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辽宁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内容正文

功绩赫赫 铁骨铮铮——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将军
来源:人民网 文/倪良端   2019-12-11 15:54:25

  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是谁?许多人并不清楚,他是由周恩来举荐、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的东北爱国名将——李杜。

  从军为官清

  1880年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半农半商家庭的李杜,6岁入私塾,他学习刻苦,名列前茅。19岁时家道中落,学徒厨师。庚子之变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李杜的家乡遭溃败清兵劫掠。清兵殴打其父母,李杜上前阻止被枪击伤。强烈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李杜,为遭战乱的乡亲深感不平。伤愈后,李杜投在驻义县清兵耿营麾下任司书。从戎之日发誓:若能带兵定除害民之兵匪,保护百姓安宁。

  日俄战争后,东三省改设行省。李杜改投张作霖组建的义县民团,因作战勇敢被提任班长。后李杜进入东北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任连长、奉天防军管带、东北陆军第29师114团第3营营长、114团团长,驻锦州一带负责该段铁路保护。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李杜剪去辫子与清廷决裂,着力保护辖域革命党人。任团长多年的李杜,1924年升任依兰镇守使兼第10旅旅长,领少将衔。治军严明,全力保护无辜群众的李杜升任奉军第15师中将师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痛感内战误国害民的李杜拒不参加。张作霖虽然很生气,但是对爱将仍委为依兰镇守使兼第9旅旅长。1927年5月李杜上任管辖松花江下游13县的镇守使后,力主地方实施善政,宽柔于民,惩治邪恶;严令各级官吏奉公守法,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李杜身体力行,保境安民,清正廉洁,深受民众尊敬和依赖。

  保卫哈尔滨

  “九一八”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致日本侵略者轻易地占领了辽宁省。以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为首的军政要员投降,日军兵不血刃于9月21日占领长春。25日,熙洽就任吉林省伪省长。通电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通令吉林所属各县地方武装、抗日部队必须服从“新政府”节制。熙洽公开投敌,李杜义愤填膺,当即宣布“拒不附逆,坚持抗日”。号令本镇守使所辖各县痛斥熙洽的卖国行径,呼吁军民团结一致对敌,把日本侵略者驱出国土。命令各部迅速集结依兰整训,以待杀敌时机。

  汉奸熙洽惧怕李杜独树一帜,急急忙忙委以要职,殷殷勤勤赠国宝级文物以拉拢。李社拒绝一切任命,收下文物变卖充作军饷。为一心一意处理战事,李杜将家眷化装成难民,护卫到天津躲避。

  1932年1月,熙洽在日军指使下派伪吉林省“剿匪”司令于琛澄率王树棠、李毓久、马赐麟、刘宝麟4个旅向哈尔滨逼近,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亲临哈尔滨夹击,企图占领哈尔滨。在人心惶惶形势危急的1月26日,李杜率主力抵哈尔滨,吉林省警备司令兼第1旅旅长冯占海率部配合李杜作战。27日冯占海部与于琛澄叛军交火,李杜亲临前线指挥义勇军夹击叛军。李、冯两军猛烈攻击,汉奸军纷纷溃退。下午,汉奸军反扑,被李、冯两军包围。傍晚,义军乘胜追击全线崩溃的敌人,伪军团长田德胜率部起义投诚。28日,双方在南岗极乐寺、文庙一带对峙。在抗日军冲锋的同时,冯占海派骑兵绕敌后袭击,大势己去的汉奸军惶惶往南逃窜。李杜、冯占海率抗日军秩序井然地开进哈尔滨市,有“飞将”之称的李杜声威远播,震慑日军。

  大为恼火的日军首脑唆使哈尔滨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下令:1932年1月29日全市挂日本国旗。面对侵略者挑衅,李杜针锋相对下令:“如有撤掉中国国旗者,以军法论处”,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为联络吉林各部团结抗日,李杜会同丁超、王之佑、马占山等共商大计。1932年1月31日在哈尔滨成立了统一指挥抗日军队的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公推李杜为吉林抗日自卫军总司令。

