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山东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李怀芝:拼刺刀炸炮楼 英勇无畏保家国
来源:光明网    2016-07-01 14:30:21

1932年,李怀芝出生在山东省博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向他讲述日军在村里抢粮食、烧毁房屋、杀害村民的恶行,这让李怀芝从小就萌生坚决抗日的念头。13岁那年,李怀芝参加了村里的区小队。“当时我担任通讯员。为了将情报第一时间送到上级手中,我经常装扮成小商贩到镇上侦察敌情和送情报。因为经常出没在敌人周围,危险性很大,但是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李怀芝回忆说,有一次他扮成商贩到镇里侦察敌情,因为有人告密,驻守在镇里的日军进行搜捕,县里的孩子们也被关押起来审问,李怀芝就身在其中。但他临危不乱,伪装成普通孩子,害怕了就哭,问什么都不知道,总算惊险过关。过了一段时间,县大队派人把李怀芝等人保释出来,他们又立刻投入到新的任务中去。

阻击战肉搏拼刺刀

李怀芝回忆,他在抗战中有两次遭遇日军,这两次都是与日军近距离交锋,可谓九死一生。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日军肉搏拼刺刀,生死就是几厘米的距离。”李怀芝说,一次日军到村里扫荡,区小队得到的命令是在村口阻击。当时我军缺乏弹药,李怀芝等人毫不畏惧上前和日军肉搏拼刺刀。“其实鬼子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无能,他们都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跟鬼子拼刺刀,我们并没有优势,但这也是唯一阻击敌人的方式。”

李怀芝记得这场战斗中,一名日本人的刺刀刺向他时,他本想抓住抢夺过来,可是日本人却将刺出去的刀中途收回,此时李怀芝的右手正好抓在了刺刀上,右手食指和中指被划出很深的口子,血流不止,伤口钻心的疼。但当时的情况根本容不得李怀芝半点怠慢,就在此时,那个日本人再次用刺刀刺向他,面对迎面而来的刺刀,他已经很难躲开或者进行反击。在李怀芝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战友及时赶到把日本人击毙,他才死里逃生,又继续与战友并肩作战。

“如果不是战友及时出现,我都不敢想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当时鬼子的刺刀距离我只有几厘米的距离,这个瞬间来的快,去的也快。但即便差点丢掉性命,我也没有丝毫的畏惧。”李怀芝说,在这次战斗中,日军扫荡的部队被我军全部歼灭。

釜底抽薪炸炮楼

另一次交锋就是攻打日军炮楼。李怀芝说,当时日军占据的几座炮楼是我军攻击的首要目标,因为炮楼的存在便于日军居高瞭望,观察战情,同时炮楼里具备重火力,扼守重要交通线,所以毁掉炮楼是我军当务之急。反之,日军也深知炮楼对其重要性,为了防止炮楼被炸毁,他们在炮楼四周挖了很深很宽的沟,还在炮楼周围种了很多满是刺的枣树,人很难靠近,想要过去必须借助工事。面对敌人设置的重重阻力,部队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一个方案,即一部分人佯装攻打炮楼,一部分人挖地道到炮楼下面,把炸药直接安置在炮楼底部,点燃导火索并迅速撤离。“一切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随着接连不断的几声巨响,鬼子依赖的几座炮楼全部被炸毁,而我军未伤一兵一卒。”李怀芝一脸自豪,“我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日军赶出中国。虽然当时年龄小,但每次和日军交战,我都会冲到最前面。”

战场重现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的“囚笼政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封锁沟,封锁墙为辅助,从敌占领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逐渐包围压缩。

日寇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修筑了7500多条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锁沟。据点周围碉堡成群,铁路,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点,碉,路,沟互相连接,密如蛛网,把冀中平原根据地分割成为2000块。然后分区逐块进行“清剿”,“抉剔”,建立伪政权,加强特务组织,扩编伪军,大肆抢掠,实行奴化教育。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并没有被日军的“囚笼政策”给围死,而是通过游击战,袭扰敌人的炮楼据点,炸毁碉堡,有力地回击了日伪军妄图围死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