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廖海涛任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委。同年11月28日,在江苏溧阳塘马地区的塘马战斗中,为掩护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转移,32岁的廖海涛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抗日名将。廖海涛的外孙女杨杭芬说,廖海涛是一个为民族解放不计得失、不畏生死的铁血军人,时代发展至今,他的精神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铁石人”
1909年,廖海涛出生于上杭县溪口乡大岭下村。他父亲在清末时考取了秀才,对读书很是重视,童年时,廖海涛在村中的私塾诵读诗书。11岁时,不满足于旧制私塾,廖海涛要求到新制的小学求学,虽然家庭经济渐变困难,但母亲江细妹还是节衣缩食,供他到邻乡的白砂小学学习。小学毕业之后,廖海涛又上了县城的中学,但因家庭生活贫困,中学没有读完便回家种田。此后,他经人推荐到石铭小学任教,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1928年3月,在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兼东二区区委书记罗寿春的介绍下,廖海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廖海涛等共产党员领导大岭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成立了上杭二区第九乡革命委员会,廖海涛被选为革命委员会主任。
根据《廖海涛传》一书,在扩大红军的工作中,廖海涛带头到各家各户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鼓动,由于天生有一个好歌喉,每当有一群百姓在聊天时,他就会放开歌喉,用唱山歌的形式宣传争当红军的重要意义。
1935年4月,闽西南党政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召开,会议推选张鼎丞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廖海涛等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会后,根据部署,廖海涛担任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在双髻山地区领导红军游击队和人民开展斗争。
据《福建英烈传略》记载,敌人制服不了廖海涛,遂派兵逮捕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幼子作为人质,并写信要挟廖海涛投降。廖海涛见信后愤怒地把信撕碎,挥笔答复:“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敌人恼羞成怒,枪杀了廖海涛的母亲,把他的幼子抛入黄潭河淹死,而他妻子备受残酷折磨,客死他乡。忍着痛苦,廖海涛依然坚持在双髻山进行革命游击斗争。从此,廖海涛有了一个伴随他一生的称号,“铁石人”。
抗日英模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后,杭代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第七支队。1936年8月,廖海涛率领红七支队全歼集中在大洋坝炮楼里的反动民团和豪绅、恶霸,给附近的民团很大震动。1937年2月12日,国民党157师黄涛部集中700多人包围进攻双髻山杀人崠。廖海涛指挥红七支队与敌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敌人伤亡共200多人,而我方伤亡仅几人。
1938年1月28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廖海涛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四团的政治处主任。1938年,陈毅、张鼎丞分别率领新四军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与粟裕率领的先遣支队一起展开敌后游击斗争,经韦岗、新丰车站、麒麟门、延陵、宝堰等战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4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经研究决定,以原二支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二支队,统一指挥沪宁铁路以南部队,廖海涛任副司令员。由于新二支队刚刚组建,组织机构还不健全,既无委任司令员和政委,也未委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领导新二支队的重任都压在廖海涛一人肩上。5月14日,廖海涛率部指挥赤山之战,全歼日军吉田中队100多人,俘虏2人,缴获步枪60多支,机枪2挺,掷弹筒2个,九二式步兵炮1门,这是新四军在日寇手中缴获的第一门大炮,为坚持江南抗日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在新二支队成立后的1年多时间里,共与日寇大小战斗几十次,每次大的战斗,廖海涛都亲临一线指挥。《廖海涛传》作者之一刘志庆曾统计发现,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到廖海涛牺牲前,廖是直接参与或直接指挥对日作战次数最多、歼敌最多的新四军将领。
