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广东抗战将领名录与英勇事迹 > 内容正文

蒋光鼐:违抗军令的抗日将军
来源:羊城晚报 文/陈荷 张演钦 图/郑迅   2016-05-12 14:30:32

 

蒋光鼐与儿女合影(资料图片翻拍)

  荔湾湖畔,游人如织。小桥流水,杨柳依依。

  附近的逢源北街84号,有一栋特别的建筑:砖木结构,三层,民国风,坐南朝北,呈“凹”字形,上端设有圆弧形山花,施缠枝花图案,内设楼梯,四面墙均开有窗子,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样式。

  正中开门,大门之上悬挂匾额一方。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蒋光鼐先生的故居。

  “蒋光鼐”三字,让这温香软玉的世界,平添了许多浩然之气。

  这个名字永远和十九路军、和中国抗日历史上那次彪炳史册的战役——“一·二八”淞沪抗战联系在一起。史载:这场战役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打响了中国正规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

  蒋光鼐故居制作了蒋光鼐先生蜡像——一楼一处宁静的房间里,蒋先生正在用岭南瓜果招呼宾客,面容和蔼慈祥、目光坚毅有神,栩栩如生。一代名将,风范犹存。

  人物

  蒋光鼐

  1888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虎门南栅乡桐园坊。

  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了推翻清朝统治、讨伐北洋军阀的斗争。在抗日战争期间,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打响了著名的“淞沪战役”,以三万之师拒敌十万之众,血战33天,迫使日寇三易其帅、四次增兵,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十九路军,是当时中国最为强悍的军队之一,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来,它的核心是广东子弟兵,两位主帅蒋光鼐和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

  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历任纺织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9岁。

  往事

  病中打响淞沪战役

  撤离前夕,战役刚巧爆发

  蒋光鼐次子蒋建国先生,曾任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对父亲的经历研究甚深。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电话采访蒋建国,听他讲述父亲蒋光鼐那些叱咤风云的非凡岁月,讲述铮铮铁骨下的大爱柔情。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生于东莞虎门。他的父亲蒋子敏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曾入京参加“公车上书”。蒋光鼐从小读书识字。1903年母亲郑夫人病逝,生前观时局不稳,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因此,蒋光鼐其后择校均为军校,曾入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

  1906年,蒋光鼐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他又参加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6年参加“护国运动”,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团长。1923年,蒋光鼐开始带兵作战,在著名的粤军第一师及北伐中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中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蒋光鼐渐渐成长。

  而令他一战成名的,还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他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犯,鏖战月余,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冲锋陷阵,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昂扬斗志。

  蒋建国介绍,“一·二八”爆发前,父亲正在上海养病,而十九路军也正要调离上海,一切都正好“撞上了”。

  根据时任十九路军78师156旅旅长翁照垣先生遗稿,当时驻扎在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本打算派翁照垣和122旅旅长张炎组成独立旅,北上东北支援坚持抗日的马占山部。就在整装待发时,十九路军突然被国民政府调到南京至上海一线,负责京沪一带的防务。淞沪警备司令为戴戟;十九路军总指挥为蒋光鼐,军长蔡廷锴。

  “我父亲一直身体很弱,围剿苏区时他不愿意去,就找借口,一直在上海养病。”蒋建国回忆,“我父亲之前一直都在医院,戴戟给我父亲打电话,我父亲挺身而出,驱车至龙华警备司令部与戴戟司令、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共商抗敌大计。而当时,我父亲还发着烧。”

  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充满巧合。蒋建国说,事实上,“一·二八事变”前夕,上海战云密布,日本人屡生事端,蒋介石忌惮十九路军抗日情绪高涨,即阴谋调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出上海,以求“避免战争”。蒋介石还指令何应钦调派宋子文手下的宪兵第六团务于二十八日前赶至上海,接替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的闸北防务。谁知,指令延误了。1月28日夜,本来需要交接撤离的十九路军,就因此迎上了突然袭击上海地区的日军,战事一触即发。

