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国际援华友人名录及事迹 > 内容正文

安葬在八宝山的美国人史沫特莱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佳   2022-12-09 14:58:21

△史沫特莱与朱德

  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中国规格最高的革命公墓,能够安葬在这里,对逝者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也是对其一生的肯定。在这个公墓里,安葬着一位被称为“中国人民之友”的美国作家,她就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一位同情受压迫者的美国人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全家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自己和兄弟姐妹也无法得到教育。她的母亲很年轻时就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而病倒,因为没有钱治病,很快就去世了,少年的史沫特莱开始了半流浪的生活。贫困饥寒的生活经历让史沫特莱深深知道底层人民的困苦,同时,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压迫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20多岁的史沫特莱来到纽约,白天工作,夜间在纽约大学学习。她在学习期间,因为同情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受压迫者的命运,她开始与印度革命人士保持通信联系。因为此事,史沫特莱在1918年被捕入狱。

  1919年,史沫特莱在往返于波兰与美国的货轮上当勤杂工,目的是希望找到那些居住在欧洲的印度流亡分子。她后来在柏林逗留,从事支持印度民族独立的活动。由于她关切亚洲的一切受压迫者,在这期间她对中国革命也开始关注。她开始读有关中国的历史,主动打听当时中国发生的一切。

  1928年,她与《法兰克福日报》签订了合约,成为该报派往中国的新闻记者,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1928年底,史沫特莱到了中国东北,由哈尔滨经过沈阳、大连、北平、上海,最后到达广东。在南下的路上,史沫特莱看到中国人民在“中世纪封建主义机构”(史沫特莱语)统治下、日本帝国主义威胁下,食不果腹,生活凄惨。当时,中国人民的痛苦给史沫特莱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她把看到的一切记述下来,并写成《中国人的命运》一书,书中流露出对中国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投身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事业

  出于对苦难中国的同情,史沫特莱十分关注中国的革命与进步力量。在上海居住期间,她在朋友帮助下获得了一些地下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报刊,还接触到来自苏区的革命工作者。在整理了这些资料和人物访谈后,她写成《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该书记述了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数次粉碎敌军“围剿”、建立革命根据地等英雄壮举。红军事迹和红军精神让史沫特莱备受鼓舞,此时,她不再以绝望的心情看中国,而是充满希望地看到“红军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看到在一片黑暗的中国,有“红星”放出光芒。

  1937年1月上旬,史沫特莱来到陕北苏区。她首先到达红一军团司令部所在地,先后见到贺龙、萧克、彭德怀、任弼时等红军将领。1月下旬,她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此次陕北之行让史沫特莱深受触动,她看到共产党人有崇高信仰,中共领导人不在乎个人的安乐、财富和权势,红军将领过着和士兵一样的艰苦生活,整个部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受到百姓拥戴。她亲眼看到的事实与之前国民党对外宣传的共产党形象有着天壤之别。她对共产党的领导感慨地说:“我确信,在中国的英、美记者,只要有一星半点儿机会直接向你们了解事实真相,就绝不会把那些攻击你们的国民党官方报道发出去。如果他们现在能够采访你们,他们一定会诚实地写消息。”为了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她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还给住在中国口岸城市的外国记者写信,敦促他们访问延安、访问红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消息传到延安时,延安城里号角响起,史沫特莱看到每一位红军战士为国而战、视死如归,更加被红军的勇敢和坚毅所感染。9月中旬,她与正式更名为“八路军”的部队一道奔赴前线,途中记录下战争经历,写成了《中国在反击》一书。该书记录了八路军在物质条件极度艰苦、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依然严守组织纪律、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经历。此时,史沫特莱不再把自己当作“外来者”,而是八路军的一员,与战士们一起忍饥受寒,一起经受生死考验。她利用一切机会对外宣传八路军的抗敌事迹,为八路军募集药品和医疗器械,呼吁外国向中国提供医疗援助。

  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史沫特莱不得不从前线转到汉口。她在那里参加了红十字救护总队,一边东奔西走照顾伤员,一边向全世界各种组织写报告,希望能为中国部队争取到一些战争物资。在她看来,尽管自己是美国人,却已经变成了中国抗日斗争的一员。

  返美之后仍然心系中国

  常年经历战火硝烟的生活导致史沫特莱积劳成疾。1941年末,史沫特莱因病不得不返回美国。返美之后,她仍心系中国。她在全美各地以及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巡回演讲,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正在为自由而战,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援助。她还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中国的战歌》一书。书中以满腔热情向世界讲述中国军民的顽强斗争。史沫特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通讯员”或“记者”,而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

  继《中国的战歌》之后,史沫特莱又着手写作朱德传记。她被朱德那种农家出身、亲切真诚的人格所感染,认为朱德身上散发着西方政治精英所没有的朴实特质。她将朱德的个人经历与中国历史相交织,向世界讲述朱德的生平事迹,同时也讲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斗争史。她始终怀念中国,原本打算完成《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书稿后就取道英国来华,但在1949年到达伦敦后病情恶化,无法再来中国,最后于1950年去世。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仍在进行书稿的修订工作。后来,遵照史沫特莱的遗嘱,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实现了她回归中国的愿望。

  史沫特莱是一位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战士。她曾辗转于美国、德国、苏联、中国等地,投身于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英勇作战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她,使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位奉献于中国的战士。她不顾个人安危传递战争讯息,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军队奋勇抵抗侵略者的壮举,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真实的风采。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