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将军1940年在皖北老圩子。(资料图片)
泗县石龙湖。(资料图片)
1938年2月和5月,蚌埠和徐州相继沦陷。失去屏障的皖东北所有县城和集镇被日伪占据,手无寸铁的百姓惨遭血腥屠戮蹂躏,泗县、灵璧、萧县、砀山的许多村庄甚至成为“无人区”。皖东北战略地位险要,却一直是共产党力量公开活动的空白点。必须尽快在皖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以便我党我军在敌后打击日伪。张爱萍等人临危受命,深入虎穴——
勇闯敌占区 深入皖东北
“他常戴斗笠,神出鬼没,打得日伪魂飞魄散。 ”在革命老区泗县采访,只要聊起张爱萍,稍熟悉掌故的老人都有说不尽的话题。在他们的描述中,这位开国上将身长九尺,用兵如神,是个传奇人物。泗县人民之所以如此感戴张爱萍,因为他曾勇闯敌占区,开拓皖东北革命根据地,救泗县及周边百姓于日伪铁蹄之下。
在皖东北党史专家吴怀平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泗县城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见到了张爱萍战斗在泗县时期的珍贵照片。将军当年一身戎装,英气勃勃中带儒雅气质。 “将军善诗词,工书法,有‘马上诗人’之称。往往每打一仗,都会留下豪气干云的诗词。 ”吴怀平啧啧称赞。据说纪念馆中的一些照片出自张爱萍之手。 “在那个年代里,张爱萍相机很少离身,他用拍下的照片,揭露日伪的残酷,激励我军斗志。 ”吴怀平说。
“张爱萍抗战期间主要活动在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刚来皖东北时,他才是个29岁的青年。 ”吴怀平介绍,1938年5月,皖东北所有县城和集镇都被日伪占据,但广大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地区,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 “没有武器,不带队伍,1939年6月,时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和地下交通员刘子吾等一行三人就这样从豫东出发了。 ”吴怀平说,当时的皖东北既有日伪又有顽匪,“三里一司令,五里一队长”,出入这里,九死一生。多年以后,张爱萍说:“我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在皖东北!”他还写过一首诗记下当时的心情,其中一句是“恨不生双翅,疾飞到路东。”然而张爱萍凭着机智勇敢,不仅躲过顽匪,甚至还深入日穴,在淮北临涣集戒备森严的日军据点里吃饭品茶。
今天的临涣古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茶馆是这里的一绝,悠闲自得的人们喜欢在这里读书看报、赏花遛鸟、欣赏曲艺,尤其喜欢摆龙门阵。当年张爱萍就大模大样地混进赶集的群众,在一家露天茶馆吃饭品茶。日军据点里,鬼子日夜巡逻,有时就手持刺刀,站在张爱萍身边,随行的刘子吾急出一身汗,但张爱萍不慌不忙地边吃饭边在鬼子眼皮子底下观察城中动静,偷听鬼子交谈。这件事也让张爱萍更深刻地意识到,在皖东北,日军人地生疏,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敌后抗日大有可为。 “张爱萍的这个故事在皖东北传开后,打破了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军民抗日的信心。 ”泗县党史研究室一位人士说。
巧施合纵术 打开新局面
农家小屋整齐排列,花坛草坪样样俱全,文化广场欢歌笑语,来到泗洪县张塘村(原为泗县辖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安居乐业的美好乡村图景。不过,有三间破旧的土坯茅草屋却在默默诉说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它就是当年张爱萍进入皖东北之后,组建的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的旧址,它是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公开树起的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
“1939年那时,皖东北危机四伏,各方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当地农村群众,没有什么人知道八路军。想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谈何容易。 ”吴怀平说,张爱萍审时度势,首先联系有抗日倾向的皖东北头面人物、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盛子瑾是蒋介石的嫡系,常以“小周瑜”自许。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曾帮助他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对共产党人士颇有好感。他升任皖东北专员后,将我党派去的党员带到皖东北并分配了工作,其中江上青同志任盛的秘书。张爱萍第一站来到盛子瑾的专员公署驻地,晓以利害,说服盛与我党联手抗日。张爱萍还竭力劝说盛子瑾同一向不和的桂系干将、灵璧县长许志远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1939年8月,在张爱萍的促成下,盛、许到我党在灵璧驻地进行会谈。会谈结束后,江上青陪盛子瑾返回途中遭地主武装突袭,江上青被伏击者误作盛子瑾,当场中弹牺牲。 “江上青的牺牲对侥幸脱险的盛子瑾触动很大,他很快同意并帮助我党在皖东北建立地方武装,并承担我党皖东北办事处和地方武装的粮饷经费。 ”吴怀平说。
张爱萍有着丰富的统战经验,来皖东北后,多次在盛子瑾部军政干校、文艺团体等单位作报告,提高他们抗战的自觉性。他尤其注重对国民党皖东北“六抗”三支队、特务支队、农民支队进行工作,使这几个单位在国民党番号不变的情况下,其思想作风、军民关系、内部建设诸方面很快向我党、我军看齐。许多先前鱼龙混杂的民间武装,经过张爱萍的整编重组,迅速成长为正规化的部队。张爱萍进入皖东北仅3个月,五县十六区就很快全部成为共产党敌后根据地的天下。张爱萍这时自己能掌控的队伍已有4000多人,中共中原局把他们编为新四军6纵队4总队,共4个团,由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吴怀平介绍到这里兴奋地说:“这个时候,潜龙在渊的张爱萍终于可以放手打大仗了。 ”
接下来,在泗县的两场战斗,让张爱萍迅速打开了皖东北抗战的新局面。他精心部署,亲自打入内部,以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之策,一枪未放智取泗县老周圩,缴械顽军2个团。张爱萍有诗词为证:“君不见,王佐断臂破金兵,此番内应闯敌营。 ”而泗县大柏圩战斗的胜利,更是对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影响巨大。大柏圩在泗县山头镇附近,今天是村庄、良田和学校,但数十年前,这里是大地主、大汉奸柏逸荪修建的大圩子,深沟高垒,易守难攻。为铲除大患,张爱萍统一指挥新四军六支队一团、“六抗”三支队和八路军苏支两个团,于1940年2月4日发起对大柏圩的攻坚战,基本全歼敌人。正值1940年大年初一,张爱萍同志以新四军四总队的名义出示布告,将地主反动武装溃败遗留的鸡鱼肉蛋和大米白面等“年货”分给群众过春节。一时间,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纷纷前来分粮,喜气洋洋。张爱萍深受感染,挥笔填了首 《临江仙·大战大柏圩》:“神兵天外降,胆破梦魂惊。穷寇落荒如鼠窜,三军鏖战天明。祝捷淮北会群英。开仓传百里,万户喜盈门。 ”
