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安徽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杨玉清:三人配合肉搏中活捉一名日军军官
来源:搜狐网 阜阳新闻网   2017-11-13 16:43:45

  92岁的杨玉清老人,家住太和县肖口镇邢小街村。1942年3月,因无法忍受日军对中国的凌辱,他毅然从军,后来成为国民党将领钟松的警卫员。

  抗战期间,他曾与另外两名战友一起,活捉日军一名营级军官。抗战胜利后,杨玉清解甲归田,当年硝烟弥漫的情景,仍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日军一次杀害100多名村民

  1942年3月份,杨玉清到太和县城卖粮,遇到国民党的军队正在组织学生宣传抗日,鼓励青年报名参军。听了几名学生的讲解,不到20岁的杨玉清当场报了名。

  刚进部队时,杨玉清做通讯兵,后来调进卫戍排,负责保卫军长等人的安全。再后来,杨玉清被国军将领钟松看中,成为钟松的4名贴身警卫员之一。

  杨玉清老人说,刚参军的两年里,他跟着部队从河南打到山西,又从山西打到陕西,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

  一次,杨玉清所在的部队途经陕西省的一个小山村,还没进村就闻到空气中有尸体腐烂的味道,并听到野狗的狂吠。

  杨玉清等几名战友前往村里侦查,看到村里的房屋全部被烧,100多名村民被杀害。在一处被烧塌的房屋内,杨玉清和战友们找到几名妇女的尸体。从现场的情况看,死前她们遭受了日军的凌辱。一名妇女赤裸着身子,被日军连捅数刀,尸体和外流的肠子已被大火烧焦。

  眼前的惨状让杨玉清和战友们的眼睛变得通红,他们在大山中仔细寻觅这队日军留下的蛛丝马迹,一路追了下去。遗憾的是,这队日军早已进城。

  小村惨案让杨玉清的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介绍,这次事件之前,一些新兵害怕与日军交火。目睹小村的惨案后,他们的内心被仇恨占据,大家都期待能与日军近身肉搏。

  三人合力活捉日军军官

  小村惨案过去大约一个月,侦察兵向钟松汇报,一队日军孤军进入大山,有利于打伏击。

  听说有了给小村村民报仇的机会,很多战士主动报名,要求参加敢死队,消灭这伙日军。钟松被战士们的热情感染,决定放开手脚,大打一场。

  经过多方侦查,钟松很快确定了伏击地点。这个伏击点三面环山,其中两面大山早已被他们的部队占据,钟松随即调集部队,将另外一面大山占据。

  杨玉清老人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其实日军没有进入这个伏击点时,已经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但是,当时的日军十分猖狂,根本没有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仗着自己拥有车辆、大炮,大模大样地闯了进来。

  战斗打响几个小时后,这伙日军开始突围。眼看他们就要跳出包围圈,八路军的部队突然赶到这里。日军见形势不妙,开始四处逃窜。就在这时,杨玉清看到一名挂着营级军衔的日军指挥官落了单,他连忙追了上去。

  “当时我们的武器不如日军,而且伙食较差,士兵长期缺乏营养,体力也不如日军。”眼看这名日军军官就要逃离,杨玉清的另外两名战友也追了过来。

  在一处山沟里,三人将这名日军军官包围。见逃跑不成,日军军官拔出指挥刀与杨玉清等三人肉搏,三人手持刺刀与其激战,最终将其生擒。

  “生在一处,死在一地”

  抗战胜利后,钟松的部队不断与八路军制造摩擦,杨玉清所在的部队被打散,杨玉清成为八路军部队的一名民工,负责为八路军开辟火车隧道,修复铁路,架设通讯线路等,1945年年末他回到家乡。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在积极抗战,并作出巨大牺牲。”杨玉清老人说。

  据介绍,杨玉清刚进部队时,使用的步枪膛线几乎已被磨平,杀伤力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很多战友在用血肉之躯,去阻挡日军的坦克、装甲车等。几次大的战役下来,阵地上尸横遍野,部队减员大半。

  刚参军时,杨玉清在部队认识了近百名阜阳老乡。1945年回乡时,这些战友只回来4人,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成为至交。如今,这4名战友早已离开人世。

  站在老友的墓前,看庄稼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杨玉清老人经常想起战友们上战场前说的一句话:“生在一处,死在一地。” 记者 曹亚伟 文/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