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湖北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听支前模范彭易林讲述抗日救国故事——— 紧跟党走,不胜不休
来源:中国军网 2015-08-23 ■记者 彭晓缘 特约记者 李军 何武涛 ■张磊峰   2016-07-06 08:55:43


1943年,鄂豫边区第一军分区领导看望黄安“冬学”教师(右一为彭易林)。李林 整理提供

支前模范彭易林。李林 整理提供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武汉市硚口区一处普通民居里,采访了今年93岁的抗战支前模范彭易林。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材瘦小、面容慈祥的耄耋老人,70多年前曾担任鄂豫边区陂安南县抗日小学副校长、黄安县“冬学”委员会副主任,在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上为抗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彭易林的书房里,一枚金质抗战胜利奖章格外夺目——这是她作为抗战支前模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每隔一段时间,彭易林都会小心翼翼捧出这枚勋章,看了又看,擦了又擦,生怕沾染一丝灰尘。

  文弱女生踏上抗日征程

  彭易林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书香世家。12岁那年,举家迁至武汉。

  上世纪30年代,各界人士齐聚武汉,宣传救国思想。也就是在那时,彭易林如饥似渴地汲取先进革命理论,系统接触了“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等进步思想。

  1938年,武汉保卫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彭易林所就读的湖北省第二女子中学也因日军轰炸而停课。16岁的她,对祖国命运充满了担忧、对自己未来感到茫然。

  正当焦虑彷徨之际,一次讲习改变了她的命运:1938年9月,彭易林所在的中学迎来了一位进步人士。他在礼堂作讲习报告时,告诉同学们目前局势虽然艰难,但最终会取得胜利,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谈起当年的场景,这位93岁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脱下你们的学生装,回老家去,到敌人的后方去!要和工、农、兵结合在一起,那样你们将走出自己的道路!”课堂上,这位进步人士讲述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彭易林。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改变她今后命运的进步人士是董必武。

  彭易林从董必武的报告中受到极大地鼓舞。她决心到敌人后方,利用自己的优长办学育人,为革命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就这样,彭易林怀揣着抗战救国的理想,几经辗转,回到了家乡黄安,开始了她敌后斗争、支前抗战的新征程。

  1939年,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在武汉外围创建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就驻扎在黄安县。为壮大抗日力量,部队提出依托学舍建兵工厂的请求。彭易林一家人毫不犹豫,主动将刚刚修建好的学舍腾出,支援部队办兵工厂。为感激彭家无私支援抗日的大义之举,一名部队领导赋诗一首:“炉火赤心红,桂香溢九龙。一心平倭寇,草堂办兵工。

  执笔为矛播撒抗战信仰

  一提起红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军县”,这里孕育了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共和国将领。但在彭易林看来,最让她魂牵梦萦的是“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去年,一部热播电视剧《铁血红安》,勾起了彭易林的无限回忆。“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彭易林哼唱着这首歌谣,把记者的思绪也带回到那个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年代。

  “战争年代,英雄的黄冈儿女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踏上革命征程,仅黄安一县就牺牲14万多人。”彭易林说,“黄安人革命觉悟高,这与当时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是分不开的。”

  1941年,彭易林住进了组织上为青年学生安排的住所,开始从事抗日救国的宣传发动工作。

  “战斗靠枪杆子,我们就靠笔杆子,笔杆子为枪杆子服务”。彭易林回忆到,为动员群众在敌后加快生产,她就地取材组织骨干编歌,给大家鼓劲。其中一首至今唱起仍朗朗上口:“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陈大姐,种白菜,种的白菜人人爱”。 彭易林告诉记者,歌中的李师长、陈大姐都是黄安人,李师长就是李先念,陈大姐是陈少敏,这样一唱,大家说着笑着生产积极性就上来了。

  通过这些宣传,大家同心同德,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持抗战。彭易林掰着手指头向记者描述当年各家各户支援抗战的场景:有的妇女为前线做棉鞋、纳袜底;有的抓紧农业生产,主动多交救国公粮;有的加入站岗、放哨的队伍;还有的学员直接参军,奔赴战场……

  “回顾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日子,虽然没有到战场上去和鬼子面对面真刀真枪的干,但传播了抗日救国的火星和种子,回想起来,我也感到欣慰和自豪。”彭易林说。

  传承忠诚输送红色传人

  彭易林说,当年在敌后工作有三项任务:一是抗战,二是生产,三就是教育。“打鬼子,光有勇不行,还要会识字、有文化,不然很吃亏。”根据组织安排,彭易林受领办学校的任务,教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读书学文化,为抗战前线培养和输送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1943年,从陕甘宁地区兴起的“冬学”之风传到黄安。所谓“冬学”,就是利用冬季农闲时组织当地群众开展学习运动,普及文化知识,加强抗日宣传。当年,彭易林是抗日小学副校长,组织决定安排她到县“冬学”委员会任副主任。

  这期间,她跑遍了陂安南的山山水水,联系四乡关心教育人士,大办“冬学”。彭易林介绍说,从1943年到1944年,“冬学”每期有三四百人参加学习,就连下雨天,大家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也要赶来上课。在彭易林的不懈努力下,敌后抗日根据地教育事业兴旺红火,“冬学”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很多优秀干部。

  女青年陈文生,在“冬学”学习期间,积极上进,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抗日骨干。其家庭比较富裕,父母要她回家成亲,但她毅然参军奔赴抗日前线,后来成为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

  “组织上对我们可照顾了,社会上对我们也尊敬,其实当年支前那些事,换了谁都会那么做。”让彭易林老人最骄傲的,不是她早年支前的光荣事迹,而是她的家人纷纷参军、入党。

  彭易林说:“我的老伴在延安抗大参加革命,亲家母王庭芳一家五朵金花全部参军抗战;在他们的感召下,我的1个儿子,2个女儿,包括女婿,也全部参加了革命,都参了军,都是共产党员。我经常教育他们,子子孙孙都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以史为镜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张磊峰

  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习仲勋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庆典,他看着游行队伍意味深长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彭易林,为支持抗日事业,举家迁徙办学育人;为支援办兵工厂,主动腾出学舍;为培育革命火种,积极投身“冬学”洪潮。“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让彭易林魂牵梦萦的红安精神,既浓缩了那个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也折射出无数中华儿女、支前群众的共同心声。

  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的苏区,村村可见“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感人场面,赣南240万苏区人口,参加红军的有33万,支前参战的有60多万。

  我们不会忘记,战争年代,英雄的黄冈儿女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踏上革命征程,仅黄安一县就牺牲14万多人。

  我们不会忘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中,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战场不分前线与后方,无论是横刀敌阵、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还是倾囊相助、毁家纾难的支前群众,都是在以自己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壮举,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一部抗战史,就是一本彪炳史册的英雄谱;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首民族觉醒的荡气歌。

  在中华民族的浴火涅槃中,“人民”这个词汇,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意蕴。我们讴歌战争中的英雄,也包括他们身后的支援者,以及所有付出切身努力的每一名中华儿女。亿万万同胞,以每一个血肉生命,构筑了新生的国家,对每一个生命的纪念、礼赞之中,都浇灌着我们的社会价值和国家认同。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我军的胜利无不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永远颠扑不破,永远值得铭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