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报》三名记者,分别驻在苏中一地委下辖的三个县,蓝瑛驻江都,林子东驻高邮,孙明驻宝应。孙明曾在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七连当过兵。林子东与他相识、相知,由战友成为伴侣。
那时,林子东所处的环境是危险的,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她常常要通过敌伪犬牙交错的封锁线进行采访。开始由交通员带路,熟悉后就要独自行走。有一次,她孤身一人黑夜走过一片荒野坟场,闪烁着的点点“鬼火”(磷火),似在身后紧追,野狗恐怖地嗥叫,令人毛骨悚然。林子东壮起胆子,加紧脚步,赶到所要采访的村庄。采访结束后,村干部留她住下,但区委书记叮嘱她要连夜赶回,她严守纪律,再次夜过坟场,回到驻地。就在她离开不久,伪军包围了那个村庄,抓走了革命群众,林子东躲过一劫。
1943年冬,高邮独立团采取我军擅长的“围点打援”战术,消灭伪军的有生力量。团政治处主任黄烽率部“围点”一永安镇,吴咏湘团长率主力“打援”。黄烽是老红军,是京剧《沙家浜》里的指导员郭建光的原型之一。林子东随他行动,是参加这次战斗的唯一 女性。天擦黑,黄烽所部急行军30多里,赶到永安镇,火速构筑工事,进入战壕,打出一阵枪炮佯攻。林子东拿起喇叭简,探出身子想喊话,身旁的战士立即把她按进战壕。龟缩在碉堡里的伪军还击,双方交火,伪军大部队赶来救援,被设伏堵截“打援”的团长所部打个正着,伤亡惨重。永安镇的伪军闻风丧胆,土崩瓦解。林子东把这场亲身经历的漂亮仗写成报道,在《前哨报》注销,大长根据地军民的志气。
《前哨报》三个记者分驻三个县,随县委行动。由于根据地交通不便,平时报社很少召集记者开会。为了交流经验,《前哨报》三个记者想出一个办法:用白报纸订了一个小本子,轮流传递。寄到谁手上,就写上点滴采访经验,寄给下一个。这个小本子被命名为“臭皮匠”,意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本子传过几轮,记载了当年记者工作中关于采访、组稿和写稿的心得,算得上是战争年代新四军根据地记者创造的一本手抄本新闻刊物。只可惜,这个小本子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丢失了,只存在当事人的记忆中。
根据党中央为了坚持抗战,为了胜利,既要有武装的军队,又要有文化的军队的指示精神,1943年12月,苏中区党委创办了《苏中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兼任社长,著名文学家林淡秋任总编辑。木刻家赖少其、翻译家蒯斯曛等进步文化人参与办报。1944年4月,林子东调《苏中报》,在报社通联科和新华社苏中分社工作(战争环境里合署办公)。当时,她的工作除了联络通讯员、组织稿件之外,还要编写稿件向新华总分社发稿。后来,分社又交给她一个任务:帮助辅导培训新记者。据当年新记者冒雨吉回忆:“我的启蒙老师是林子东同志。……她对我的辅导,真个是从‘人之初’开始。新闻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新闻的要素有哪些,主题怎么定,导语怎么写,材料怎么取舍,标题怎么拟,都逐个讲解,具体指点。……她对我的辅导常常在紧张工作过程中挤出时间来进行。晚上加班,那时是常事。战争年代的友谊是难忘的。林子东同志作为战友兼老师的亲切形象,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于细微处见精神,林子东在《苏中报》的默默奉献,也凝聚在这份报纸的爱国抗日的宣传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随着胜利局势的发展,中共华中分局在淮阴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并建立新华社华中总分社。林子东调到新华社华中总分社报道科,任副科长。能够在全国知名的新闻界前辈范长江、恽逸群等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林子东十分高兴!
