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湖南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黄福荫老兵与长沙新港
来源:孟企平   2018-03-28 19:36:53

  春到湘江,霞凝新港,气象万千。

  驱车经过霞凝新港,想起刚刚庆祝104岁寿辰的黄福荫老兵。孟企平先生才知道他就是霞凝新港的奠基人。

  黄福荫老兵是一位世纪老人,他17岁参军,从黄埔军校到陆军大学,又历经十四年抗战,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到滇缅抗战,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曾经担任国民革命军新三军少将副参谋长。1949年在湖北通城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请他到南京军事学院战略战术系任教,桃李满天下。1953年转业到湖南省航运局航道总段以后,他担任主任科员,负责航道建设维护,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有口皆碑。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黄福荫担任霞凝港基建负责人。

  长沙是湖南省会城市,湘江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和航运水道。以前航运落后,长沙仅有少数几个码头,如大西门、小西门、草潮门、落刀嘴、灵官渡、粪码头,只能停泊小船。最大的港口是南湖港,泊位很少,占地狭小,稍微大点的船只都不能停靠,运货车辆出入也极不方便。长沙亟需建设新港。

  黄福荫经过认真查勘,选定长沙湘江下游的霞凝为新港址。霞凝港原来叫“下泥港”,在长沙方言里是稀泥、烂泥的意思,民国初年以谐音“霞凝”取代。当时的霞凝港只能停泊小火轮,因为交通不便,从长沙要走几十里弯弯曲曲的砂石路绕个大圈经过捞刀河的彭家巷子到铜官,再到霞凝或者乘汽车轮渡过湘江到达河西的坨市、靖港。长沙有句俗语“到靖港,包坨市”就是这样来的。但黄福荫以深入的调查、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发现这里水深可以停泊千吨以上大船,位置适中,可以建造现代化良港。报告获批后,他带领一班人开始了紧张的勘测、设计、征地、基建,三年后完成第一期工程,黄福荫才于1979年退休。

  现在的霞凝港已经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完成二期建设,可以停泊2000吨级船舶,是全国28个最重要的内河航运港口之一,成为通江达海、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的重要深水港口、水运铁路公路联运枢纽、湖南省最主要的集装箱集散地,港区和配套建设日臻完善。

  孟企平先生走上临江泊位,目睹巨型吊车挥舞长臂繁忙吊装货物,进出港的船舶和车辆络绎不绝。孟企平先生就想起了它的奠基人黄福荫老人,他用自己的后半生为长沙造福,也无意中造就了一座千万人景仰的时代丰碑!

  (孟企平先生是《老兵》作者,长沙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服务队资深志愿者,长期致力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事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