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山东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89岁老八路的抗战回忆
来源:鲁网   2018-03-28 09:06:48

刘同厚:笔名刘念,1945年8月—1949年9月,鲁中军区11团特务连电话员、战士;华东后勤部归管处文化干事。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1949年10月—1984年4月,山东军区卫生部药材科文化干事;华东军区后勤部高干疗养院政治干事;新台剧团支部书记;邹县剧团支部书记;邹县文化局创作组长。1984年4月,离休。  

  89岁的刘同厚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兵,他的抗战阅历非常丰富,可谓是“文武双全”,在参军之前,他受家乡里革命进步思想的熏陶,成为了教识字班的老师,大力宣传全民抗战、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后来,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抗击侵略者,转战沂蒙区,为当时的我方抗战的通讯工作作出了贡献!刘同厚老人,自幼喜爱文学,多才多艺,在离休后,又撰写了多部作品,记录了他走过的风云激荡的革命人生历程!

  刘同厚老人的人生多姿多彩,这里就让我们撷取他从事抗战的岁月片段,让我们感受那艰苦卓绝,而又激情迸发的战争年代吧!

  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在家乡执教“识字班”

  1926年12月23日,刘同厚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一个中农家庭,但由他的父亲爱喝酒,加上家里人口多,姊妹多又小,不能劳动,刘同厚家仍然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说起家乡的刘家,刘同厚颇感自豪地说:“在我家乡有一这么一句老话:‘沂水西南乡,无刘不成庄’这充分说明我乡姓刘的多,而且大都是‘刘八楼’或叫‘八楼刘’后代。当年这老刘太阔了,他有八个儿子盖了八座楼,所以叫刘八楼,这已是几百年以前的事了,后来老刘的后代便两极分化了,于是就产生了富刘和穷刘之分。当然富刘不仅有楼,垛庄镇当年有刘曰飞,他的堂号叫燕翼堂,他有良田40顷,还盖起了‘八卦宅’,几乎把偌大村镇占去了一大半。当然他是‘富刘’,俺家是‘穷刘’了。当然后来,燕翼堂后人刘晓浦和刘一梦叔侄俩,加入了早期的共产党,为革命在济南英勇就义,他们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我!”

  刘同厚小时候,仅仅上过三年私塾,在上学之暇还要为家里放牛,由于他勤奋好学,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明白了不少进步思想和道理。这为他日后参加革命和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年龄增长,刘同厚当了“庄户老师”,执教“识字班”。

  所谓的“识字班”,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沂蒙山的“识字班”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最早是从滨海区的莒南县兴起的。莒南县素称山东“小延安”,早在1940年全境就已解放。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和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大店,并驻扎近5年。是年春,根据地各党政军机关所属八大专业剧团举行了为期10天的联合观摩演出,6月,又在西岭泉村举行十一大剧团参加的文艺会演,这两次会演推动了莒南乃至整个沂蒙山区群文活动的开展。当时流行的《识字班歌》,“识字班里真模范,俺到课堂去上班,一直上到下两点,回到家中快纺线;各人识字各人好,妇女地位得提高,能看书来能看报,也能看那北海票(当时的货币)……”生动展现了女青年上识字班的情景。“我们编歌,教大闺女小媳妇识字,还扭秧歌,整天热火朝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很充实的!”刘同厚老人回忆说。

  19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开始了革命生涯。

  1945年8月,19岁的刘同厚光荣地参军了,他被安排到鲁中军区11团特务连当电话员,任务是保障团部与营部之间的通讯联络。战争年代的通讯保障是很艰难的,往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了。通讯作为后勤保障的一部分,也必须提前到前线与后防之间架设好电话线,在战斗结束前,是不能搞撤电话线的。通讯往往是最后撤出的。为了争取时间,通讯连往往风雨兼程,翻山越岭,一天奔走70、80里,那是常有的事情。

  在刘同厚参军不久,就遇上了一次恶战。日本鬼子突袭鲁中军区四师师部,情况万分危机,由于事发突然,苍促应战,刘同厚与通讯员的战士们也加入战斗之中,经过一夜急战,到天明的时候,才将日本鬼子和土匪击退,让师部首长转危为安了。“那个时候,日本鬼子也感觉到快要完蛋了,作垂死挣扎,而那时土匪势力大,杀人越货,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是一个破坏力极大的、反动势力——后来,都被八路军一一打掉了!”刘同厚说。“没有电线,我们就破坏日本鬼子的电话线,缴获敌人的电话,用获来的战利品来为我军的通讯所用,渐渐地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起来。”

  在采访中,刘同厚老人激情地背诵起陈毅元帅的诗《我军又猎泰山东》的诗句:“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堪笑顽奠成面缚,叩首请罪詈无凶。”(《莱芜大捷》)刘同厚跟随大军,转战沂蒙山区,在通讯联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回忆起那时艰难的军旅生活中,刘同厚说,那时生活很苦,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更别提是吃肉了。我们战士们也很会想办法,在野外布设电线时,抓到刺猬就用火烤着吃,真是香啊!——毕竟太缺油水了。

  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我们将日本鬼子打败,听着老人自豪的笑声,让我们心生崇敬之情!为有这样的抗日老前辈而自骄!

  在采访中得知,刘同厚老人在离休后,情系战斗和工作的这一方热土,克服年老体弱、精神不佳等各种困难,发挥余热,顽强创作,笔名“刘念”写出和发表了《我军又猎泰山东》、《我把驻地当故乡》、《乡土歌》等多部著作,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