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抗战英雄谱
来源:罗定政府 2018-10-10 10:27:48
蔡廷锴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出生于罗定县罗镜区龙岩乡。
1930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十九路军,任命蔡廷锴为副总指挥兼军长。1931年11月,十九路军奉令调防京沪铁路沿线担负警卫。次年1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十九路军后撤15公里。国民党当局拟同意日方要求,并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到沪向蔡廷锴转达。蔡当即表示拒绝。他反复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1月28日,日本侵路军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立即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心。当时十九路军与随后到达的第五军只有4万余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十九路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血战33天,迫使日军四度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
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
林一元 林一元,1906年3月15日生,广东省罗定市素龙镇龙税乡人。
1926年7月,林一元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任某团政治指导员。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任叶挺十一军政治部总务科科长。1932年参加十九路军淞沪抗日,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驻粤办事处中校主任。1933年参加十九路军发动的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随廖磊二十一集团军进入大别山开展抗战工作,初任豫鄂皖边区战地服务队队长,后又兼任四十八军一七六师政治部主任。继于1940年春调任安徽省太湖县县长,1946年初追随李济深、蔡廷锴组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任中央理事、常务理事。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之后,又选为二、三、五、六届中央委员。1949年,参加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9月,作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成员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88年4月30日,林一元同志由于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终年82岁。
谭冬菁 谭冬菁是罗城镇细坑人。1924年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上海“五卅运动”,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至1929年参加“秋收起义”,1933年参加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后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司令部秘书,1940年参加蔡廷锴的二十六集团军,任总司令部政治工作队长,1944年回罗定参加和组织民众抗日突击大队,任大队长。后前往香港和蔡廷锴将军一起,参加筹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拥护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解放后,曾任广东西江专署副专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民革副主委、民革中央监委等职。1987年,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待遇。1988年8月19日,开国元勋谭冬菁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区寿年 区寿年(1902—1957),字介眉,罗定县罗镜墟人。
1931年夏天,十九路军增编第七十八师,区寿年被委任为中将师长。1932年1月下旬,七十八师布防于京沪铁路沿线的吴淞、宝山、虹桥及漕河泾等地。日军在上海不断制造事端,甚至提出要中国驻军撤退15公里。国民政府屈从,派何应钦赴上海要七十八师撤出南翔一带。区寿年极力反对,表示如要撤退,宁可辞职回家。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向闸北、虹口、杨树浦及吴淞口等地进犯,区寿年奉命率部奋起抵抗,与日军血战30多天。
1958年病逝于广州。
李冠那 李冠那(1901—1937),罗定县素龙区龙税乡人。1926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工科。同年10月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第二军教导师一团任队长(连级)。期间,与著名共产党员人徐向前、聂荣臻等人交往密切。抗战前夕,升至一五六师少校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要求领兵作战。后来奉调到一五六师九三二团,先后任中校团副、代理团长。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五六师奉调镇江抗日前线。同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国民政府调集6个军、10多万人布防。李冠那所在的八十三军由镇江开赴南京,担负南京外围汤山一带防御。12月6日,日军开始进犯汤山。守卫汤山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坚决抵抗,血战两昼夜,损失惨重。九三二团团长阵亡,由李冠那代理团长,继续指挥官兵作战。12月8日,李冠那不幸中弹牺牲。
李冠那殉国后,军长邓龙光亲发唁电慰问其家属,随后亲自在南京城郊,为李冠那选定墓地,给予厚葬。
