愫,然后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话。施金林从她柔情如水的目光中,读出了酝酿已久的情感。

  施金林心乱如麻,一个多月的相处,他发现这位山东女子不但有文化,而且会料理生活,长得也漂亮,眼球黑白分明,脸上光泽鲜亮,柔润生动。施金林心里一动,脑海里闪出想上前拥抱她的念头,仅仅一刹那,施金林就为自己这个荒唐的念头懊悔,他想起,上海沦陷前,吴老师给他上的最后一课,想起入军校前立下的誓言……国难当头,岂可儿女情长?

  施金林躲开她的目光,把视线投向远处的高山,借此隐藏内心的慌乱,慢慢地说:“我在上海上学时,有一次星期天上街玩,在虹口,看到一个鬼子以检查为名,拦住一名妇女,那妇女转身想跑,被鬼子当场刺死……我是为了抗日报考军校的,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共同发誓,不把鬼子赶出中国,不考虑个人问题……”

  孔瑶低下头,手搓衣角,脸微微红了,但丝毫掩饰不住心中的难受和沮丧……

  施金林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初恋。

  五

  抗战胜利,12军奉命进驻济南,施金林升到军部任参谋。

  1947年,111师和112师要开出济南打仗,施金林想起张营长,请假过去看他。张营长看到施金林很高兴,留他喝酒。那天,他们谈了很多话,谈着谈着就谈到眼下的形势。张营长借着酒劲,说开了:我16岁参军,“九·一八”事变离开东北,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本来以为可以回家了,现在又要打内战了,打这样的仗有什么意义?中国从19世纪末到现在每年都打仗。我认为,除了反侵略的仗必须打,其它的仗都没有必要打。不管以什么名义打仗,带给老百姓的都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郭松龄反奉时,大堎河边上的村庄全被炮火炸平了;在陕西和红军打仗时,我是排长。有一次,我带部队外出执行任务,连续经过几个村子,都看不到一个人……现在政府腐败,校长飞到哪里指挥,哪里就打败仗,你想过为什么吗?国家的精英们派到前线打内战,掏空了国家的精华,党国已经风雨飘摇了,现在是国困民穷啊……我知道,有些话你听不见去,但我劝告你,如果有一天,你到前线带兵,山穷水尽时,不要为了自己的愚忠,置士兵们的性命于不顾。”

  张营长的话,施金林确实不大听得进。他认为党国既然已经风雨飘摇,作为一个国家军人,就应该同舟共济。不过,随着后来发生的一件件事,施金林对这个政府越来越失望了。

  111师和112师开出济南和共产党的部队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张营长被流弹打死。施金林随残部回成都整训。

  12军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追究失败原因。军部一个参谋和112师的一个姓王的副团长不和,硬说王副团长通共,泄露了作战计划。施金林对王副团长很了解,此人打仗不怕死,为人耿直,非常廉洁,从军多年,几乎没有积蓄。这样的人怎么会通共?施金林找相关人员说情。负责这个案子的官员显然已经收过礼了,一心要治王副团长的罪,施金林的话一句也听不进,最后被施金林问急了,不耐烦地说:“他那么清廉,不是共产党是什么?”施金林心中一惊,他想起以前有同事背后议论过共产党,说这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所有的党员都不谋个人私利。他当时曾不以为然,说:“我们入军校时,校门口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在施金林眼里,党国的官员都是精英,不但有文化,而且有人品。共产党只不过偏于一隅,成不了大气候。他想不到,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腐败的速度惊人,这个组织里已不能有拒绝同流合污的正直了。而共产党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已成燎原之势。施金林的心中涌起从未有过的悲凉,更让施金林想不到的是,他后来为自己的仗义直言付出了代价。

  邓小平率二野挺进大西南,上司让施金林带一个加强连在成都城外的203高地坚守。上司笑眯眯地对他说:“你阵地左右都有重兵,我给你充足的弹药,守上两天不会有问题吧!”

  施金林带部队进入阵地后,见周围阵地一点动静都没有,派侦察员过去看。侦察员回来告诉他左右阵地上没有一兵一卒。施金林纳闷间,解放军已将他阵地团团包围。副连长对他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施金想起两年前张营长对他说的“不要为了自己的愚忠,置士兵们的性命于不顾”的话,仰天长叹:“校长,对不住了!”

  邓小平重视人才,希望黄埔学生留下来,为建设新中国作贡献,派出政工人员做思想工作。施金林担心共产党把他看成随风倒的小人,不愿留下来,要求回家。有人把施金林的情况告诉邓小平,邓小平爽快得很:“给他写介绍信,发路费!”

  施金林拿着介绍信回到阔别18年故乡——无锡。

  六

  施金林到区政府报到。区长杜明浦是军人转业,得知施金林毕业于黄埔军校,是文化人,非常热情,说:“我安排你教书。”有人提醒区长,此人身份有问题。区长大手一挥:“我看这人不错,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杜区长的关照下,施金林平安渡过了几年安逸时光。1957年,杜区长退休,施金林的政治身份再次被人提起,书教不成了,只好回家种地。

  施老现住无锡敬老院,曾经的戎马生涯早已过去,他想不到人民没有把他忘记,国家没有把他忘记。2015年,中央军委给施老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平时经常有志愿者来看他。施老很知足,战火硝烟早已过去,和平的生活弥足珍贵,他希望两岸早日统一,国家永远强大!

  采访快结束时,敬老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施老除了志愿者每月给500元,还有江苏黄埔同学会每年给4000多元外,没有其它收入。他从未找过哪一级政府。”

  谈起这些,施老一脸凝重:2015年,中央军委给我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一直锁在柜子里,甚至不忍心看那鲜红的绶带和闪光的徽章。每看一次,我就流泪,就想起抗战中在我身前身后倒下的一个个战友。为了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了今天和平的生活,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个人的际遇和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国家的这份荣誉,我只能珍惜,不能炫耀。如果用这份荣誉去换点什么,那是对这份荣誉的亵渎。我将来也无颜见九泉之下的战友。

  这位老兵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一直守着心中的一方圣地。他要带着一颗没有被尘世玷污的灵魂与战友重逢。这长江的气魄,大海的胸怀,正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