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辽宁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内容正文

李杜
来源:百度百科   2018-09-12 15:11:12

  人物生平

  李杜(1880—1956),字植初,辽宁省义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1880年8月4日(清光绪六年八月四日出)出生于锦州义县西关。1900年在义县入清军,任第二十镇司书。1905年入东北讲武堂普通科。1908年毕业后任第二十镇连长、左路随营总教习、左路教练官。1911年任奉天巡防军管带。后任东北第二十九师第一一四团第三营营长。1917年任东北陆军第一一四团团长。1918年任奉军总司令部第四运送大队大队长。1919年任北平段祺瑞政府将校研究所所长。1920年任黑龙江全省山林警察局局长。1921年任吉长镇守使署参谋长。1922年任吉林军械支厂副厂长、代理厂长兼陆军补充队队长,不久改任第五十六团团长。1923年为吉林警备队统领,次年兼任长春戒严司令。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旅长。1926年2月任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1929年任防俄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晋任中将。1931年任东北自卫军总司令。1932年7月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长官,后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在吉林、哈尔滨率部与日军作战,1933年失败后退入苏联。

  1934年7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部长。1937年2月在上海就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多次试图返回东北抗日,未能如愿。1939年3月21日派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3月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官。1942年抗日联军司令部被强行解散。1946年7月31日被任陆军上将,并作退役。抗战胜利后,居重庆,始终未回东北。1946年4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吉林省召开首届临参会议,与会代表推选缺席的李杜为吉林省参议会议长。1947年以后主要从事反内战活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李杜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二十四旅旅长,1932年1月,日军驱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军部司令于琛澄率军进逼哈尔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投降,滨江镇守使兼二十一旅旅长丁超动摇不定,哈尔滨一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领主力西进,于1月16日抵达哈尔滨,联络部分爱国将领组织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发表抗日讨逆通电和告民众书,表示“在此形势严重之日,正我军人效命疆场之时”“望我父老子弟,念国土之垂危,痛沦胥之将及”,“一致团结共赴国难”“敌忾同仇,义无反顾”。之后,率部在哈尔滨、方正、依兰密山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2月3日,日军重兵逼近哈尔滨,为保卫哈尔滨,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持续到2月5日凌晨,在敌军强攻下,自卫军损失严重,防地相继失守,李杜痛心疾首,已无力挽救残局,于2月5日撤离哈尔滨,率军退守依兰,1933年1月,自卫军失败后,李杜率残部退入苏联,同年5月假道欧洲回国,参加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投身于和平民主运动。

  全国解放后,李杜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956年8月23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重庆逝世,终年76岁。

  人物轶事

  李杜,原是奉军张作霖的爱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寇兵进吉林省,东北面临危亡之时,他出自爱国之心,率部下奋起守土,浴血抗战,重创敌伪军,后因孤军无援而失利。他取道苏联,进关面见蒋介石,敦请出兵东北,收复失地,连遭冷遇,遂对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欲重返东北杀场,由于受阻,三次努力未遂,壮志难酬。在救国无门之时找到共产党,毅然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舍弃亲生骨肉,营救毛泽东之子出险境,送往苏联。他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说服张学良与中共联合抗日,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促成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发誓“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他不思个人荣辱,忠守其志,在抗日时期,在国统时期,不畏艰险,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杜将军是爱国者的典范,值此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追述其业绩,以为纪念。

  李杜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被人誉为“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

  立志拯救苍生 投笔从戎

  李杜,字植初,1880年8月4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父亲李万钟,母亲王氏。李杜兄弟四人,他居长,六岁时入私塾读书,他学习刻苦,聪慧过人,每次考试皆列前茅。十九岁时,家道中衰,去义县清河门一家烧锅当学徒。 1900年庚子之变,俄军出兵中国东北,溃败的大辫子清兵路过李杜的家乡,肆行劫掠。李杜回家,见清兵殴打其父母,他上前阻止,被清兵开枪击伤,幸亏未击中要害。溃兵去后,他得知家乡的百姓多受其害。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对遭受战乱之苦的乡亲们深感不平。他气愤之下,决心投笔从戎,取得军权,解救受难的苍生。他发誓果有带兵之日,定剿除害民之兵匪,保护百姓,“绝不扰民”。他伤愈后,察访到驻义县的清军二十镇的耿营官比较正派,便投其麾下充任司书,负责管理兵饷。