这时是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国共开始谈判,在北平成立的军事调处执行部,向各地区派出观察小组。淮阴也来了一个观察组,有一位观察员名叫有吉幸治,是日裔美籍人。因他曾任美国《夏威夷记事报》总编辑,林子东作为同行,被派陪他参观淮阴城。谈话中,有吉说起他认识不少中国朋友,在延安有凌青,在张家口见到凌青的姐姐傅秀,后来在北京军调部见到美方聘请的中国翻译林圣观也是凌青的姐姐。林子东听呆了,回过神来才告诉有吉:这三个人都是自己的亲姐弟,已多年不见。有吉也听呆了,连说真有这样巧事,竟被他全遇上了。事后,林子东最想了解的是大姐的情况。怎么联系呢?恽逸群告诉她:邓子恢政委要去北平军调部会谈,可写信托他的秘书带去。林子东赶紧写了一封信,就去找邓的秘书。秘书不在,出来的是邓子恢政委。他笑问有什么事。林子东说明后,政委说,把信给我,我找你姐姐,还可以和她面谈几句呢。林子东交了信告辞回来,但她心里很不踏实。邓政委这么忙,哪里会记住这件私人小事,信会不会送到呢?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林子东参加华中分局召开的干部大会,听形势报告,报告人正是邓子恢政委。散会了,林子东起身往外走。只见邓政委径直朝她走来,叫住她说:“是你托我带过信的吧?”“这事没办成,很抱歉!”然后说明:到北平后第三天去延安汇报工作,耽搁较久,再回到北平找你大姐时,她已不在军调部,去外地了。带的信只好托在军调部的人转交。“这事不太靠得住了!”邓政委叹口气说。邓政委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这一番认真的话,让林子东心中充满了温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多少事都已忘却,但邓子恢政委此刻的音容笑貌却深印在她的脑海中,随时都会浮现。
和平时期不长,进入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战火又起。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方从淮阴等城市撤退。林子东和孙明被派到苏中九分区新华社九支社。九分区处于长江沿岸,辖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个县,紧靠南京、上海,是国民党军必争之地。斗争十分尖锐。林子东又过起游击战争生活。每天换宿营地,经常夜间偷越国民党军封锁线,情况紧张时钻青纱帐,或跟着渔民的渔船出海。生活是艰苦的,但是能把当地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英雄事迹报道出去,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尽力,任何牺牲,在所不计。林子东和当时九支社的战友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组织的反“清剿”报道得到过新华社华东总分社领导陈笑雨同志的来信肯定。
胜利终于来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林子东和苏中一批新闻工作者随在大军之后渡过长江,进入无锡,建立了《苏南日报》和新华社苏南分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新组建的中共福建省委调配入闽干部。6月间,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召见何若人和孙明、林子东。范长江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对林子东、孙明很熟悉。他对林子东说:“我们很快就要进军福建,你是福建人,这次要返回福建。”他又交代了组建福建新闻机构的事宜。这时华东局从山东抽调了20多位新闻业务骨干,又从南下服务团抽调了36名政治、文化素质较高的大中学生,组成入闽新闻队伍。7月随军南下,正式宣布《福建日报》、新华社福建分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组成人员名单,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由福建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何若人兼任,采编主任孙明,采编副主任林子东。
1949年8月4日,以新华社解放军十兵团分社社长单斐和林子东为正、副团长的“福建前线记者团”到前线采访。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和政委韦国清接见他们。叶飞对她说:“你不要走远,福州快解放了,等好消息。”8月17日,福州解放,林子东当即发出《新华社福建前线十七日电》,向全国宣告福州解放的喜讯。
8月22日深夜,新闻队到达福州,各新闻单位随即成立,由于我军前进迅速,厦门市将解放,孙明又奉命去组建厦门日报。林子东以采编副主任的职务,实际负责分社工作。她的主要精力放在采编活动上,分社四个外勤记者都是新手,林子东热情鼓励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及时采访。每天林子东和记者、编辑一起吃晚饭,笑眯眯地问:“有情况吗?”这是林子东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语言,当时是指有没有敌情,这时是指有没有重要新闻线索;边吃饭边研究,最后由她提出报道题目。已掌握素材的记者放下饭碗就写稿。龚人左写的第一篇稿件是福建机器厂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闻,林子东看后笑着说了一句龚终生难忘的话:“这是写作文,不是写新闻。”她又说,不过素材不错,文字表达还可以。她当场修改,加上新闻导语,调整段落,删掉“学生腔"文字。这篇稿登在《福建日报》创刊后第二天(8月26日)头版上面。龚人左在林子东手把手的教育下,不久就能独立活动,采写重要新闻、综合报道、长篇通讯了。龚人左数十年后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常庆幸遇到的第一个直接领导是林子东,她热情、耐心地开导、扶掖、呵护,像大姐姐牵着小弟弟在革命道路上前进。
1950年2月,林子东调厦门,先后担任《厦门日报》副总编辑,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