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拼刺刀被鬼子捅伤
王德修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县城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自幼读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不幸的是,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3个孩子,生活苦不堪言。后来,王德修经人举荐,到乡间私塾教学。
1937年,王德修18岁,他决定弃笔从戎,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王德修成了国民党二十九军三十七师的一名新兵。新兵训练完没多久,就发生了震惊国人的“七七事变”。
王德修所在的部队是守桥部队。他第一次参加战斗,也正是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据王德修回忆,“当时‘老日’说有士兵失踪了,非要进宛平城搜查不可,十一连的兄弟不让进,然后就打起来了,当时十一连的战士猛冲,把‘老日’冲下去了。后来‘老日’就增援了”。
十一连的战士全部战死之后,王德修所在的十二连奉命出战。这时候,卢沟桥上堆满了尸体,血流成河。一开始,他们还在跟日军对抗射击。大概上午11时,他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拼起了刺刀。“死就死了,死也不能当亡国奴!”当时,王德修说这句话时声音很大,他情绪很激动。
在肉搏战中,王德修的左手无名指被日军刺刀刺断一截,右肋下被日军刺刀捅伤,他一下昏死过去。这时候,连长宋相中立即让人把他抬了下来,并送到北京南部的后方医院治疗。
卢沟桥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后来,国民党二十九军的番号也为纪念“卢沟桥事变”更名为七十七军。王德修在后方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伤愈归队,在七十七军任机枪手,继续与日军展开斗争。
与日寇激战六昼夜 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十七军在安徽宿州与日军又展开生死搏斗。战斗打了六天六夜,异常惨烈,作为机枪手,王德修丝毫不敢懈怠。
老人回忆说:“子弹打得像刮风一样,我的机枪‘哑’了,大喊‘老柴,快压子弹!’却没有听到回答。我低头一看,压弹手老柴已经倒在我的脚下,伸手一摸,连一点呼吸也没有了。我大喊着,告诉连长老柴牺牲了,连长只说了一句‘快抬下去’,就继续战斗了。”王德修口中的老柴,是他的同乡,也是睢县董店柴寨村人。就这样,战斗进行六天六夜,中日双方都没有太大进展,直到部队换防时,结束了战斗。王德修也算是命大,硬是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后来,王德修所在的部队,在湖北又与日军展开多次战斗。
八年全面抗战,王德修的足迹踏遍河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淮海战役开始后,王德修所在的七十七军起义,王德修也被改编到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备兵团预备第二师第六团。
王德修弃笔从戎参加抗战时,妻子已身怀六甲,大女儿出生时,他没在身边。日寇投降后,王德修试着和家人取得联系。当得知他还活着,并没有在战争中牺牲的消息时,家人欣喜若狂。在亲友的帮助下,王德修的妻子带着8岁的女儿推着小土车,长途跋涉,终于在安徽省潞安川与王德修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王德修到睢县中学当校工,主要做些烧开水、赶马车、喂牲口等活儿。后来,王德修到睢县搬运公司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2014年10月,王德修去世,享年96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