  1905年,日俄战后,东三省改设行省,总督徐世昌着手整训军队,张作霖也组织民团,保卫地方,李杜改投义县民团,他多次和土匪交仗,作战勇敢,当了班长。后来,他又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任连长。1908年升任奉军左路随营总教习、左路教练官。1912年就任奉天防军管带、东北陆军第二十九师一一四团第三营营长等职。驻锦州一带,负责该段铁路保护。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李杜得知消息后,即刻响应,带头剪去辫子,和清政府决裂,并着力保护在辖区内的革命党人。

  1917年,李杜升任东北陆军步兵一一四团团长。在此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曾以金钱、武器为诱饵,唆使满清贵族肃亲王善耆和蒙古贵族巴布扎布的宗社党策划“独立”,频繁寇边,声势甚大,一度窜入南满铁路的郭家店,扰乱百姓不得安宁。奉军二十九师师长吴俊升奉命率军征剿,因蒙军挟众万人,彪悍善战,又有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吴俊升多次征战,连连失利。张作霖调集重兵增援,击毙巴布扎布,但余匪仍然骚扰不息。李杜目睹兵来匪去,人民不堪其苦,便亲书剿抚计划,上呈当局,请求单骑直入匪穴,劝其归服,以避免双方征杀,百姓罹难。军中同僚恐其受害,百般劝阻,李杜说:“倘能靖边氛,一身何足惜”。毅然单骑深入匪穴,胸怀大义,坦然自若,在刀山剑丛之中与匪首谈判二十余日,终于说服匪首缴械投诚,并交出日本人资助的武器弹药、清朝逊帝肖像、龙旗等物。李杜大智大勇,深得有正义感的官兵赞誉,但也受到吴俊升的嫉妒和排斥,遂于1917年秋呈上辞表,拂袖而去。

  1918年,李杜转任奉军总司令部第四输送队大队长。1919年赴北京任北平将校研究所所长、军事科长。1921年,孙烈臣督黑龙江,李杜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山林警察局局长,专管剿匪事宜。1922年,孙烈臣转任吉林督军,李杜随孙烈臣到吉林,任吉林军械厂厂长。1923年,张作相任吉林督军。李杜先后被任命为吉林省警备司令和长春戒严司令。在任警备司令期间,曾多次率部征剿胡匪,劝降了“老白龙”改编为部下,维护地方百姓的安定生活,深受人民的爱戴。

  挽救国家危亡 奋起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东北的战争爆发了。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者轻易占领了辽宁省。吉林省的军署参谋长熙洽为首的军政要员们不惜出卖国土主权,公然向日军投降,日军兵不血刃,于9月21日即占领了吉林省城长春,24日宣布成立以熙洽为首的伪吉林省长官公署,25 日熙洽正式就任伪省长之职,并发表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的通电;还宣令吉林省所属各县部队必须服从“新政府”节制,这一函文发至依兰地区,各县署纷纷电呈镇守使,请求决策,李杜当即宣令:“拒不附逆,坚决抗日”。

  1932年2月1 日,李杜率部参加哈尔滨保卫战。日伪方面以5个旅的伪军和一个旅团的日军气势汹汹的杀向哈尔滨。李杜率部拼死抵抗,让日军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然而,在战斗的关键时刻,顾乡屯守军旅长王瑞华临阵逃跑,南岗守军将领也放弃阵地率部退入市内,自卫军团长白文俊、宋文清以及张景惠的警察总队阵前倒戈投敌,丁超则脱离部队,只身一人跑到张景惠的公馆里避险。李杜孤军奋战,独木难支,哈尔滨保卫战失败。

  日军占领哈尔滨后,李杜拒不投降,带领残余部队继续转战黑龙江,直至完全失败,退入苏联。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