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花云1932年3月出生于山东海阳县,1947年参军,华东军区第十兵团手术队包扎队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来东北救治抗美援朝伤员。1952年10月因病转业,1959年来东北,现居住在通化县果松镇铁东街。
晚年时的董花云
1947年5月,年仅16岁的董花云突然失踪了,她瞒着母亲偷偷来到海阳县城报名参军。从那时起,眼泪便与这位母亲结缘相伴。60多年后的今天,回忆此事,早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董花云老人,还是泪水涟涟、愧疚不已!
内战烽火正浓。一天,董花云找到母亲说要报名参军。“你竟胡扯,一个女孩子家,还想参军,你能干什么?念了几天书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母亲态度强硬,表情严肃。董花云知道,母亲向来是说一不二的,她不敢和母亲争辩。
但是,前线激烈的炮声深深地震撼着她的心,她再也无法安心地坐在教室里读书了。一天下午,学校里来了几个解放军动员大家报名参军。男同学拿枪上战场,女同学当护士,负责救治伤员。董花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当兵热情,立刻报了名。在她的带领下,同班还有5名女同学也报名参军。
平时一向态度温顺、遇事总愿征求母亲意见的董花云,不知怎么,这次竟没和家人打招呼,当天下午就离开了家乡!
她们走进海阳县城后,立刻换上了部队服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她们学习换药、包扎等战场救护常识。20天后,她们匆忙地奔向炮火纷飞的战场!
她的足迹留在了山东的土地上,留在了淮海战役的战场,朝鲜战争爆发后,她又来到了广袤的东北黑土地……
董花云被分在包扎队,她的任务是为前线受伤的战士上药、包扎伤口。伤情严重的战士经过她们的简单处置后送到后方医院继续治疗。她们处在炮火纷飞的第一线,战士们走到哪儿,她们就跟到哪儿。
在攻打高密时,由于前线伤员太多,担架队的人手不够用,包扎队的同志们就去抬担架。一次,她们被山脚下赶来的敌人包围了,她们就拿起武器和敌人作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不满16岁的董花云不免有些恐惧。她从牺牲的战友那里拾起武器,可是她根本不会使用,她向着敌人投手榴弹,可她扔的太近,根本炸不到敌人,于是,她只好在战壕里捡回那些散落的手榴弹,给男战士们用。她也给自己留了一枚手榴弹,她想:“一旦敌人攻上来了,我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坚决不能成为俘虏……”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愧是最优秀、最勇敢的军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们的腿被打折了,依然不下战场,经过包扎队简单的处置后,照样向敌人投掷手榴弹。有个湖南籍的小战士,一只眼睛被敌人打中,鲜血直流!董花云拉他走下战场,可他坚决不答应,董花云含着热泪包扎了他受伤的眼睛,他咬着牙,用另一只眼睛瞄准敌人继续射击……
董花云,一个不满16岁的女孩,只是一个初中生的年龄,可是在那个时候,她却是一位在硝烟中穿梭的医护战士。面对战火、面对鲜血,她逐渐变得淡定,她不再恐惧了!
1949年4月中下旬,在长江北岸安徽地段的蒿草丛中,我人民解放军战士静静地卧在那里,等候着总攻的号角。
在这长江沿线潜伏的士兵中,董花云和她的包扎队员也身在其中。董花云处在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这里十分潮湿,一脚踩下去,留下的脚窝中立刻会渗出一汪浊水。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已经待了近一天的时间!
午后,董花云感到饿了,她微侧着身子,开始咀嚼衣袋里的黄豆粒。这时候,草丛中持续传来“沙沙”的声响。董花云循声望去,她立刻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一条蛇,南方特有的一种黄白相间的蛇,正向着董花云的方向袭来!这家伙有擀面杖粗,一米多长,它正抬着头,吐着细长的舌头,疾速而来,所经之处,青草被它的身子立刻分为两侧,发出的声响令人毛骨悚然。
望着眼前的一切,董花云想跑,又怕暴露目标,想喊,可嗓子眼儿发干又发不出声音,她浑身虚脱地呆在那里,恐惧地望着这家伙,不知所措!
这条蛇不时地走走停停,最后,在距离董花云不足一米远的地方停住了,它的上半截身子高高直起足有一尺高,瞪着眼睛望着董花云。不知为什么,它又改变了方向,绕开董花云从她的身边爬过去……
董花云却被眼前这一切吓呆了,豆大的汗珠从她的脸上滚落下来,心中仿佛揣着一只兔子,剧烈地跳动不止……
从此,心脏病与她相伴了几十载。
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顺利渡江后,董花云和包扎队的战友们也乘坐着小木船,由当地老百姓把他们送到江对岸,他们是第一批渡江的医疗队伍。
长江南岸,景象惨不忍睹!尸体随处可见,战场上到处都是伤员,他们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董花云和包扎队员们立刻给受伤的战士们上药、包扎。
对那些肠子出来、腿被打折的重伤员,他们只能做简单必要的处置,然后把他们抬到安全地带,等待后面手术队的医生前来处理。
抵挡无效、慌张撤退的国民党士兵,被我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各自逃命,那些死伤者无人问津。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我医护人员对这些国民党伤员也同样进行救治。一个国民党士兵的腿部被子弹穿透,流血不止,走路艰难。董花云发现后,急忙为他清洗、上药、包扎,这个国民党士兵深受感动,伤口还没有痊愈就加入了解放军队伍。
在淮海战役中,伤员源源不断。可董花云她们的包扎队人数又很有限,因此,她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只要有伤员在,他们就无法休息,她们就得加班加点超负荷地工作。
由于天气炎热,有的战士伤口发炎了,又缺少有效的药物治疗。为及时排除伤口内的毒素,董花云她们就俯下身子用口吸吮着溃烂在伤口里的脓水……
有时,一些战士身体的隐私处受伤,她们也毫不犹豫地脱下伤病员的衣服进行检查、上药、包扎……
她们还不满20岁,都是些还没有成家的大姑娘,可是为了伤员,她们什么也不顾忌了。在那个年代里,她们是需要勇气的。
只要有枪声、炮声就会有流血,就会有伤员。枪炮声一刻不停,她们的工作就一刻不止。
有时候,刚刚结束了眼前的工作,本以为可以安稳地休息了,可新的伤员又源源不断地送来。有时实在困倦了,她们就用凉水洗洗脸,以此来提起精神,继续工作。
在淮海战役中,董花云一连20多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这种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得到伤员和战友们的广泛认可。为此,董花云荣立二等功一次。
战争的硝烟、恶劣的环境,让这个不满20岁的女战士遍体鳞伤,疾病缠身,无奈之下,她只好告别军营。
1959年,董花云来到通化县果松镇安家落户。
从此,通化的土地上又多了一位巾帼英雄。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