  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由双城阻击战揭开战幕。从1932年2月1日拂晓战至5日夜,赵毅旅长率第22旅击溃伪军刘宝麟旅,致日军天野旅团主力受重创。敌援军田岛旅团和20架敌机攻击赵毅旅,势孤难为的赵旅失利。李杜赴前线指挥,布置防线,组织反击。2月4日晨,日伪军多路向哈尔滨市区发起总攻,自卫军中个别团长投敌、旅长临战脱逃,敌人毫无阻碍地向李杜、赵毅坚守的阵地压来,腹背受敌孤军苦战的义勇军部队陷入重围。赵毅指挥所部以退为进向敌猛攻,瞄准时机同李杜等率部突围成功。深知李、赵所部英勇善战的日伪军不敢穷追。第二次哈尔滨保卫战“始以转战经日,伤亡盈千,兵力过疲,呼救无援”而失败。李杜重振旗鼓,率部退守宾州、方正。后,返回依兰。

  组建抗联军

  熙洽等汉奸对处在极度困难中的李杜曾4次派人劝降,日军首脑亦威胁利诱,企图迫李杜就范。李杜当众揭穿敌人阴谋,痛斥游说者,致电北平救国会庄严宣誓:“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决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

  此时,李杜冷静分析严酷的现实后,号召将士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重新组织和发展抗日力量,建立武装抗日根据地。他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表示:“组织联合司令部,整饬部属,再图规复??为国牺牲,士皆用命,成功利钝亦所不计。”“九一八”周年纪念日,李杜发表宣言:“宁杀敌而死,不苟且全身,全民族之生存与光荣,必自奋斗与牺牲中求之”。经过整顿的自卫军和王德林所部救国军合作,控制了以梨树镇(今鸡西市梨树区——笔者注)为中心根据地的大片地区,抗日义勇军发展到7个旅四五万人。

  “九一八”事变后,周恩来得知李杜举旗抗日,派参加过北伐、留苏归来的共产党员周保中协助李杜展开抗日斗争。李杜,第一次与共产党人接触,同参谋长周保中结下战斗友谊。

  1932年11月,日军3个师团对李杜领导的抗日联军“围剿”。李杜、周保中和副司令王德林率部分路阻击,节节抵御。终因力量单薄,后继无援而告退。敌人占领了哈绥沿线重要防地,自卫军大本营梨树镇岌岌可危。李杜改变计划率部转入密山县等地,决计撤入苏联境内养精蓄锐以图再起。

  周保中奉中共满州省委指示,率千余人坚持国内抗日。后来,周保中部编入共产党人杨靖宇、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部队。1936年1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周保中任第5军军长。在周恩来建议下,以共产党人为主要领导核心的抗日联军暂未设总司令一职,空缺职务是特意为李杜留用的。

  惦念东三省

  退入苏境的李杜,在莫斯科受到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颜惠庆的接待。在苏的3个月里李杜为寻求国民政府支援东北人民抗日,多次找颜惠庆表明心迹。被李杜抗日热情和坚强信念感动的颜惠庆,安排李杜一行于1933年4月末绕欧洲返回祖国。

  途经意大利威尼斯时李杜巧遇在欧洲考察的张学良,向他汇报了东北的抗日形势。张学良对李杜等抗日英雄壮举给予高度赞扬,支持李杜找国民政府争取援助,表示在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找他。两人恋恋不舍地分手后回到上海,受到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等国民党人士的热烈欢迎。

  回国后,为东北的抗战李杜亲上庐山见蒋介石,请求政府拨款援助留在东北坚持抗日的义勇军,扩大抗日游击队,安抚和慰劳撤进关内的战士和家属。可是,不存抗日之念的蒋介石令李杜败兴而回。然而,对抗战不灰心、不泄气的李杜决意凭一腔热血发动群众、联络旧部、继续抗日事业。他多次派代表潜入东北,联络和指挥在吉林、松花江流域坚持抗战的义勇军各部,勉励他们不屈不挠抗击日军。

  在上海的李杜,积极投身由宋庆龄、何香凝等倡议成立的“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任该会武装部长。他利用这个身份奔赴机关、团体、学校宣传抗日主张和义勇军在东北抗日的艰难困苦、英勇顽强事迹,组织各界捐款支援东北人民抗日。

