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江苏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施金林:我们打掉了日军坦克
来源:青团子 整理自:无锡组徐州工程学院 胡烨   2019-05-12 09:07:34

  施金林,老人生于1922年,无锡市玉祁人。

  1937年(民国26年),无锡沦陷,当时15岁的施金林,还只是一名出生于乡下的毛头小伙。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经过一个月的辗转,被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收容,经过筛选,进入18期入伍生三团。后进入18期22总队的正式学员,后随部队前往西安。豫中会战时期,参加奇袭,抵御日寇,与战友们利用地势奋勇杀敌。

  后来抗战胜利,老人无心内战,时任国民党第十军1811师一个连队的连长的他带领四十多人投诚归乡,在祖籍地宣讲教学。现居住地无锡玉祁。

  1937年(民国26年),无锡沦陷,当时只有15岁的他,因为自幼上过学堂,能识字,所以对他日后的命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父母考虑到时局动荡,决定把他送去上海,投靠姑父沈仲俊。施金林也被安排进了中华职校就读,于是,施金林开始在上海继续自己的学业。有了短暂的安稳生活,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1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在上海租界肆虐横行,上海市民没有了避难所,因为无力保护,实力的悬殊,熊熊烈火燃遍黄浦江,而他就如一梭孤舟,独自飘零,火焰照亮如白昼,顷刻间,早已物是人非。而这也带给他强烈的冲击,内心涌动而久久不能停!

  逃难生活由此展开,颠沛流离,一路上炮火连天,他却逐渐养成了顽强的性格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因缘际会下,老人遇上了驻扎在附近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时任校长为胡宗南。

  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他成功成为了入伍生,被编入18期入伍生团。招录工作结束后,他跟随大部队前往西安。一路上全是步行,生活也是异常艰苦,在一座孔庙时,新生自己修土坑,环境非常简陋,但是凭借着耐性、坚毅的性格,最终老人通过了考试,成为正式学员。随后成为国民党中央时而军工兵营的士兵,承担爆破、架桥的任务。

  来到了西安,每天也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一日只吃两餐,皆以馒头为主。在豫中会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束手无策。据老人回忆,当时汤恩伯部队一周连丢3个县,西安告急,胡宗南不得不紧急向中央请求增援。国民党当局立刻下决定从仰光空运8支战车防御枪,拨给了施金林所在部队。

  老人生动的描述了枪的模样,而这种枪也有很大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打出“三连发”,且每发子弹的作用都是极有针对性的:第一发击穿1厘米厚钢板,第二发使射击目标产生爆炸,第三发开始燃烧。在获取到日军的行进路线等重要情报后,老人同他的战友们利用地势地貌作掩护,每隔100米,二人一挺枪埋伏下来,等待日军的到来。后来,日军果然按原有的线路进入了埋伏圈,遭到了施金林所在部队的突袭。

  在战斗中,国民党军队一举歼灭了日军三十多辆坦克。虽然战役后来失败了,但是这份勇气却真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铁骨雄风,捍卫家园的豪气!

  后来抗战胜利,老人不愿留在部队,在担任国民党第十军1811师一个连队的连长,后又到师部做参谋。师部在四川成都训练整编时,派他率一个连驻守南充一段时间后,恰逢重庆解放,施金林率全连四十多人投诚。而当时,施金林也只有27岁。

  在参加完共产党组织的集中教育后,施金林回到祖籍地--无锡玉祁镇民主村。由于具备一定学历,能够看书阅读,施金林被任命为农村教师,他多在夜间教学,帮助村民扫盲,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包括土改政策、婚姻法等,过起了边种地边教书的生活。

  几十年的风雨,终究是为历史,当年的那段往事也随时光流逝而变得微不足道,现在在养老院里的生活平静而安逸。

  施金林说:“我的生活,蛮好,一切都是为了能有现在的日子。”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