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对陕北的访问,直接给他提供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题材,这本书被西方媒体誉为“了解中国革命的真正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著作”,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那么,斯诺最初为何想要访问陕北呢?这与宋庆龄有密切关系。
访问陕北的动机
少年时期,埃德加·斯诺就听到过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这给他留下了关于这个东方国度的一些印象。1928年,斯诺经夏威夷、日本等地来到上海,在《密勒氏评论报》任助理编辑,后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上海的特约通讯员。
1931年9月,斯诺在上海多次拜会宋庆龄,被她的伟大人格所感染,两人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经宋庆龄介绍,斯诺结识了鲁迅等人。在鲁迅的帮助下,斯诺编辑完成英文版的中国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成为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
1933年秋,斯诺离开上海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在此期间,他与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分子保持密切往来,从学生那里得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在斯诺看来,“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红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他们“身经百战,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中国共产党倡议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新闻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和问题意识,让斯诺产生了数十个疑问。“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斯诺由此萌生了到陕北红区访问的念头,想亲眼看一看蒋介石试图要“清剿”的究竟是些什么人。
1936年春,斯诺又去拜访宋庆龄,表达了这一愿望,宋庆龄表示赞同并愿意提供帮助。时隔不久,宋庆龄接到有关人士转来的中共中央电报,内容是请宋庆龄帮助邀请一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陕北访问。经宋庆龄介绍,斯诺与中共华北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开始酝酿访问陕北红区的相关事宜。
踏上“探险”之旅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西北地区的政治局势趋于缓和,这为斯诺进入陕北红区提供了操作的空间。斯诺“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
在南京国民政府严酷的高压政策之下,去红区“确实是有危险的”,这一点斯诺非常清楚:“说实在的,除了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这要经过怎样的冒险呢?“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在这种冒险精神的驱使下,6月的一个午夜,斯诺带着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委托柯庆施用隐性墨水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登上了从北平驶往西安的火车,开始了“探险”之旅。
出发时,斯诺感到身上不太舒服,可心里却非常兴奋。之所以兴奋,是因为“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是到“红色中国”去。之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斯诺听到西北地区流行天花、霍乱等疾病的传言,“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
火车沿京汉铁路一路南行到达郑州,然后换乘沿陇海铁路西行的列车。火车在河南和陕西的景象奇异、层层重叠的黄土山中缓慢爬行,抵达西安火车站。到西安府后,斯诺拜访了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和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邵力子证实了斯诺之前所得到的消息:东北军已秘密与红军达成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共识,“陕北方面的战斗已暂时停止”。因此,如果安排适当,到前线去是可能的。不过,蒋介石控制着在西安的蓝衣社宪兵,还在继续搜捕共产党员,到处是特务,“空气极度紧张”。
斯诺要与陕北方面取得联系,除了介绍信,就“只有一个希望”:在约定的旅馆住下来,等候一位姓王的先生来访,“除此之外”,可谓是“一无所知”。几天后,一位身材高大,“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走进房间,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这位王先生的真实姓名叫董健吾,他成功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国共产党结束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并在东北军和红军之间建立了秘密联系通道。
7月初,在董健吾的安排下,斯诺乘坐东北军的军用卡车,由西安经宗蒲县到洛川、延安,然后步行到前线。跟随斯诺的是在延安雇来的一个骡夫,把“简单的行李——铺盖卷、一点吃的、两架照相机和二十四卷胶片,运到红军游击队的第一个前哨”。途中,斯诺历经“白匪”追逐的险境,几经周折,终于在7月9日到达红军前沿司令部所在地安塞。
中国红色区域的大门向一位外国记者打开,这让斯诺感到惊奇和怀疑,但事实很快就使他相信了中国共产党人给他自由活动的诚意。
“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
在安塞,一位蓄着浓密黑胡子、面目清瘦的青年“军官”接待了斯诺。这位“军官”用流利的英语同他交谈,令斯诺倍感意外,他就是周恩来——“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斯诺完全没有想到,刚刚来到这个“神秘”之地,就受到热情接待,兴奋得彻夜未眠。
斯诺在安塞住了两天,同周恩来商定了一个92天的采访计划。第三天,周恩来派人骑马护送他前往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斯诺在这里受到隆重接待,大半中共中央委员和在此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同群众一起,迎接斯诺的到来。群众打出的欢迎横幅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7月13日晚,毛泽东礼节性看望斯诺,用力同他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7月14日,保安举行欢迎斯诺和马海德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即席讲话,对客人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7月15日,毛泽东邀请斯诺到他的窑洞里谈话。毛泽东谈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的关系,第一次面向一位外国人论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对外政策。7月16日晚9时至次日凌晨2时,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方针问题,强调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条件。此后,毛泽东多次同斯诺长谈,阐述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回答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第一次公开表达独立自主立场,畅谈联合战线、红军长征等问题。
斯诺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记者。他近距离观察中共领导人、士兵、农民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以第一手资料报道了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世界发出红星闪耀的信号。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被西方媒体评为“了解中国革命的真正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著作”,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
这本书也是今天“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范本。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