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总参谋长。湖南省会同县人,侗族,1907年8月10日生于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1926年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积极从事学生运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关头,毅然投笔从戎。1927年5月一天深夜,他从学校下水道里逃出,日夜兼程赶到武昌,参加了党领导的叶挺部二十四师,任教导队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进军潮汕失败后,他坚定不移地继续跟随朱德、陈毅艰难转战。1927年10月参加大庚整编,任连政治指导员。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4月,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会师。他参加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历次反“围剿”斗争,1930年12月任六十五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毛泽东、朱德采纳他提出的“诱敌十八师张辉瓒部至龙冈处予以歼灭”的建议,全歼张部,活捉了张辉瓒。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他跟随毛泽东学习战争指挥艺术,从一名红军的基层指挥员锻炼成长为优秀的高级指挥员。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1933年5月,在硝石战斗中,亲率部队冲锋,手臂中弹致残。一生共6次负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协助军团长寻淮洲率部北上抗日,执行战略牵制任务。先遣队在怀玉山失利后,他遵中央指示,率部挺进浙江。因唯一的一部电台被打坏,在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情况下,他率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浙南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4月,他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江南敌后。6月,在卫岗首战告捷。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的第一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破除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显示了新四军的军威。1939年11月后,陈毅和他先后分别任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正副指挥。1940年10月,他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后又兼任苏中军区司令员、政委和苏中区党委书记。他领导苏中军民粉碎了敌人频繁的“扫荡”和“清乡”,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战略反攻开始后,他率部出击,攻克敌据点30余处,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创浙西抗日根据地。刘少奇曾说:“粟裕领导的新四军第一师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抗战胜利后,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他随即出色地指挥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粉碎了四倍于我的敌人向苏中解放区的进攻。10月,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挑起了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担,胜利地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充分发挥了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才能。12月,他指挥宿北战役,全歼来犯之敌六十九师。1947年1月,指挥鲁南战役,全歼来犯之敌两个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并用缴获的重型美械装备,组建了解放军第一支特种兵纵队。2月,指挥莱芜战役,创造了3天歼敌7个师的新纪录,收复城市13座,粉碎了敌人的南北夹击。5月,指挥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师,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挫败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震撼了南京蒋家王朝。9月,指挥沙土集战役,全歼敌五十七师,生俘敌中将师长段霖茂。陈毅对其战役指挥艺术非常称道:“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常胜纪录,越出越奇,越打越妙。”
解放军转入战役进攻后,1948年6月至7月,他又出色地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当济南战役临近结束时,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在中央军委确定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和战役进程中,他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在歼灭黄伯招兵团后,转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在战役中期,他还准确地预见了徐州敌人逃跑的可能和方向,建议置华野主力于徐宿线西侧,将徐州逃敌聚歼于徐州西南。他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余人,其中华野歼敌44万多人。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参与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杭州。组织指挥淞沪战役,解放上海。9月,他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刘伯承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院党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8年遭到错误批判。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对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拨乱反正,研究和解决新条件下的作战问题,探讨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方法,提出了独创性的意见,为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因病退居二线后,仍心系祖国安危,晚年继续认真整理过去的战争经验。他的著述丰厚,有《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军事文选》、《粟裕论苏中抗战》,都是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堪称镜鉴。
1984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按照他生前的意愿,骨灰撒在他曾经频繁战斗过的地方,与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部分骨灰安放在家乡会同县林城公园。知粟莫过陈。长期与他并肩战斗的陈毅元帅曾手书赠一联:“食少事繁诸葛公,轻裘缓带羊叔子。”也有人这样概括他的一生业绩:“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特别是他“两让司令”至今传为美谈,视为典范。其事迹是:“1945年10月24日,为统一指挥山东、华中部队,党中央酝酿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闻之,即复电中央,建议张为正,已为副。五日后,中央来电许之,粟裕心安。1948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陈毅出华东,确定粟裕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粟裕见电后急见毛主席,恳求陈毅留任。不久,中央发出补充通知:陈毅继续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