  蒋光鼐忘记了带病之身,全力指挥抗战。史料记载,29日凌晨1时,十九路军向全国各界发出通电,其中有言:“光鼐等分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蒋建国说:“我父亲违抗蒋介石的命令,一个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重要的原因是,十九路军属于正当防卫,他在通电里直接署名,是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全责。”

  全国振奋,政府却很消极

  上海交火激烈,南京政府于1月30日迁都洛阳,不予支援上海抗战。据蒋光鼐、蔡廷锴、戴戟三人合著的回忆录记载,南京政府不仅断绝十九路军的给养和军饷(扣发了1931年10月至1932年5月共8个月的军饷),同时还截留国内外同胞援助上海抗战的款项七百余万元。当时,几经交涉,军政部才勉强同意从该项捐款中抵充欠饷下发。何应钦遵照蒋介石意旨,发电警告各部队不予支援:“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

  开弓没有回头箭,战事一打响,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就联名发表《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表明抗战决心:“抛掷一头颅,即保障世界一分和平,挥洒一点血,即挽回一分国运……”危难之际,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联名发表《告淞沪民众书》,动员抗战,首次提出中国抗日军民合作抗战口号,并具体设7项措施,表明十九路军“宁为玉碎而荣死,不为瓦全而偷生”。

  蒋建国介绍,十九路军是清一色的步兵,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武器装备落后。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日军指挥官、少将盐泽扬言要在4个小时之内占领上海。开战之后,日军飞机低飞到1000米以下低空,狂轰滥炸,步兵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多次冲锋,企图突破闸北防线,但在中国士兵英勇抗击之下,连连受挫。未得逞的日军一边提出停火要求,一边增派援军,于31日晚再次发起进攻。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再次打退日军。2月4日,日军又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增兵已达1万多人,但十九路军的防线仍岿然不动。盐泽因此被免职回国,后来,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乘胜追击,下令全力决战,迫使日军向纪家桥方向溃退。

  这一胜利使全国上下为之欢呼振奋,一扫甲午以来的抑郁之气,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后方官兵也纷纷请缨抗战,但蒋介石拒绝再向上海增兵。而同时,日军第四任指挥白川率领的两个师陆续到达上海,敌军兵力已增至八万,当时中国守军总兵力只有四万余。

  而且,南京政府对十九路军在战争中所消耗、损失的武器、弹药、医药器材,以至御寒棉衣,一律不予补给。为了解决手榴弹急需的问题,由上海总工会动员募集赶制几万只“土炸弹”,送往前线使用。

  因为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十九路军几乎是处于孤军奋战当中。“父亲明白,这蜿蜒百余里的防线,仅以这久战的四万疲惫之师抵抗装备精良的八万敌人,其结果将不言而喻,”蒋建国说,“父亲希望近在咫尺的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来支援。然而,他们却始终按兵不动。”3月1日,十九路军因援绝兵尽,全线动摇。当晚11时,蒋光鼐被迫含泪下达全线撤退命令。

  战中,十九路军、第五军伤亡失踪官佐919名,士兵13882名。

  5月5日,中日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蒋建国说,5月8日蒋光鼐即写信给蒋介石请辞,参加完28日在苏州举行的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后,他就回乡了。在追悼大会上,蒋光鼐写挽联一副,字字泣血: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十九路军:全体将士退出国民党

  时隔35年,1967年初,蒋光鼐因癌症术后复发,住进了上海的长海医院,出院前的那天即是1月28日,晚上蒋建国和妹妹蒋定粤,在病床前想听父亲讲讲“一·二八”的故事,躺在病床上的蒋光鼐一开始有点兴奋:“是啊!35年前的1月28日,我也是住在医院里,一接到电话,就马上赶到司令部……”然而,刚开了个头,蒋光鼐忽然打住了,再也没有开口。蒋建国回忆,那天晚上父亲并没有睡熟,一直听见他辗转反侧的声音。