根据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研究分会编撰、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劲旅雄风——江南铁军征战纪实》一书,“皖南事变”后,为反击国民党政府非法取消新四军番号,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3月,将原新四军五个支队,扩编为七个师,把坚持江南的部队改变为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5月,谭震林来到杭宁铁路以南太滆地区,宣布了路南部队整编为十六旅,罗忠毅兼旅长,廖海涛为旅政委,十六旅成立后决定挥师西返。10月,第十六旅移驻溧阳塘马一带整训。
血洒疆场
塘马村,一个位于江苏溧阳西北丘陵地上的村庄,当时仅百来户人家。1941年11月发生在这里的惨烈战斗,写入了抗战史册。
《劲旅雄风——江南铁军征战纪实》一书中,记录下了这场战斗的始末。塘马战斗前,我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后方医院、被服工厂、修械所、旅教导队等以及前来集训的部队,都住在以塘马为中心,总面积不超过20平方千米的19个村庄上。1941年11月25日,日军对我驻溧水县白马桥地区的四十六团袭击失败后,继续向金坛等多个据点增兵。
11月27日深夜,日军南浦旅团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从各据点出发,分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面向塘马地区袭来。11月28日清早,晨雾笼罩大地,能见度极低,6时许,十六旅特务连哨兵在塘马东北方向首先发现敌情,一声枪响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揭开了塘马战斗的序幕。
罗忠毅、廖海涛迅速判断敌人采用的是分进合击战术,想要重兵突袭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战斗打响后,旅部特务连接受命令,首先迎战敌人。与此同时,罗忠毅、廖海涛通知王胜和王直率旅部及党政军后方机关转移,抽调四十八团二营六连掩护机关行动,并亲自到塘马东南王家庄以北一线指挥战斗。
战斗密集而激烈,罗忠毅、廖海涛始终和战士奋战在第一线,指挥着部队打退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猛攻。面对异常危险的战场,罗忠毅没有转移,而是命令五副连长带两个排去支援廖海涛和特务连,自己则留在前线继续观察敌情。在枪林弹雨之中,罗忠毅被子弹击中,英勇牺牲。
罗忠毅的牺牲,激起了将士的满腔仇恨。在斗争中,我军机枪手中弹阵亡,廖海涛接过机枪,对准敌人猛烈扫射,随后因腹部中弹倒下。中弹后,他依然用手捂着鲜血直流的伤口,坚持指挥作战,并让二营营长黄兰弟继续统一指挥。最终,年仅32岁的廖海涛伤势过重,血洒战场,一代名将就此长眠于苏南土地之上。
这场战斗中,270余名新四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但他们毙伤敌伪500余人,使日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掩护了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安全转移。
缅怀英烈
罗忠毅、廖海涛牺牲的消息传来,全军将士和乡亲都悲痛无比。两人牺牲后,军部随即发出电文:“罗、廖二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罗、廖同志壮烈牺牲,全军一致追悼,昭彰先烈。”
根据《廖海涛传》的记录,1942年2月10日,七师师长张鼎丞撰写《悼罗忠毅、廖海涛两同志殉国》一文,文中写道:“罗、廖两同志所率的部队,一贯表示着铁一般的团结,坚持革命战争到最后胜利的部队。”“这完全表示了罗、廖两同志实行了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领导与自己对革命的忠勇模范去教育他的士兵,使自己率领的部队成为真正的革命军队,成为政治上觉悟的军队,因此就能为民族为人民解放而战斗到底。”
而杨洪才在撰文《追念廖海涛同志》中,对廖海涛革命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廖同志雄才大略,不仅是军事领袖,而且是政治领袖,可以指挥千百健儿在战线上冲锋陷阵,亦可以在千万民众面前发表抗战建团的宏论。”“虽身为江南抗战领袖,而毫无领袖之矜持,态度淳朴,对下级尤其亲爱。责己以严,待人以宽,为人之模范。”
对廖海涛的纪念,并不只在战火纷飞的岁月。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廖海涛位列其中。如今,在溧阳市西山烈士陵园,罗忠毅、廖海涛两位烈士的遗骨被迁入这里安葬,当地建了规格较高的坟墓,并写了碑文,让后人永远纪念;在塘马战斗所在的塘马村,烈士陵园内修建有廖海涛烈士纪念亭;溧阳市后周中心小学,为了继承革命传统,学习先烈为国捐躯的赤诚之心,成立了罗忠毅、廖海涛中队。而在廖海涛的家乡上杭县,当地在溪口大连村建设了廖海涛纪念亭和海涛公园,缅怀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在福州市三山烈士陵园,也立有廖海涛纪念碑。(记者 黄筱菁 通讯员 蒋红婴 王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