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张伟民。(《羊城晚报》/汤铭明 摄)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一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应援力量。据广东华侨博物馆资料显示,1937年至1945年,全球华侨捐款总数(包括认购公债)大约为24亿国币,侨汇95亿国币,捐献飞机79架,捐献汽车650辆以上。而事实上,除捐资捐物、购买国债、抵制日货外,不少华侨更是直接归国参加抗战,其中,仅广东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而从东南亚回国服务前线的南侨机工更达3000多名。
是什么让华侨如此“舍家为国”?14日,羊城晚报记者随“重走南粤抗战路”新闻报道采访团走进广东华侨博物馆,探秘华侨支援抗战的历史,并与侨史专家以及南侨机工对话。现场,有侨史专家表示,“民族大义”、“念祖爱乡”等情结让华侨在抗战期间实现了空前大团结。
1、参加抗战华侨 广东人占多数
“抗战期间,虽然各种救国运动受到所在国限制,但海外华侨不分地域、党派、阶层都在积极支援国内抗战。也正是那时,华侨实现了空前大团结。”14日,在侨史专家研讨会上,对于海外华侨不遗余力支援抗战的历史现象,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应龙表示,华侨助力抗战有内在动因,个中缘由不难寻觅。
张应龙说,海外华侨抗日运动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主要通过组织团体、筹赈活动、抵制日货等行动来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基于“念祖爱乡”与“民族大义”等情结,海外华侨则实现了空前大团结,不仅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还走上街头为国筹资捐物,甚至直接归国抗战。
“其实,华侨抗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广东华侨支援抗战。因为,无论是美洲华侨还是东南亚华侨,广东人都占了大多数。”在谈到华侨精神与粤侨精神时,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对记者说,由于广东华侨人数众多以及捐款数额巨大,华侨抗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广东华侨支援抗战。而且,他认为,“念祖爱乡”、“重信明义”、“敢为人先”、“团结包容”的粤侨精神就是华侨精神的集中体现。
记者了解到,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华人约为800万-1000万,其中大部分为广东籍侨胞。
2、90岁南侨机工张伟民:13岁偷改年龄回国援战
抗战期间,4万粤籍华侨归国参加抗战,他们或是从军杀敌,或是成为机工。而如今,作为广东省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现年90岁的张伟民只能坐在轮椅上,喘着气给人讲述几十年前的那段腥风血雨。
“我13岁报名参加马来亚柔佛士乃埠回国服务团,属于第三批华侨机工训练班成员,也是马来亚南洋机工第九批队员。为了能回来,我还偷偷把自己年龄改大了一岁。”即使身体欠佳,讲两句话就要喝水润喉,90岁的张伟民对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仍然记得十分清楚。记者了解到,张伟民1925年出生于广东揭西河婆镇,4岁便随父母下南洋到马来亚柔佛士乃埠“讨生活”,先后在士乃、古来和印尼的新及等地上过学。
1939年,日本侵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滇缅公路因此成为抢运抗战所需物资的主要通道,但由于国内缺乏驾驶员和修理工,陈嘉庚遂在南洋招募并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服务。而当时年仅13岁的张伟民在受到抗日救亡歌的鼓舞后,便一心想着要回国抗日。
张伟民说,为顺利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当时身高以及年龄都达不到要求的他特意将年龄谎报大了一岁,且在进入训练班训练时,还带了一个枕头垫在屁股底下,以便可以够着机车方向盘。
1939年8月,在当地训练约一个月后,张伟民便从马来亚出发,先后经过新加坡,越南西贡、河内等地,最终到达昆明,参加西南运输机工训练班,同时帮助支援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工作。“滇缅公路弯多坡陡,不好走,又必须走,难啊!”
据了解,1939年至1942年间,包括张伟民在内的3000多名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所抢运的军需物资占到了当时国际援助的90%以上,但同时,也有1000多名机工因战火、车祸和疟疾献出了生命。
3、400张图片60件文物重现华侨抗战历史
14日,就在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之际,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华侨博物馆等7家华侨文博机构合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华侨华人》展览也同日展出。
据悉,该展以图表为主,辅以广东华侨博物馆馆藏华侨抗日文物,展出近400张图片和60件文物,其中部分文物和图片更是首次展出。
“这是美国衣馆联合会捐赠过来的与抗战有关的文物,包括《衣联会报》的报纸原件以及叶剑英和廖承志写给纽约华侨衣联会的感谢信。这些都是第一次与大家见面,里面有一些美国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细节。”据博物馆介绍,该展览将持续到9月上旬,市民可免费参观。(李静 朱灯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