  “一·二八”淞沪抗战停战后,蒋介石决心肢解“违令”抗日的第十九路军。蒋建国介绍,停战协定一签,蒋次日就下令以一师调江西、以一师调武汉、以一师调安徽,十九路军总部、军部暂留南京。但是蒋光鼐、蔡廷锴在各方的支持下,据理力争,不服从蒋介石的军令。蒋介石无奈,于5月21日改令调第十九路军往福建驻防。蒋建国介绍,父亲不满蒋介石的政策,请辞十九路军总指挥,并表示不就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携眷回广东东莞虎门养病。经过蔡廷锴苦苦相劝,答应上任,两人决心清明政治,要把福建省建设成模范省。

  蒋建国说,父亲有这个念头,是陈铭枢回国后来到福建,一再游说蒋光鼐、蔡廷锴:“可以做些大动作了。”蒋光鼐与蔡廷锴虽心中有诸多疑虑,最终还是答应了。

  1933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临时代表会议在福州南校场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和新国旗。当晚在福州绥靖公署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政府全称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首都设在福州。推选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徐谦、李章达、余心清(代表冯玉祥)、陈友仁等11人为人民革命委员会委员,李济深为主席。蒋光鼐还兼任财政部长。22日,人民革命政府举行成立典礼,政府主席及委员宣誓就职。

  与人民革命政府成立的同时,第十九路军扩编为第一方面军,蔡廷锴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不在军内任职。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通电声明,一律退出国民党。

  蒋介石从进攻中央苏区的军队中抽调出十余个师的嫡系部队,并调集海、空军执行封锁、轰炸和侦察等任务,以蒋鼎文为总指挥。蒋介石还亲临前线,将行营设在闽北建瓯。

  第十九路军在重兵压境和飞机滥炸下节节败退,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最后落败。1934年1月13日,位于福州的革命人民政府停止办公,宣称迁都漳平,实际存在时间不足2个月。21日,各军军长联名发出拥护中央、静待和平处理的通电。蒋介石先将团级以上职务全部改由黄埔系亲信军官充任,随即撤销十九路军番号,改编为国民党第七路军,至此,第十九路军被彻底瓦解。

  先期转移到达龙岩的蒋光鼐得知十九路军主力接受改编,大局已不可挽回,遂走香港。蒋建国说:“我1935年正月在香港出生,名字就是父亲为了纪念那未遂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保护

  故居博物馆对外开放

  蒋光鼐故居有关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一直以各种形式对这座房子加以保护。1993年8月,该楼房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光鼐先生的后人将其捐赠给了荔湾区人民政府。蒋光鼐故居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蒋光鼐将军后人的大力支持。蒋光鼐先生后人还向博物馆捐赠260多件珍贵文物用于展览。

  2011年5月14日,修葺一新的蒋光鼐故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捐屋建校,儿子却睡沙发床

  “我的记忆里很少能够见到父亲,他常年在外打仗,后来又忙于民主党派事宜。他非常热心公益,常为公益奔波。”蒋建国说。

  为了解决1933年时的虎门没有正规医院的难题,蒋光鼐召集当地乡绅名流,发出筹建建议,并率先捐出5万元。此举感化了不少军政同仁、乡绅名士,认捐者踊跃捐款,善款超出原定20万元目标,最终建成了虎门医院。

  自1934年在家乡虎门开办吉云小学后,蒋光鼐一直在为公益办学而操劳。抗战胜利后,蒋光鼐协同地方士绅贤达,并得到省教育厅长姚宝猷的支持,于1946年9月5日创办虎门中学。

  “我小时候在龙津西路逢源北街住,后来父亲为了建校舍,就把宅子捐了出去,我们一家搬到了东山区梅花村的小房子里,让大哥庆瀛和大伯娘等亲人回家乡虎门居住。”蒋建国说,“我那时候放学回家,都是睡在过道的沙发床上面。”

  蒋建国所说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蒋光鼐故居。该楼房建于民国初年,占地700多平方米,楼高三层。60多年前,这座小楼接纳了不少东莞旅居广州的孩子,为他们能够读书提供了安逸的环境。

 

参考资料:

蒋光鼐

蒋光鼐老照片

蒋光鼐简介

淞沪抗战中的蒋光鼐将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