陈 章 陈章(1902—1948),字戎光,罗定县围底区杨村人。
1936年6月,陈章任抗日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独立旅旅长。7月,陈章擢升为集团军六十二军一五二师中将师长。同年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陈章奉余汉谋急电,率部援救广州。到阳光时,广州已陷,遂日夜兼程奔赴从化县太平场,阻敌向战时省会韶关进攻。与敌激战数昼夜,力阻日军北犯。日机轮番轰炸前沿阵地,陈章亲手用自动步枪击伤日机一架。是役,陈部阻敌有功,缴获一批战利品,获上级传令嘉奖。1939年冬至1940年夏,日军发动第一、二次粤北战役,企图抢占曲江。陈章所率一五二师在粤江路的银盏坳、广从路的良口及石榴花战场上抵抗,迭挫敌锋。1941年1月,陈升任六十三军中将副军长。12月,率部参加援港对日作战。
1948年11月12日夜去世。1949年1月,陈章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谭启秀 谭启秀(1892—1949),罗定县黎少区龙九村人。1931年夏升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少将副师长。1932年1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2月7日,日陆海空三军联合进攻吴淞要塞,击毁炮台。吴淞要塞司令邓振铨弃职潜逃,蔡廷锴令谭启秀兼任要塞司令,谭即日上任,竭力整顿炮合防务,坚决抗击日军。2月中旬以后,日本军舰10余艘、飞机10余架向吴淞炮台轮番攻击和轰炸,以掩护步兵登陆,均被击退。至3月3日停战,吴淞炮台始终屹立不动。
1932年4月,谭启秀升任师长。1938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官。1940年开始,先后担任第四战区广东南路第一区游击指挥官、第八游击区司令、第七战区高级参谋、两阳守备区指挥等职。1944年,日本侵略军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战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兵向粤西地区进犯。8月,谭启秀出任三罗抗日民众武力指挥部指挥官,参与组建三罗抗日民众集结队三个大队,总兵力3000余人。9月,谭启秀被委任为西江南岸团队指挥官,统一指挥当地部队对日作战。
1949年底病死于广州。
沈光汉 沈光汉(1899—1972),字无畏,罗定县泗纶区泗荣乡章村人。1931年6月任十九路军六十师中将师长。
1931年,沈光汉率所部第六十师驻防苏州、常州一带。1931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即令沈率部开赴上海抗战。1月30日,沈部到达上海南翔、真茹等地待命。2月1日,接替驻在闸北、虹口及八字桥等处七十八师的防务。原七十八师翁照垣旅划归沈光汉指挥,沈师遂成为抗战主力。七十八、六十一师为总预备队。2月3日始,日军相继向吴淞、闸北及江湾进犯,沈光汉率所部及配属部队与之浴血战斗30多天,虽敌军数倍于己,但沈师阵地始终屹立不动。尤其八字桥阵地,地处要冲,敌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轮番攻击,沈率部坚决抵抗,仅2月7日一天,就歼欠日军千余人,击烧日军前敌指挥雨田大佐。
1949年去香港。1972年11月29日在香港病逝。
彭佐煕 彭佐熙(1900—1986),字民雍,罗定县生江区双脉乡双脉村人。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是年冬,彭升任五五七团上校团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翌年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立战功。1938年秋,升任九十三师二七九旅少将旅长,率部与日军血战多次,所部损失惨重,奉调撤回湖南衡山整补。后升任九十三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39年11月,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以奇兵突袭,击溃高峰隘之日本侵略军,以尖兵包抄敌后,迫使日军仓惶逃跑,缴获大批武器辎重。
1942年3月,奉命率部随中国远征军赴缅旬与英国军队协同对日作战。在雷高、莱列姆及景栋等地,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军械马匹。翌年春,参加泰日联军的泰军派员乞和,彭佐熙率代表团与之谈判,迫使泰方妥协,同意每星期一将日军行动、驻地和兵员情况绘图提供九十三师师部。远征军总部据此情报,出动空军轰炸,重创侵缅日军。1945年初夏,彭升任九十三师师长,随即奉令率部回云南戍守边疆。9月,抗战胜利,率部入老挝接受日本投降。
1986年1月12日,因病在台湾去世。享年86岁。
李友庄 李友庄,广东罗定县人。1936年起任国民党驻汕一五七师九四○团长。1938年1月驻防潮汕。6月,日军侵占闽粤咽喉南澳岛,是为占领广东的第一个县,妄图据此犯我华南。驻汕最高军事长官、爱国将领黄涛师长决定收复南澳。团长李友庄奉命开进与南澳隔海相望的海山岛黄隆乡,用无线电报话机指挥由营长吴耀波为总指挥的义勇军赴南澳对日作战。7月14日晚,李团长对首批渡海先锋队官兵训了话。17日,收复了南澳县城,广东军民振奋。接着,日寇疯狂反扑,义勇军与五倍于己之敌血战,毙伤敌约五百人,我方三百六十人中殉国二百六十五人,其中有连长陈永宸(1988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此战大煞日寇南侵的气焰,开创华南收复失地的先声,在我国抗战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
1989年3月1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2岁。
谭朗昭 谭朗昭于一九一三年在罗定县附城谭屋岗出生。
一九三八年夏天,日寇铁蹄将践踏华南,其时中山大学首先迁校到罗定,在此期间,他与黄焕秋同志一同抗宣传抗日工作,并成立“青年抗敌救国同志会”、“读书会”、“晨呼队”,发动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2月,由广州迁来罗定各校的中山大学同学成立“中山大学三罗同学会”,选举黄焕秋、俞福亲、谭朗昭、焦寿卿、陈本昌为同学会的负责人,这五人组成编委会,负责筹办《三罗日报》。谭朗昭通过上层关系,请蔡廷锴将军为《三罗日报》题书了报头。此报为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唤起人民投身救亡工作,配合中共领导人民开展反逆流斗争立下不少功劳。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六时十分,朗昭逝世,享年七十五岁。