坚决反“扫荡”保卫根据地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接连胜利,让日伪顽匪心惊胆战。他们沆瀣一气,勾结起来向根据地反扑,妄图合力剿杀我新生的皖东北根据地于摇篮之中。对于这段历史,泗县、灵璧县的一些老人都有很深的记忆。
1940年5月1日起,泗县、五河等地的日伪军,由西往东对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泗县东部进行“扫荡”;洪泽湖高铸九等土匪由南往北进行骚扰,占我中心区的多个城镇。面对围剿,当时张爱萍所率部队战斗频繁,生活相当艰苦。泗县、灵璧县的一些老人回忆说,当时部队士兵常常一夜三移驻地,两三个月不解子弹袋,不能解衣睡觉,衣服无法洗,虱子满身,很多时候只能以当地农民支援的地瓜干充饥。一时间,皖东北根据地的形势千钧一发。
1940年5月3日,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皖东北视察工作。次日拂晓,驻守泗县和五河县城的日伪军,突然向皖东北中心区“扫荡”。为保护刘少奇和机关的安全,张爱萍组织部队跳出日伪军合围圈,北渡濉河,向青阳镇东北转移。张爱萍屡出奇谋,给敌顽以迎头痛击。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之后,日伪军轮番“扫荡”皖东北根据地,而且一次比一次残酷。顽军也为虎作伥,对我根据地进行蚕食。面对严峻形势,1941年2月初,张爱萍领导的新四军三师九旅 (即原八路军五纵三支队)在完成开辟淮海区的任务后,奉命回师皖东北,横扫侵占皖东北地区的日伪顽匪,经40天连续作战,收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接着,又组织力量,平定了洪泽湖匪患,使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爱萍组织带领四师和淮北军区武装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连续发动强大攻势,解放了泗县、灵璧、萧县等多座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曾就任过华东军区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要职,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战线的领导工作,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为我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皖东北的中心区——泗县,张爱萍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多次希望能回去看看。 2003年7月病逝之前,张爱萍仍关心泗县的发展,嘱咐泗县要编写好《皖东北革命斗争史》。当年,将军为开拓根据地刚踏上泗县的土地时,这里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几十年后的今天,泗县已变成 “皖北小江南”。他关注的《皖东北革命斗争史》一书已经出版,成为泗县及周边地区的一本红色教材,让一代代的人们受到爱国主义、铁军精神的熏陶。
·采访手记·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何雪峰
1938年5月,蚌埠、徐州失守,皖东北所有县城和集镇全部陷于日伪之手,无辜百姓惨遭蹂躏。如何遏制敌人的疯狂侵略和残暴屠杀?只有从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皖东北广大农村入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日本侵华兵力,打乱敌人作战部署。
然而,皖东北一直是共产党力量公开活动的空白点,各种势力忙于争夺地盘、互相倾轧,大地主、大汉奸与日伪互相勾结、为虎作伥。张爱萍初到皖东北时,可谓要枪没枪,要粮没粮,要兵没兵,特别是当地农村群众对八路军、新四军不知晓,白手起家的张爱萍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张爱萍通过老校友江上青同志,首先联系上国民党在皖东北的头面人物盛子瑾,晓以利害,说服盛同意我党在皖东北建立根据地和组建地方武装,并且提供经费支持,开始联手抗日。八路军、新四军从此在皖东北公开树起抗日大旗。对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张爱萍着眼于抗日大局,竭力调和,促成他们捐弃前嫌、消除分歧、一致对外。刘少奇同志曾高度评价:“抗战初期,我党在皖东北与盛子瑾的统战,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保持抗日力量在思想上一致、目标上统一。张爱萍一边组建皖东北办事处,一边到各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军民抗日救亡意识,以他的赤诚精神、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批立志救国的仁人志士,也提升了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各界的威望,就连一些国民党军番号下的部队,也心归共产党。对于民众自发组织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武装,张爱萍按人民军队的模式改造重组,剔除游击习气和家族色彩,使之逐渐成为抗日的生力军。抗战力量不断增强,抗日烽火四处燃烧,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之神话,大大增强了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最终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张爱萍等人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成功运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使国共两党通力合作,中华儿女共纾国难,如同筑起抵御侵略者的万里长城。总结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缅怀英雄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满腔热忱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凝聚共识,勇于担当,开拓创新,努力将英雄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进兴皖富民大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征程上迈开奋力崛起的新步伐。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