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抗日老兵王凤举行起了军礼。
王凤举,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王卞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日子虽过得比较清贫,但在山野乡间的生活倒也有滋有味。但自从日本鬼子侵入中国后,百姓的安静生活就一去不复返了。
“那时候年龄小,记忆最深的就是日本鬼子经常会来抢粮食!他们拿着枪逼着老百姓,挨个村地抢,稍有反抗的就会被打死。”回忆起童年的惨痛经历,王凤举至今记忆犹新。日本鬼子残害中国同胞的种种暴行,在小小年纪的王凤举心中燃起了怒火,并让他在心里下定了要把日本人赶跑的决心。
1938年,麦子黄时,八路军在葛石杏山插上红旗招兵。年仅15岁的王凤举,瞒着父母带着四、五个老乡参了军,加入了津浦支队,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一开始,家里人反对参军,但当时我就是一门心思想去打日本人,其他什么话也听不进去。”王凤举说。
“在津浦支队的时候,我们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打开了向冀鲁边区发展的通道。”谈起自己的抗战经历,王凤举兴奋不已。
王凤举老人参战立功的部分勋章。
这些功章被王凤举老人视为宝贝。
1940年,王凤举脱离津浦支队,编入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四团,也就是是徐向前司令员领导下的鲁东军区四团,俗称“老四团”。由于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王凤举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之后的王凤举,作战更加勇猛。1944年8月,身为排长的他带领部队参加攻打沂水城日军据点的行动。当时要想打胜仗,必须在沂水城边的壕沟上架桥,“壕沟是一丈八宽,咱得两丈的桥才能架上呢!”王凤举说。当时敌人的火力非常猛,架了好几次都被打掉,牺牲了很多战士。
“我一看,这样不行啊,得想个办法啊。”要想架桥,首先要炸掉敌人的岗楼。于是,王凤举抱起25斤的炸药包,带着排里的战士,互相掩护着冲向敌人的岗楼,最终拉响了炸药包。“日本鬼子在上边都吓得嗷嗷叫唤。”王凤举兴奋得说。
战斗中,王凤举被一颗炮弹击伤,左眼被炮弹碎片打中,血流满面,眼睛失明。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带着战士继续在沂水城里面转悠着打。在一次冲锋过程中,一阵烟雾袭来,先前被俘虏的日军大声呼喊。当看到对面鬼子戴着厚重的防毒面具时,我们才知道敌人放毒气了。王凤举说:“当时咱们没有防毒面具,我们就把随身带着的手巾捂住口鼻。因为没水,就把尿洒到手巾上弄湿了捂着,最终躲过一劫。”
由于侦查情报所得的日军人数不准确,低估了日军兵力,攻打沂水城战斗异常艰难。“虽然日军人少,但武器强!为了扬长避短,我们只好展开近距离巷战和白刃战。”王凤举说。日本人拼刺刀把子弹退出枪膛,把皮带绑到枪托子上,“我们八路军也不憨,三个人干他一个。”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王凤举与战友们一举拿下了沂水城。后来,又一鼓作气,攻打下临沂费县朱满村。
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王凤举和战友们共同分享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此时的王凤举,已经离开家乡整整8年。八年间,父亲重病去世,年迈的母亲独自生活。因为从未与家人通信联系过,家人都以为他已经牺牲。当成为连长的王凤举回家探亲时,母亲已经认不出他。还是身边的通讯员对老母亲说“这是您的儿子啊!”,老母亲哭了,王凤举也哭了。
如今,王凤举老人已经92岁高龄,一直保持着部队上艰苦朴素的作风,以一个革命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教育子孙。老人说:“为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泰安文明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