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口述回忆 > 抗战老兵口述与回忆 > 重庆抗战老兵口述 > 内容正文

重庆八旬老兵讲述往事:8万官兵魂断中印路
来源:重庆晨报 2005年06月27日 记者:王大伦   2016-06-14 11:01:24


潘刚德老人讲述中印公路修筑往事。本报记者王大伦摄

  老兵档案:潘刚德,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4期工兵科。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参战,任独立工兵营第十团第一连连长,配合盟军修筑中印公路。抗战胜利后,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任总统府作战参谋。解放后,进入重庆市粮食公司工作,1978年离休。

  2005年6月16日,在北碚区毛背沱街道一栋老式楼房里,记者见到了当年中印公路独立工兵营第十团第一连连长、已经87岁高龄的潘刚德老人。

  潘老的家略显简朴、拥挤,但老人心气平和、悠然自乐。由于老人的听力不好,采访只能在纸上进行,整整一上午,老人密密麻麻写了十多页,当年那段修筑中印公路的血泪史跃然纸上。

  身患疟疾险些丧命

  抗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的海陆交通实行全面封锁,到1941年,日军切断了中国沿海的所有供给线,中国只剩下滇缅公路作为唯一的国际出海通道。随后,日军又出动大量空军兵力,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乱炸,致使国际援华物资运输几近中断。

  1942年10月,面对这一危急形势,国民政府提出了修筑中印公路的方案:从印度利多,经缅甸葡萄、密支那,到中国腾冲、龙陵,衔接滇缅公路,直达昆明。

  “就在这一年,我随军来到印度利多,开始配合盟军修筑中印公路。”潘老说,刚到印度,近万名中国工兵随即开始夜以继日地修筑公路。

  “中印公路沿线全是山高林密的原始森林,很多地方还是无人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还常有毒蛇、野兽出没,筑路异常艰难!”潘老回忆说,工兵进入深山后,由于不能适应恶劣的生活条件,1942年年底,部队里开始流行疟疾,由于医药供给不足,患病官兵接二连三地死掉,军中人心惶惶。

  “我当时也感染了疟疾,而且非常严重,上吐下泄,头昏目眩,在担架上躺了整整一周,我都以为自己不能活着走出去了!幸好到最后关头,美军的军医为部队送来了药品,我才从鬼门关逃过了一劫。”

  潘老说,在原始森林中,蟒蛇、野兽时常出没,士兵晚上睡觉都得爬到树上。有一次,某连一个工兵错把蟒蛇当成了树根,靠在上面睡觉,结果晚上被那条大蟒缠住,窒息而亡。

  “在潮湿的丛林里,蚂蟥也很常见,一到晚上睡觉,蚂蟥就往人身上钻。有天半夜,我感到身上疼痛难忍,打起电筒一看,我的天!我的头上、颈项、身上,连裤裆里都爬满了吸血的蚂蟥……”

  8万中外官兵葬身荒郊

  据潘老介绍,就在中国军民披荆斩棘、奋力修筑中印公路的同时,日军也加紧了侵略的步伐。由于对滇缅公路的持续轰炸并没能达到目的,日军改而实施南进战略,由陆路进攻泰国、缅甸,企图彻底切断滇缅国际补给线,包围我国云南,直逼中国的大后方。

  “为了掩护工程的进行,中国驻印军和部分美军也对日军发起反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先后攻克缅甸的孟关、孟拱、密支那、八莫等地区,逐步向我国云南挺进。”

  与之相呼应,中国军队在1944年5月强渡怒江,展开反攻,并于1945年1月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至此,我国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宣告收复,中印公路也随之全线贯通,并与滇缅公路相连。

  1945年1月28日,120辆满载援华物资的卡车,从印度利多出发,沿中印公路驶入中国,于2月4日进入昆明,长途行驶1731.7公里。历时近3年修筑完成的中印公路,粉碎了日军的封锁计划,大量国际援华战略物资又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

  “三年里,仅统计在册的,就有8万多中美官兵为开辟和保卫这条公路而葬身荒郊,他们用血肉之躯修筑成中印公路。”潘老如是说。本报记者王大伦

  “史迪威公路”一部血泪史

  从1942年1月到3月,为了增援在缅甸被日军围困的英国军队,避免中国西南通道被掐断,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但遭遇连串失利,失利后的中国远征军大部分退入印度,后改编为中国驻印军。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人史迪威,谋划从印度经过缅甸北部修建一条到达中国的公路,重新建立陆上运输线。

  施工过程异常艰苦

  施工的过程异常艰苦。一般来说,先由中国工兵在丛林中开路,美军紧跟其后,探索一条道路后由空军力量至少开拓出30米宽的道路,然后再由工兵将道路延长10—15英里。另外还有专门的部队负责修建桥梁。根据后来的统计,整个修路过程中,工兵们共搬运了1350万立方码的土方、138.3万立方码的沙子,修建了700座桥梁,包括战争中修建的最长的浮桥,长达1180英尺。

  修建这条当时被称为雷多(印度起始点)的公路,耗资1.4891亿美元,有2000余名工兵牺牲在这条公路上。

  补给线成“输血线”

  中印公路建成后,从这条线路上进入中国境内的车辆,平均每天有80—100辆,在日本投降前的4个月中运输到境内的物资达50000余吨、10000车次。在抗日的困难时刻,这条补给线真正成了一条“输血线”,它使中国的抗日正面战场能得到盟国源源不断的援助。

  当时,全国许多报纸纷纷发表这一胜利喜讯,有报纸评论指出,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真是一场恶斗、一首史诗、一桩惊天动地的英勇事业”。美国《纽约时报》也指出:“入缅之战,开创了大陆反攻的新阶段。”

  1945年10月,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的贡献,国民政府建议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