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中国共产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的成果,不仅设法争取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同时也把目光转向东方。朱德代表中共向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提出,希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促成了“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组建。他们历经艰险,于1939年2月来到延安和华北,竭尽全力地进行医疗援助,有的队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于中国的大地。
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1938年在重庆的合影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组建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在武器落后、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英勇抗击着日寇的侵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敬佩。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来自国内外的援助。朱德总司令接受史沫特莱的建议,代表中共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请求在医疗方面给予援助。尼赫鲁当时是世界反帝同盟的成员,在国内领导反对英国统治者的斗争,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向印度人民发出号召,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战。同时他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
不久,尼赫鲁决定派一支小型的医疗队,携带一批物资和医疗器械、药品来中国,帮助救治战斗中的伤病员。许多医生听到这一消息后表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对世界和平也是一种贡献,应该支援他们。于是他们争相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医疗队长爱德华·阿尔泰在西班牙参加了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战斗,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回到伦敦后,听到了印度要组织援华医疗队的消息,立即回国申请参加医疗队。得到批准后,他去见尼赫鲁,说要到中国的陕北八路军中工作,因为那里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特别需要帮助。正在孟买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即柯棣华)的申请也得到批准,他们和其他3名医生一起,组成了一个“印度援华医疗队”(亦称救护队),于1938年9月1日离开印度,踏上了来中国的征程。10月14日,他们到达香港,又经广州到达长沙。他们向当地红十字会表示,要到八路军中工作。但由于战事吃紧,他们于11月撤到重庆。
印度援华医疗队共有5名成员,他们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都在姓氏后面加了一个“华”字,变成中文名字。他们是:爱德华(队长)、卓克华(副队长)、巴苏华、木克华、柯棣华。在重庆,国民党方面一再要他们留在大后方的医院工作,但被他们拒绝。他们提出坚决要到延安,到华北前线工作。经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多次交涉和宋庆龄的帮助,国民党只好对他们放行。他们冲破阻挠,抛弃大后方优越的生活条件.于1939年1月20日,开着两部救护车,带着一批物资、58箱医药和X光机,离开重庆北上,矢志不移地向延安进发。
在延安受到热烈欢迎
1939年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历尽艰难终于抵达延安。他们看到延安的街头贴满了边区政府、八路军政治部、八路军军医处欢迎他们的标语。当晚,鲁迅艺术学院为他们举办了内容丰富的文艺晚会。2月14日,边区政府举行欢迎晚会,设宴招待印度客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出席,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此后,医疗队受到党和政府其他领导人的接待、欢迎,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很温暖。
不久,援华医疗队就开始工作。卓克华、木克华被分配到边区卫生学校当教员;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在距延安城东40里地的拐峁八路军医院。爱德华任外科主任,并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柯棣华任外科医生,巴苏华任五官科医生。他们到来的那天,医院清扫得干干净净,医务人员在院长苏井观的带领下,在门口列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院长办公室,苏井观向他们介绍了医院的概况。
他说,陕甘宁边区有卫生部,后方有“兵站医院”、“边区医院”、“军医院”,前方也有许多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生不够,技术不高,所以非常欢迎印度朋友来帮助我们。爱德华插话说,我们是来帮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愿意贡献我们的一切。接着,苏井观介绍说,这所八路军医院刚建成半个月,现有180个病床,6名医生,40名护士,两支体温表。但我们山上的化验室在延安是最好的,实验室主任曲正,曾在日本和德国留学3年。医疗队的医生们表示,让我们一起来做,建设一个好的医院。
八路军医院对他们的生活给予特别照顾。几名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住在一排较好的窑洞内,光线充足,白布床单,桌椅、书架、衣架、洗浴间齐全。窑洞前平整宽敞,还种了一些山花。后来人们把他们住的那排窑洞叫做“印度村”或“印度街”。他们对医院医护人员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病员的热情,极为敬佩和感动。他们进城时常结伴而行,遇见人便主动打招呼,在街头饶有兴趣地观看当地的土特产,人们称他们为“印度朋友”。他们还带来了留声机,休息时听听音乐,看看书,学学中文,过得很开心。
1939年5月12日,卓克华要回国,毛泽东请他带去一封写给印度国民大会的信:
印度国民大会的同志们:
你们派来的印度救护队,他们非常努力,和我们过着一样艰苦的生活,八路军的同志们都欢迎他们。今逢祝启华(即卓克华)大夫暂时回国之便,谨写此信,表示我们的敬意和谢忱!
毛泽东
五月十二日
5月24日,毛泽东又致信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感谢印度人民和印度国民大会给予的医疗和物资援助,并告知印度医疗队已经在此开始工作,受到八路军指战员非常热烈的欢迎。
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的柯棣华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6年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后留校任教、做住院大夫。1938年9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1939年2月到延安,担任八路军医院外科医生。他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医院和病员的一致好评。
不久,他和巴苏华坚决要求到晋东南抗日前线,为伤病员服务。12月21日,他们到达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欢迎。1940年6月后,柯棣华、巴苏华到达晋东南、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0月13日,印度方面来电,要求他们回国,因为在华工作早已到期。可是,柯棣华说:“中国的抗日还没有胜利,这里需要医生。”他坚决留下来。
1941年1月,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他经过调查研究,为医院和卫校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各方面的工作井井有条。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在担任院长期间,柯棣华坚持做到工作、医疗、教学三不误。他亲自做了约2000次手术,编写了《外科总论》等教材,接着又编写《外科各论》。学员们都喜欢听“柯大夫”的讲课。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学习中文口语和书写,以方便工作。
11月25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柯棣华在唐县的一个农家小屋,与来自北平协和医院的护士郭庆兰喜结良缘。1942年,在妻子的鼓励下,柯棣华郑重向晋察冀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7日,在晋察冀前线,经卫校校长江一真介绍,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3日,他们夫妇喜得贵子,聂荣臻前来祝贺,并应要求为孩子起名“柯印华”,表达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工作虽然艰苦紧张,但柯棣华依然乐观从容地面对。他和白求恩一样,把照顾他的食品如鸡蛋、罐头,都分给伤病员和同事们吃,与大家同甘苦。此时,他身兼院长、医生、教员三职,忘我地工作造成他的体质日渐下降。癫痫病时常发作,绦虫病没有治愈,但他却默默地忍受着,工作忙个不停。聂荣臻几次建议他到异地治疗,都被他婉言谢绝。做手术、出诊、查房、教学、写讲义,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时间,他心里只有工作。
12月8日夜,钢铁战士柯棣华倒在写《外科各论》的小桌旁。12月9日凌晨6时,他停止了呼吸。12月18日,柯棣华的灵柩安葬在白求恩的墓旁。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生前未能谋面,死后终于安睡在一起。柯棣华曾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地说:“我要像白求恩那样地工作!”他做到了。
全党、全国军民惊悉柯棣华逝世,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宋庆龄等题词、写文章或向印度国大党和柯棣华的家属写信,表示慰问和哀悼。12月30日,延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53年3月15日,柯棣华的灵柩与白求恩的灵柩一起,被迁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