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广东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山河带砺》——刘大戈:一万里从军报国
来源:连阳标统 架势堂关防   2017-03-13 16:39:13

刘大戈:九十三岁。

籍贯:广东兴宁。

番号:陆军新编第一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一营三连X排排长。

阶级:步兵少尉。

抗战忆述:

我当兵在部队的时候叫刘英华,在兴宁新陂镇老家那边的族谱上我叫刘玉华。

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毕业后无法供我继续读书,我便去了江西投奔外嫁到赣州的大姐。1941年,我在搬到遂川的“江西南昌师范学院”读书。大约读了一个学期,同学互相传告说,国民政府为了抢救沦陷区青年学生,号召青年学生到大后方去报考中央军校,我们客家人有从军的传统,没什么多想,我就去报名参加。

与其他同学一道,我们一起被编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入伍生团第四团,我们这个团好惨,从金华启程,沿途不断加入同学,从浙江到福建,折回赣北,过湖南。遇上宜昌会战,过不了长江,坐火车绕道打算从贵州进川,走到西安去。但到了贵州,宜昌会战打赢了,又倒回湖南,沿湘西一路逶迤北上,经过湖北、河南,达陕西西安,一路上继续招收同学,人流汇聚,越走越多。我们这期同学大概一共有1600多人,全部来自浙江、湖南、两广、江西的沦陷区。

同学们一路上突破日军封锁线,路上遭遇病、饿、冷、累,中途更是牺牲了100多个同学。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年多才到达校本部。但我们从军报国之志,一路上从未熄灭。我算好的,浙江同学从金华到西安王曲校区,他们的从军报国之路,走了一万四千多里。

我们被编入七分校十八期第十三总队,我具体分在第二大队第六队,步科。

我突然想起连州的古善君老兵的学籍经历和他近似。一问、他们果然是同学。

古善君:九十四岁。

籍贯:广东连州。

学历:中央军校七分校十八期第十三总队第二大队第六队,步科。

番号: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第四师。

阶级:步兵少尉。

一九九二年,同队广东同学广州聚会合影,左一为古善君,最后为刘大戈。

对对对,连县的古善君是我的同学。

他还活着?阿,他中风不能说话了。有机会你告诉他,我也活着。

二十余年前(92年),我们在广州黄埔军校曾有一次聚会。

七分校十八期同学录上古善君名字。

七分校十八期同学录刘大戈(刘英华)名字

1944年洛阳告急,军校抽调我们学员补充入军校的特务团协防洛阳,我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被抬到后方医院。后来洛阳失守,我们又退到潼关。战事结束后,回到学校后十八期已经毕业。

更悲惨的是,我们因为战事耽误,有些课程没学,因此被降入十九期。搞来搞去,我们这期步科的同学,有一部份前前后后读了近四年的军校,一直拖到1944年底才毕业。

你从古善君家属的提供的线索中猜得没错,古善君是分配去了石觉的十三军第四师,抗战胜利后他们部队在热河。新一军北上后,我也投奔同学跑到十三军呆了几个月,部队派我去沈阳公干,干完后我没回热河。经同学介绍在杜垏明的东北剿总司令部特务连当了几个月的少尉排长,没多久又跳到新六军当中尉排长。

47年底,我带着我那个排的兄弟投奔共产党,加入邓华四四军一三二师,我留在师部参谋处当作战参谋。

哈哈,人往高处走嘛、、、、、、那里好去那里。

一九四五年初,我们军校毕业,一百多人补充到驻印军,在密支那报到时被分配入新一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一营一连。没经见习期,直接就当了排长。这是打密支那时,新三十八师连排干部伤亡过多,急需干部吧。我的团长是陈鸣人,其实那时日军在缅甸已经是强弩之末,军力衰减了。

我是带兵的战斗排长,一直都冲杀在战斗一线,下部队后我参加了八莫、南坎、纳戍作战,作战难度不大,刀切生瓜一般顺利。缅甸反攻胜利的时候,我们和国内的远征军在畹町会师,远征军有很多人,我们驻印军只有两个军。

后来国内战场吃紧,我们坐飞机到南宁参加两广反攻。从南宁走路加坐车到梧州准备打广州湾(湛江)时日本投降。接着去广州搞接收工作,我们团驻扎在龙洞。我是个小排长,没资格去受降现场观礼,营团以上的军官才能去参加受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