  他想起张学良曾许诺“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找他”,于是李杜请求张学良出兵东北抗日。然而,迫于蒋介石压力的张学良却无能为力。据此,李杜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他通过上海党组织引荐结识了冯雪峰,他坚定不移抗日救国行为得到共产党的肯定和支持,他义无反顾地参加到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回东北领导抗日阻拦重重,李杜决定以出洋考察名义转道苏联去东北,张学良派亲信应得田、赵毅相助。李杜走访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以图苏联支持,会见美军政人员探讨抗日方略,联络旧部和同僚商议抗日大计,接触中共人士征求抗战策略??做着回东北大干一场的准备。可是国民政府对李杜回东北抗日百般刁难阻遏,不办理出国签证。虽经1年半的多方努力出国申请被批准,但国民党方面却把李杜回东北抗日的计划泄露给日本当局。日本向苏联提出抗议,迫使苏联当局拒绝李杜入境。在巴黎羁留半年的李杜一行,1936年末返回上海。

  出任总司令

  为扩大已建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影响,争取国内各阶层的广泛同情和支持,鉴于李杜的抗日经历和威望,周恩来及时向国民党当局举荐李杜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经国民党当局同意,李杜欣然受命,组建起抗联总指挥部。

  为与东北抗联部队沟通,李杜派人在香港、天津设电台保持联系。他多次在报刊发表署名文章热情赞颂东北抗联的业绩,呼吁各界支持抗联。由于李杜的宣传,国内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捐款、捐物支持东北抗联抗日。一向口是心非的国民党当局虽然在公开场合支持李杜,但是在背地里却施阴谋干扰破坏,使李杜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一怒之下李杜决定再次返东北,直接指挥和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他计划经乌鲁木齐去莫斯科转赴东北,却遭到新疆军阀盛世才的“谢绝”,回东北的愿望再次落空。

  上海沦陷后,李杜迁居重庆。他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名义在渝设总指挥部,任命共产党员于炳然为政治部主任,开展抗日宣传,发动民众。他设电台于香港、天津、重庆等地,随时把东北抗联杀敌的消息告诉关内民众。李杜不顾国民党特务监视、盯梢,常同《新华日报》负责人往来,多次同周恩来、董必武等会晤,虚心听取教诲。他在重庆的家,成为中共负责人同民主人士会晤的场所。

  1936年7月至1939年5月,先后建立了东北抗联第一、二、三路军。从抗日大局出发,李杜把分散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各路抗日义勇军按东北抗联序列组建为第四、五路军,总计编列到第十四路军。这些抗日队伍在李杜领导下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使日军不能在东北为所欲为。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李杜恨之入骨,多次派特务实施暗杀、追捕,迫害其家属。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李杜的抗日行动也不容,1942年6月下令查封了李杜设在重庆的东北抗联总指挥部,取缔了李杜的工作,由戴笠派特务监视其行动。失去自由的李杜愤恨之余越发怀念东北父老兄弟,忧国忧民之心越发强烈、渴望有朝一日亲征沙场。赋诗“浩劫便依蜀,雄心在渡辽”、“匹马北征急,何惧道路遥”,表达心境。

  在长期同共产党人交往中对党有了认识的李杜,经党组织慎重考察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长期考验,由冯雪峰、董健吾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劝张促合作

  接受共产党革命主张,渴望国共联合抗日的李杜,非常理解既想抗日又怕蒋介石的张学良。十分担忧张学良举棋不定的李杜,总是不失时机地劝说张学良与共产党合作。一次,去南京开会的张学良特意飞上海看望李杜,向李杜详细询问东北抗战情况。在彻夜长谈中李杜敞开心扉,以充分的事例说明共产党是抗日救国的,阐述了共产党真心实意团结一切力量联合抗日的主张。李杜的劝说使张学良解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郑重表示:愿在西北与红军联合抗日,提出由李杜负责“尽快找到共产党负责人进行联系”。十分高兴的李杜即向上海党组织汇报了张学良思想转变情况,请求党组织派代表同张学良直接谈判。

