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国际援华友人名录及事迹 > 内容正文

投笔从戎的“洋八路”:牺牲的德国记者希伯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22-02-17 16:56:45

  他是一名记者,却以战士的身份牺牲在战场上;他是一个欧洲人,却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人很多,但是穿上八路军的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战斗而死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希伯生于克拉科夫(现属波兰),后到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通晓英、德、俄、波兰和中国5国文字。

  希伯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波兰文CRZYB,德文名Muller,英文名Hans Shppe。来到中国后,新四军卫生部长沈其震给他改名为汉斯·希伯。

  希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几次来到中国,曾编辑英文刊物并撰写过大量政论文章。他先后参加过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八路军,直至牺牲在沂蒙山区。

  1932年秋天,希伯和夫人秋迪一起又从德国来到上海,发起成立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成员有史沫特莱、马德海、路易·艾黎等。此后的5年间,他在上海广泛活动,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他在美国《太平洋事务》、《亚细亚杂志》和德国《世界舞台》等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和远东问题的文章,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论家。

  1938年春,希伯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的亲切会见。1939年,他以美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来到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在苏北,他完成了一本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1941年9月,为了向世界人民报道八路军和山东敌后英勇抗战的事迹,希伯决定到山东抗日根据地采访。新四军首长告诉他,敌人对山东的“大扫荡”马上就要开始,很危险,劝他暂时不要去。

  希伯说:“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应该去!那里从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我到了那里才能找到答案。”

  希伯到达山东滨海区(今临沂市莒南县)后,不知疲倦地采访、写作。人们常见他肩背装有地图、望远镜、搪瓷杯、毛巾的牛皮囊,活动在部队、村民中间。他不仅采访党政军领导人,采访战士和农民,采访日本战俘,参加各种集会,而且还参加夜袭战斗,实地观察战士们如何打击敌人。很快,他就写出了通讯《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和《为收复山东而斗争》等长篇报道。

  《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一文中,希伯写道:“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占领’了山东,但是,我——一个反法西斯的新闻记者,却在这个‘日本占领区’自由自在地旅行,却在这个地区遇到了千千万万武装的抗日战士和人民,却在这个地区到处瞥见日本‘皇军’的破盔烂甲和破裂的‘太阳旗’。我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情,很多外国人是难以想像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些事实的话,到了中国人民在某一天全部光复了自己的土地的时候,那些人会感到惊讶。”

  希伯白天采访,晚上写作,人们时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响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夫人秋迪回忆说:“别人吃药(安眠药)是为了睡觉,希伯吃药(提神药)是为了夜以继日地工作。”

  1941年11月初的日军大“扫荡”前夕,山东分局决定让希伯夫妇暂回上海躲避。而希伯坚决不干:“让秋迪回去我同意,但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有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

  11月29日晚,雪骤风急。希伯随后方机关3000多人转移时,身陷日军重兵合围。希伯的翻译和几名警卫员为掩护他全部牺牲。希伯奋起持枪与敌人血拼,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一连击毙几名日军后,血染沙场,时年44岁。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