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高龄的陈文展敬了一个军礼,标准,帅气。在他年少的时候,这个简单的动作每天不知道重复多少次。
77年前,还是个孩童的陈文展参加了抗日战争。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他是厦门为数不多还健在的抗战老兵。
在枋湖社区的家中,陈文展接受了导报记者的专访。那部壮丽的抗战史诗,从他的青春划过,留下深深的烙印。
13岁当上娃娃兵,被叫“小地瓜”
陈文展是地道的厦门人,生长在枋湖村。1938年5月10日,日军从五通登陆,侵占厦门。那一年,老陈还是小陈,刚刚13岁。“我已经在家里躲了2天,经常看到日本飞机飞过来轰炸。那天,我还记得是农历四月十一,母亲给了我2块大洋,让我坐船去同安潘涂躲一躲。”
坐船逃到潘涂,陈文展身上已经没有钱了,靠着当地好心老百姓接济的稀饭度日。2天以后,福建保安第8团经过,一个穿着军装的人给陈文展盛了碗饭,还问他:“要不要来当兵?一个月有2块大洋。”
一听说当兵有钱领,还有饭吃,陈文展赶紧答应了。他至今还记着,领他上了这条道的那个穿着军装的人是个文书,龙岩人,姓陈。
就这样,陈文展当上了娃娃兵。他在部队里是最小的,发下来的军装,他穿起来都长出一大截。因为只会讲闽南话,战士们都叫他“小地瓜”。
第一次上战场,遇到鬼子放毒气
被带到南昌训练了5个月,陈文展就上了战场。
第一战,在观音桥打响。观音桥位于九江和瑞昌之间,是当时九江通往河南的必经之地。
为了守住这座桥,陈文展所在的部队在观音桥前方挖了战壕沟。“我们白天、晚上都埋伏在沟里,打鬼子。一个月后,鬼子开了6辆坦克,要攻下这座桥。我们打翻了2辆坦克,其余的跑了,大获全胜!”陈文展自豪地说。
但很快,战败的鬼子便进行了反扑。“有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阵地上方飞来一架日本飞机。我们一看,才一架飞机,都没在意。等到太阳出来,阳光一照,感觉有气体开始挥发,战士们都忍不住开始打哈欠、流鼻涕、流眼泪,喉咙里就像撒了整包辣椒粉,无法呼吸,难受极了。每隔几分钟,就有战士死去,一个多小时就死了40多个战士。”
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刚才鬼子的飞机是来撒毒气!由于没有准备,陈文展所在的部队都没有防毒面具。危急关头,“我们赶紧打电话给军部,换来有防毒面具的部队”。
那一次,陈文展所在的25军40师120团3营7连1排1班,恰好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又处于上风口,才幸运地躲过了毒气,捡回了一条命。
那是陈文展第一次上战场。那一年,他14岁。
加入敢死队,炸死4鬼子活捉两军官
16岁,陈文展打到了江西进贤县。
那时,日军在阵地上布置了一座碉堡,有一挺白朗宁双管重机枪不停扫射,造成很大的伤亡。
陈文展主动要求参加敢死队,去炸碉堡。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借助恶劣天气的掩护,6名敢死队员躲过了鬼子的探照灯,钻过铁丝网,朝着碉堡爬去。“我们背了两大袋石灰,每袋各塞了2个手榴弹,这样炸的时候威力更大。”
爬了半个多小时,敢死队员摸到了日军碉堡前。“班长从绑腿里拔出刀,把站岗的1个鬼子刺死了。我和另一个战士,从碉堡的两边分别把2包手榴弹丢进去,当场就炸死4个鬼子!”
冲进碉堡一看,鬼子的两个军官还活着,敢死队直接活捉了回来。陈文展扫了一圈:“这挺机枪不错!”瘦小的他扛起又重又大的机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胸前勒出了深深的伤痕,终于扛回了阵地。
因为这次英勇作战,陈文展获得了部队的嘉奖。那是他特别自豪的一次。
退役几十年,每天还要操练半小时
原本计划当个两年兵就回家,没想到战争一打就好多年。“1944年,抗战快胜利了,我在安徽青阳县被日军炸伤。炸弹碎片在我面前一米多远的地方弹过来,打到了我的屁股。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两三年都没好。我只能爬,都没法走。”
后来,陈文展被分配到后方工作,解放前夕才回到家,见到阔别十几年的母亲。
这些年,电视里越来越多的抗战片,陈文展说,他都不爱看。“那些都是乱演的,还手撕鬼子,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当年都是拿命拼的!”
退役几十年了,这位带着一身伤病的抗战老兵至今还保留着在部队里的作息习惯。“我每天早上4点半至5点起床,晚上9点至10点睡觉。早上起来的时候,我会自己操练半小时,都是以前在部队里学的动作。”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