  上海党组织决定派刘鼎为中共代表,李杜获悉即密电张学良:“你让我寻找的朋友已经找到了。”张学良极为重视,在众多亲信中选择赵毅代表他往上海迎接刘鼎,领引刘鼎在张公馆面见张学良进行初谈。刘鼎向张学良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主张后,张学良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定了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决心,促成周恩来和张学良1936年4月9日在肤施(延安)会晤,达成了历史性的联合抗日协定。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迫使蒋介石抗日。李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送毛氏赴苏

  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的3个儿于由舅妈李崇德从湖南送到上海,经毛泽民送入以宋庆龄名义主办、董健吾任院长的大同幼稚园。顾顺章叛变后为防不测,党组织当机立断解散幼稚园。党的负责人欧阳新受党委派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入园不久因病夭折——笔者注)托董健吾领回家中抚养。1935年上海党组织遭严重破坏,董健吾家已很不安全。为保证革命领导人后代健康成长,党组织选中李杜将毛岸英、毛岸青护送去苏联。当董健吾将毛氏兄弟和儿子董寿祺送来李杜公馆时,李杜表示:“有我李杜的生命在,毛氏兄弟就万无一失。”

  1936年7月初,扮商人化名王元化的李杜,带着3个孩子在上海登上法国游轮康特罗梭号,8月上旬抵法国马赛港。其时,苏联国内正大张旗鼓地搞肃反,严格控制外侨入境,迟迟不办理签证。李杜一行中受中共中央委派照料孩子的工作人员见几个月拿不到苏方入境签证,请求党在巴黎的《救国时报》负责人转告驻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代表团告知苏方:毛泽东的儿子已滞留巴黎数月,要求速发入境签证。不久,毛氏弟兄获准入苏,李杜把毛岸英、毛岸青送往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交给专程来接毛氏兄弟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康生。李杜和董寿祺未被批准进入苏境,只好打道回程。

  李杜护送革命后代的使命圆满完成,但他潜回东北领导和指挥抗日却未能成功。他回到上海时,其家属子女及卫士等遭到国民党警方的迫害,辗转流漓,躲避隐匿四方。李杜为抗日救国,保护革命后代致自己的亲人在险境中度日,他顾全和服从革命大局、舍己为人的品德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党内外人士的佩服和敬重。

  余生献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拟派一些义勇军将领和东北籍人士回东北抢占胜利果实。可是又对他们不放心,责令拟派人员“必须公开发表反苏、反共声明,否则一律不给官做、不准还乡。”时年65岁的李杜阔别家乡13年了,虽日夜期盼还乡,但他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拒绝发表声明,毅然放弃做官、返乡机遇。他赋诗言志:“竹梅育精神,松柏知劲节。我怀全夙心,岂为一官折!”因此,一直被羁留重庆。抗日功绩显赫的将军,不但未得任何“封赏”,而且被强迫退出军界,断了生活来源。他甘守清贫,不趋炎附势作追逐功名利禄的俗子。常以松、竹、梅之品格自勉,借物写诗抒怀:“寒来暑往繁华事,独有梅竹晚节香”,“宁做乱离阶下囚,不为功名客中人!”

  处困境的李杜争取到爱国人士支持,参加重庆红十字会,开办学校、医院,收容孤老和儿童,从事社会救济事业。他住所附近的居民谁家有难事急事,他总是要凑上去热心地帮这帮那。

  1946年4月,吉林省召开首届参议会,经省政府主席周保中提议,与会代表一致推选缺席的李杜为省参议会议长。因内战阻隔,李杜未能就任。1947年7月,李杜参加李济深、蔡廷锴、何香凝等民主人士组织的反战活动,不畏艰险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置身于民主事业中。

  重庆解放了,兴奋不已、老泪纵横的李杜加入到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人流中。沉浸在幸福里的李杜致电周恩来:“欢迎中国人民的新生!”

  全国解放后,许多党政军领导人登门拜访探望李杜,邀他北京定居。他不躺在功劳簿上坐享其福,尽力而为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支持亲属参加抗美援朝,教导在东北的儿子“安分守纪”为人民工作,不许提父亲的名字向政府要待遇。

  他致力抗日的功绩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被推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重庆市委常委等。

  1956年8月22日,为中华民族解放和进步奋斗一生的李杜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6岁。《重庆日报》头版刊出李杜逝世消息,周恩来获悉送了花圈,表达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对一位共产党员、革命老将军的悼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