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初建时的江南水泥厂
“救命之恩”在江南水泥厂档案中是这样记载的:江南水泥厂职工夏毓华,“(民国)廿七年(1983年)一月中旬,被(侵华日军)拉至龙潭力役,经驻厂德人营救回栖(霞)。”这位“驻厂德人”,即卡尔·京特博士。这次营救连京特博士的夫人、儿子都不知晓,但中国人并没有忘记。
这样的事情并不只是偶然。1938年 1月12日京特博士在给其表兄舒尔茨的信中说:“因环境关系不能多写”,“关于日本军人方面,……每日来参观的人很多。”颜景和在给董事会的述职报告中记述了卡尔·京特、辛德贝格设立难民营的情况:“日军占领栖霞后,即不时来厂骚扰、捣乱,一日来数次,或数十次。”他们一是查有无隐藏下来的中国士兵;二是来找“花姑娘”;遇有日军闯入难民营意图强奸妇女时,卡尔·京特等人都会挺身而出,加以阻拦。三是来混吃混喝;四是后来和觊觎厂产的日本不乏厂商同来调查工厂资产。
为防止难民受到日兵的虐待,京特、辛德贝格等人对每日“参观的”日本兵们有时“殷殷招待,相与周旋”,“酬应日军之费为最巨,约需(每月)三四百元”。但有时予以制止,包括日军对工厂附近的骚扰。江南水泥厂档案里有这样的记载:“日军放火焚烧摄山镇民房,预架机枪,阻止华人灌救。昆德博士闻讯,率江(南水泥)厂员赶往救熄,全镇房屋免付一炬。” 当京特看到顶着一张张杀气腾腾的面孔的日军不断地侵扰乡民、职工,烧毁房屋时,就与南京城内的驻德使馆联系,希望增派10名中国警察来江南水泥公司维持治安。
图2:江南水泥厂难民营
那时在南京城内外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找食品很难,京特博士一边解决护厂工人的生活,一边时不时接济帮助难民的国际人士,提供米、鸡和猪等食品,由辛德贝格躲避日军的检查,冒险送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搭起跨国友谊的桥梁,传递人性的光环。
图3:辛德贝格在难民营前
从1937年12月至翌年2月,一份揭露日军丑陋的请愿书及两份呈文,由卡尔·京特译成德文,辛德贝格冒着危险将书信送进南京城内,分别交拉贝、德国驻华使馆等处。这是来自江南水泥厂、栖霞山难民的控诉,特别是栖霞寺长老写的一封“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的呼吁书。辛德贝格还将日军杀人、放火、抢劫等暴行整理成26个案例,亲交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秘书。这些书信、案例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关于形势的内部报告》、美国《密勒氏评论报》引用,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这是京特等人作为南京大屠杀德见证者,作出的有利的证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