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长沙市文昌阁社区,张靖武老人在家里讲述文夕大火往事
火光中的温暖细节:大战当前,没人趁火打劫,没人冒领救灾款
“起火时我在橘子洲头”
张靖武是长沙县大贤镇(现北山镇)人,1931年全家迁移至长沙,住在当时的白沙街10号,1934年入读长郡中学。“当时的省主席是张治中,他规定湖南所有的高中生都要接受一个学期的集中军事训练,我也算是他的兵了。”张老回忆。
1938年11月1日,武汉已失守,日军已攻占岳阳,中日两军在岳阳新墙河对峙,长沙岌岌可危。张靖武和200余名学生自愿组成“湖南学生战地服务团”,张治中将其更名为“湖南省民众抗战统一委员会工作干部大队”。11月12日晚,工作干部大队在“长沙教育会”(现农业厅)集会后,张靖武准备回河西驻地。正在橘子洲头短暂停留时,文夕大火烧起来了。
“当时电报字都是用韵母字来记日,12日属于‘文’日,所以史称‘文夕大火’。”张靖武说。
所有的街道都烧没了
“我看到老火车站(现浏正街到落星田一带)一列蒸汽机车停车加水时,一道汽烟就像火光一样冲上天去。”张老回忆,汽烟冲上天不到3分钟,“就像一个信号弹,长沙当时最高的建筑天心阁和国货陈列馆(现中山亭附近)马上起火了。不到2小时,全长沙火光冲天。”
在张治中的直接命令下,工作干部大队连夜急行军往湘乡撤离。“16日清晨,张治中派四部汽车把我们从湘乡接回来清理现场,长沙已经烧得不成样了。所有的街道都没得了,最热闹的八角亭也没了人迹。”在张老看来,由于国民党一直发动群众撤离,市民被烧死的“相对不多”,但“住在仁术医院(当时临时改为战时医院,现省人民医院)的数千名从上海、武汉等地转移过来的伤兵应该凶多吉少。”
大战当前,长沙人表现了极好的素质
火灾该由谁承担责任?张老认为是“历史谜案”,不过,张治中灾后积极组织火灾救济委员会。由当时的“省财政厅”拨款100万元,后由“中央”又拨了50万元安抚灾民,“这对长沙是有功劳的。”当时,由灾民自报姓名、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填表后持单均可到“财务处”每人领取10元现金。“最让人欣慰的是,大战当前,长沙人表现出了极好的素质,几乎没人趁火打劫,也没人冒领救灾款。灾后,大家各自凭着记忆,在火灾前自己的房子宅基地上或搭棚子或建高楼,也没发生过土地纠纷。”张老说。
近年变化让人欣慰
1950年,张老重回长沙,“那时候长沙才有了很多马路和大房子,有点城市的样子了。特别是最近10来年,长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感叹,真是千金难换和平安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老迄今独居,没有子女,还好,孝顺的侄子、侄女等亲人与他相处融洽,老年生活十分顺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